传承王派《水浒》的幕后英雄

2017-01-11 12:28丁邦元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厅水浒曲艺

■丁邦元

传承王派《水浒》的幕后英雄

■丁邦元

《水浒》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王少堂的王派《水浒》可以说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创作,是扬州曲坛的一朵奇葩,是扬州评话的经典之作。王少堂的王派《水浒》无论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细节的描写、情景的铺垫以及说表的艺术上都达到扬州评话的顶峰。一投手、一眼神,丝丝入扣传神。他不愧为评话的 “一代宗师”。而《水浒》中的《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四个十回则是其中的精华所在。俗语说“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这话颇有道理。

作为扬州人的王鸿,为保护和传承王派《水浒》,竭尽全力,不辞辛劳,难怪王家的后人,一致赞赏这位默默无闻的“护花人”。

(王少堂)

一生痴迷王派《水浒》,与王老的一次“尴尬友谊”

王鸿是一个地道的扬州人,他从小对王少堂充满了好奇和敬佩之情。记得当年他在《扬州农民报》担任记者时,就利用工作之余,听过王少堂的评话《水浒》,那是在当时的醒民书场,听了半场《十字坡打店》,因为有采访任务,故而恋恋不舍地离开书场。这以后,他一有空就钻到书场听王大师说书,越听越有趣。成了王少堂的忠实粉丝。他曾经听过王少堂的《醉打蒋门神》《夜杀都监府》《大闹飞云浦》《智取二龙山》等,作为记者的他还与之多次见面或采访。

说起他与王少堂的缘分,还真有那么一回“尴尬的友谊”。那是在风云突变的文化大革命中,王鸿是扬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和批斗。一次,造反派从南京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钱静仁、文化局长周邨、著名扬剧演员高秀英带到扬州批斗,与他们一起陪斗的还有地委书记胡宏、宣传部长郭铁松、处长韦人等。王鸿作为走资派也一起在台上陪斗,最残忍的是,他们将重病缠身,不能行走,卧床不起的王少堂从床上拖下来,用黄包车拖到批斗现场。当时,王老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脸色发黄,形容干枯,不堪入目,胸口挂着反动权威的黑牌子。在声撕力竭暴风骤雨般的批斗中,王少堂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磨和挫折,在回家的第三天,他便不幸去世了。一代宗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们再也听不到他那引人入胜的王派评话了,古老的扬州大地为之呜咽叹息,悲痛的家人只好草草将他安葬。

而此时的王鸿,虽然为一代扬州评话宗师的仙逝感到心痛,但他此时也是身不由己,处于不断挨批斗的“水深火热”之中,坐“喷气式”游街、抄家。但他坚信终有一天,王少堂会洗尽冤屈,还他一个清白正直人生。他下定决心,为保存王派《水浒》尽其所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他实现了当年默默许下的心愿,为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遗产费尽了心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难怪王家后人这样赞许道,王鸿厅长是王派评话《水浒》的保护神,没有他的鼎力相助,王派《水浒》不会如此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去。

文革后期,王少堂和王鸿都得以平反昭雪,得到彻底解放。当时省里又调王鸿同志去省文化部门工作,之后又调入省文化厅担任领导工作。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心愿,为王少堂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谈中,有人告诉他,近期《扬州晚报》上登了一条消息,反映王少堂的坟墓上荒草丛生,无人问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鸿听后,心里感到十分沉重和不安,王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扬州评话宗师,生前受到不公正待遇,死后又不为人们重视,甚至遗忘。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沉默了许久,拿起电话,向扬州文化部门领导联系,请他们对此事给予关注和帮助。

在扬州,王老将王派《水浒》演绎到极致,是当代无法替代的领军人物,一代宗师,他为无数扬州评话爱好者所赞许。对他的后事处理理应是当时扬州文化部门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王鸿同志身在南京,心却在扬州,出于对王少堂的尊重和酷爱,他义无反顾地亲自解决。作为身处文化厅的领导,他豁出去了。

为纪念王派《水浒》传人王少堂,他责无旁贷

1990年,正逢王少堂一百周年诞辰,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1987年,当时王鸿已经是省文化厅副厅长,主管戏剧生产,群众文化曲艺创作等工作。之后又升为正厅长。他认为趁着王老一百周年诞辰的机会,举办一系列纪念王老的活动最为恰当,也了却了王少堂家人及王鸿的心愿。

为了慎重起见,他事先找到了离休在扬州的老朋友郭铁松,他曾任省文化局副局长,两人一拍即合,商定了纪念王少堂100周年的四个议程。一、成立纪念活动领导小组。二、召开文化界知名人士参与的纪念会。三、拆迁并新建王少堂坟墓。四、编辑出版《王派<水浒>评论集》,整理翻录王派四个十回。

