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沙落雁》的创作特点

2017-01-11 11:07王欣洁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音型谱例乐段

王欣洁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浅谈《平沙落雁》的创作特点

王欣洁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平沙落雁》是琵琶曲中经典的传统文曲,本文主要研究了杨大钧版本《平沙落雁》的创作特点,并对乐曲进行详细的分析。使演奏者更全面的了解乐曲的特点,为演奏者更完美的演奏这首乐曲提供了清晰的脉络。

曲式结构;乐曲分析;乐句

一﹑《平沙落雁》曲式结构

《平沙落雁》的创作非常有特点,该乐曲的曲式结构是曲牌联缀体结构,整首乐曲的调性一直持续在D大调上,具有明亮,﹑明朗的色彩,节拍为2/4拍﹑4/4拍,节奏有散板﹑慢板﹑小快板等,形成一首抒情性的音乐作品。它运用了大量的乐节﹑乐句﹑乐段,还运用了一些变奏﹑模进的手法,妙趣横生的再现了秋天大雁展翅的情景和意境,使得音乐充满了生气。

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二、《平沙落雁》乐曲分析

(一)第一段【雁阵横空】

乐曲的引子以散板开始,慢起渐快,描绘了在一片静谧的景色中,一只只大雁缓缓起飞,为全曲铺垫了深远优雅的意境。该段的内部结构是由引子﹑两个乐段﹑结尾构成。入板后的A﹑B两个乐段都是由重复乐句组成的乐段,使乐曲更进一步,层层递进。

引子的结构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由散板开始,慢起渐快,最后又渐慢,模拟出大雁缓缓起飞,由近及远的连成一片的景象。整个材料a围绕着“”展开进行,先是向下级进,到第二小节处又向上小跳进,使音乐具有柔和亲切的特点。开始时力度为mp,后来又渐弱﹑最后渐强,使乐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乐段A: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分裂,大量重复了第一乐句中的乐节。由材料b组成,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主题材料的音型是先向上小跳,再向下大跳的大间距跌宕型,使音乐具有铿锵有力的感觉。节奏为顺分节奏型,给人一种平稳﹑舒缓的感觉。速度由54开始,逐渐增加到84,使乐曲完成了由抒情到欢乐的过渡。

乐段B:是由两个乐句组成,且这两个乐句是重复乐句,其中乐句之中又有重复的乐节。由材料c组成,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音型与节奏型,与A段的创作是相似的。在第11小节处,用f力度演奏,12小节时用mp力度演奏,是同一重复乐节的不同演奏效果处理,这样的对比,使得音乐内容表达的更加灵活。速度保持在84,到第34﹑35小节处渐慢。A﹑B两个乐段环环相扣,表现出大雁在天空中盘旋,傲游于天地间的姿态。

结尾:是由两个不同的乐句构成。每一句都是慢起渐快,最后再突慢下来,嘎然停止,为下一段的雁叫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第二段【霜天雁叫】

乐段C:此乐段的结构是乐段及其变奏反复,第二遍是第一遍节奏型上的变奏。由材料e组成,第一遍谱例,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材料e’,第二遍谱例,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通过两遍的对比可知,第二遍节奏型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音型不变,节奏型每小节第一拍改成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样听起来会觉得旋律感更加紧凑。是小间距环绕型的音型,具有柔和,亲切的特点。在演奏时,第一遍速度要演奏到88,第二遍时,速度要加快到120。两次速度的对比,把不同频率的雁叫,描写的更加具体。音型向上模进的乐节要加强力度演奏,音型向下模进的乐节要减弱的力度演奏,这样速度﹑力度还有音型递升递降的变化,结合演奏者的演奏,快慢对比,忽高忽低,十分巧妙地把雁叫更栩栩如生的模拟出来。

(三)第三段【平沙抓翅】

乐段D: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重复。第三句为乐节性重复。由材料f﹑g构成。主题材料f,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音型与节奏型都与前面【雁阵横空】这个乐段相似,把大雁抓翅的画面的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段以f强度开始,至乐句结尾处渐弱再逐渐渐强,引出下一句的重复,强弱对比,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第二句的结尾稍有不同,速度放慢,以轮指拉宽,引出第三句,回归到原速。材料g,如谱例6所示:

