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2017-01-11 23:09叶可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叶可峰

摘 要:根本目的是通过创建工作的推动,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产品;供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256-01

一、创建背景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推出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根本目的是通过创建工作的推动,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福州市作为东部唯一一个还未创建的省城城市,2015年8月,福州市经过积极争取,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目前我省厦门市、三明市已分别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一批、第二批的验收。我县作为福州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首邑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福州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2020年,把我县建设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明程度高、文化影响力强的福州首邑文化强县。

二、创建目标

2017年,按照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严格抓好进度落实,在做好中期验收的基础上,积极做好中后期的整改落实,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的终期验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面实现与全县经济水平、人口状况和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强县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创建工作两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夯实文化设施建设基础???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创建工作的根基,可以说没有一个布局科学的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就不能有效流通,好产品也会“烂”在篮子里。当前,我县示范区创建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家底已经摸查清楚,其中文化设施建设短板最突出,农村基层为最薄弱环节。因此,当前创建工作的重点只有从薄弱环节入手,破解难点,破除瓶颈,创建工作才能更上一个新台阶。1、因地制宜制定一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东部)标准,制定出一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路线图。我县现有10个发达乡镇,4个山区半山区乡镇,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悬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搞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出一个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网络至关重要,建议要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基本权益为出发点,全面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圈,通过若干个大公共文化圈辐射带动若干个小公共文化圈。县文化馆、图书馆硬件设施水平已经达到国家一级馆水平,要在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下功夫,争取在下一轮评估定级中达成国家一级馆目标。县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加快二期立项及布展设计、内装修工作,争取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完成1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9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其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二级站及以上标准(10个发达乡镇建成国家一级站综合文化站、4个山区半山区乡镇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文化站),并全面实现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2、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来,我县的文化设施建设迎来新高潮,但是,阻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短板依旧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村级文化设施欠账太多。近年,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多以社会民间主导,以建老人会、祠堂、礼堂、庙堂为主要内容,形式单一,文化功能薄弱。筹建多以村民集资或企业家赞助为主,市、县、乡财政补助为辅(多以建设完成事后补助方式),造成发达乡镇、村居文化设施日增完善,经济欠发达乡镇地区无力建设,政府也不补助,文化设施更加短板。福州市今年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农村基层为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认识到,文化设施建设,政府主导与财政支撑的重要性,一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内容单一,二来可整合科教、文化、党建、农业等内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现在,福州市正值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攻坚阶段,明年即将引来国家督导组中期验收,时间紧,任务重,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议福州市政府出台一套完善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明确市、县、乡投入比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县级层次,出台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的性质、用途、使用范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补助、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补助、基层群众文体活动补助、基层文体队伍建设补助。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很重要一环,也是创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如何盘活文化设施,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流通至关重要,随着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可从以下4个面来保障:(1)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服务与文化产品的供给,积极探索提升场所免费开放水平的各项举措,通过引进团队场所换服务以及预约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提高文化场所的使用效益,加强与驻地文艺院校、企业、部队、社会文化机构等合作,开辟特色文化项目,丰富三级文化场所的产品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最大程度发挥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2)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但夯实发展后劲。文化干部通过专业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与服务技能固然至关重要,但是“舞台”更是文化人才成长的摇篮。舞台演出是发现人才,检验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因而,加强文艺专业队伍建设,要积极拓展文化下乡、“四季艺术季”、“文化艺术节”、“周末农家戏台”等亲民便民的演出平台。积极开展文化自愿者服务,通过“公益点将台”“乡村公益讲坛”等平台,组织培养引导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自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公益活动;(3)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接受人民的检验,艺术生命力才会持久。我县闽剧团年多年前创作的闽剧精品剧目《红豆缘》曾荣获“五个一工程”、“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全国性重大奖项。《红豆缘》的创演成功关键在于根植于人民,符合“三贴近”的要求:立意积极,很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古往今来,文艺名家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产品极丰富的年代,因此,鼓励县内文艺骨干、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投入文化作品创作显得意义特别重大。文艺团体应以评奖活动和省戏剧会演为目标,精心组织,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通过各类专业赛事,不断推出精品,推出人才。推动闽剧、评话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的继承与创新,带动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创作;(4)挖掘闽侯文化底蕴,打造闽侯特色文化。闽侯历史悠久,丰富多姿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不断涌现出如茉莉花文化、昙石山文化、根艺文化、青橄榄文化等一批地域优势显著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彰显,为文化产品的聚集提供各种机遇,我们需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强品牌文化内涵挖掘研究,发挥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催生更多的文化产品及文艺精品。打造产业文化品牌,依托地域特色和产业布局,持续打造汽车文化、温泉文化、工艺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民俗活动品牌,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积极搭建民俗艺术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