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多方面的帮助,他又请郭铁松到北京向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罗扬汇报,请求给予关心和支持。罗副主席表示,王少堂是全国知名的曲艺界元老,举行纪念活动,理所当然,并表示王派《水浒》四个十回,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王鸿与王筱堂、王丽堂及其他家人在新建的王少堂墓地上合影)

之后,王鸿将他们的想法与扬州市文化局吴局长作了详细介绍。文化局也很配合和支持,并且为王老的迁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选址,与部门协商解决疑难问题,都亲自过问,最后落实在城北一块风景优美的地方,墓的四周遍栽树木花草,绿树成荫,是王老最理想的安息之所。为了表示对王老的尊重,作为厅长的王鸿还亲自与王老家人到王老的新墓地进行参拜。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墓的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著名扬州评话艺术大师王少堂同志之墓”,落款为“江苏省文化厅”。一个主管全省文化事业的政府机构,为一位艺人树碑十分难得。此事是由王鸿厅长提出来的,得到党组和全厅干部的认可。

此事的完美收官,说明当代人并没有忘记王少堂这位大师,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王老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为了弘扬和传承王派《水浒》,竭尽洪荒之力

王派《水浒》最精彩的内容就是《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从文学角度讲,它是一部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优秀,文字洗练的长篇评话巨制。从遗传学角度讲,又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供后人去借鉴和传承。因此纪录整理出版这四本书是对王派《水浒》的最好传承,是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

纪念活动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领导小组长由王鸿担任,纪念会及时召开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麻烦复杂。这就是纪录整理出版王派 《水浒》四个十回。首先,王派 《水浒》的一代宗师王少堂已去世,而他的儿子王筱堂虽然是他的嫡传,但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那么翻录口述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王少堂的孙女王丽堂身上。

(王丽堂)

王丽堂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伴随着祖父王少堂和父亲王筱堂的艺术生涯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经耳濡目染,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对扬州评话产生了美好的感情。她六岁开始习艺,十岁“过海”(正式在书场演出),不久便名闻遐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是江苏省曲艺团的著名演员。

她是王派《水浒》的正宗传人,她说表细腻,动作潇洒,干净利落,说词清楚嘹亮,在继承王派说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且获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1987年夏天,在由中国曲协和省文化厅举办的纪念王少堂诞辰100周年的会议上,王鸿提出由王丽堂口述王派《水浒》四个十回,派人纪录整理并由中国曲艺出版社的建议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王丽堂听到这个喜讯激动得喜泣不已。她饱含热泪说:“整个王家的愿望和美梦终于实现了。作为王派水浒的传人,我一定要努力做好。”

事情虽然定下来了,可是后面的工作需要跟上,特别是资金问题,让王厅长伤透脑筋。因为翻录整理这四本书工作量大,需要一笔资金投入。当时省文化厅的经费也十分拮据,不得已,王鸿几经周旋,从十万元的经费中拿出五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四部书陆续翻印出来,但350多万字的长篇巨制,如何审定呢,经过王丽堂的再三恳求,这个艰巨任务又落在王厅长的身上。他要审查、校对、修改这四部长篇,需要耗费他太多的业余时间。作为文化厅的负责人,他的行政事务本身就很繁重。他只得挤时间,利用业余和晚上去审定全书。即使在出国考察访问的途中,他还带着书稿,350多万字的书稿,审查和修改让他的眼睛极度疲劳,为日后患上眼疾埋下了祸根,退休后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但他没有一点后悔。因为为王派《水浒》做一点微薄贡献,理所应当。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1989年《武松》正式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遗憾的是不久中国曲艺出版社停办了,其他三本书就此搁浅。当即王丽堂十分焦急,又找到王鸿。当时,他正在生病住院。听了王丽堂的陈述后,他二话没说,立即写信给省委书记陈焕友和副书记孙家正。经同意后,由省财政拨专款,其他三本书得以按时出版。

这还不够,王鸿同志为了让全国人民享受扬州评话的艺术魅力,又请王丽堂将《武松》录制成音像制作,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每天扬州评话《武松》成为天南海北的国人谈话的课题,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电话都打爆了,报纸上各种评论纷纷点赞,王丽堂也收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来信。从此,扬州评话走向了全国,打破了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被北方曲艺统治的格局。

(本文作者采访王鸿)

猜你喜欢
文化厅水浒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日本国内外日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
胡澹三维场景设计作品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2014湖南省中青年导演高级研修班欢迎辞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
爱唱不唱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