谱例6

多处乐节重复,结尾处速度稍有变化,与第四段链接紧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乐段的材料重复把大雁在平沙边扑翅﹑嬉戏的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第四段【高翔千仞】

乐段E+结尾:由两个乐句加一个小结尾组成,第二句是对第一乐句的重复。由材料h组成,如谱例7所示:

谱例7

第106小节处,重复前面的主题材料,随后在第109小节,第113小节都重复了图中的主题材料。将大雁在空中自由飞翔,跌宕起伏,最后直冲云霄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一个乐句是由几个重复的乐节组成的小结尾,由材料i构成,如谱例8所示:

谱例8

速度慢起渐快,到最后结尾处再次拉宽速度,渐慢下来,结束在长轮上并渐弱。

(五)第五段【衡阳万里】

乐段F:此乐段也是一个重复型变奏乐段,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重复变奏。主题材料j,如谱例1-9所示:

谱例9

音型基本向上级进,给人一种明朗,平稳的感觉;顺分节奏型,给人一种稳定向上的感觉。第二个乐段,音型不变,节奏上由原来的十六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听起来速度好像放慢了一倍,前面的乐段都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演奏起来给人一种很稳定的感觉,象征着大雁在天空缓缓的飞行;第二段变奏之后,旋律舒缓,好像天空中的大雁连成一片,再加上变奏之后四分音符加颤音演奏,更能形象的表现出大雁振翅的感觉。

(六)第六段【逐队纷飞】

乐段G:这个乐段也是重复型变奏乐段,并且还是散板节奏,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二乐句也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节奏变形而来的。由材料k构成,如谱例10所示:

谱例10

每小节音型都是向上模进的趋势,有一种平稳,坚定的感觉。拉弦音时,力度突弱,推回时伴随着下出轮渐强,强弱变化,描绘出了大雁不同的队列变化。【逐队分飞】这个乐段的后半部分在节奏上也十分有特色,如谱例11所示:

谱例11

这一部分的演奏比较自由,每小节的第一拍是两个均分的八分音符,轮指演奏均匀即可,在每小节第二拍演奏时,运用了颤音装饰,为了表现出天空中大雁自由自在飞翔的情景,左手打音的频率要从慢到快,从缓到急,再配合轮指的连贯性,生动的再现了天空中大雁连成一片的画面,把听者带入了大雁翱翔的意境当中。

(七)第七段【一行归影】

乐段H+结尾:这个乐段是重复型变奏乐段。由材料l构成,如谱例12所示:

谱例12

第一乐句由均分的八分音符构成,这种节奏型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感觉,就好比是这群大雁有规律﹑逐只的排成一队。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变奏,把八分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音型重复了前面乐句的材料,听起来好像节奏快了一倍,但总体时值没有改变。这个段落最后的结尾处,有明显渐弱的趋势,每个琶音之前深呼吸慢抬手臂,琶音最强,引出后面左手的带音,拉开速度渐弱,表现出一队大雁慢慢远去,消失在天边,只剩下秋的寂寥,全曲结束在大指的勾音上,静止不动,等待余音散去。

三、结语

通过对《平沙落雁》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使我们了解到:要想演奏出一首优秀的作品,演奏者首先必须对乐曲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作品的框架,再通过自己精湛的技巧,把这首作品完整的演奏出来。作为一名演奏者,一味按照曲谱的标注进行演奏,演奏出的作品是不完整的,只有对乐曲更全面的综合分析,才能演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

[1]晓萍.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1).

[2]王次昭[前].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1).

[3]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8(1).

[4]蔚.论琵琶传统乐曲的艺术特征[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5]宝海.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浙江艺术学院学报,2004,2(4).

[6]鑫.论音乐联觉的美学表征[J].创作与评论,2012,(4).

猜你喜欢
音型谱例乐段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