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学困生问题及其干预

2017-01-12 14:47赖伟坚
未来英才 2016年15期
关键词: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赖伟坚

摘要: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及外部环境的不同,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也不一样,只有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和转化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

一、前言

所有小学,几乎都存在学困生,这是不容否定的客观现实。对于学困生存在的普遍性特点,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即使对于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和极其负责的学生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教学方法一旦不当,则会对小学生的生理以及以后的学习引起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1、学困生的自卑心理。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总有一批同学转变成了“学困生”。我经过多次心理调查及研究表明,学困生最初总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链出现了不衔接,新旧知识不能融汇贯通、综合应用。因此,他们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此时碍于面子,害怕同学和老师瞧不起,选择掩饰困难,而不能积极请教同学和师长的话,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将会由倍感艰辛变成了索然无趣,学习成绩也会因此一落千丈。经常如此,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这种自卑感会逐步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2、意志力不强。对于学困生来说,其意志力一般都不是很强,也没有很强的自制力,碰到困难往往会半途而废,对生活以及学习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往往自己驾驭不了,如果在学习上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会搁置到一边不做了。课堂上讲的内容听不懂的话就不再继续听了,想着问问同学吧,又碍于面子而不好意思,有时候也给自己打气,让自己振作起来,但是往往坚持不住,没几天又开始了。

3、逃避、冷漠及应付心理。对于学困生来说,一般不去关心别人的事情,对待他人非常的冷淡。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一般都是应付了事,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为了自己的自尊或者是为了得到父母许诺的奖励或者是惩罚,往往会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状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会拿学习好的同学的作业来抄,考试的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去作弊,在就是考试成绩不好,就跟家长撒谎。存在这样心理的学生,往往对班集体的一切活动都漠不关心,非常的冷淡,因为他觉得这些都跟自己没有关系,处在里面会被别人嘲笑。

4、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对教师的逆反心理。犯错误的学困生经常会被教师一视同仁地批评斥责,即使是善意的规劝也可能会使敏感的他们产生不满,滋生叛逆心理,这样在情感上,学困生就会慢慢地疏远教师,不会象其他同学一样去亲近教师、虚心求教,而是选择逃避,或者是直接拒绝接受教师的正常知识教育和身心关怀。对家长的逆反心理。有些父母不能及时的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不能正确地指导和理解孩子,而是固执地把分数看成是第一位的,甚至还粗暴的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更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他们的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对学困生的心理干预

1、营造“人人关爱学困生”的氛围。爱是陶冶学生积极情感的道德力量。关爱能给人自信和勇气,关爱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意味着用心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学困生更渴望被人瞧得起,更希望得到师长和同学们的赏识,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与人沟通,希望与人交流。所以我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同时教育其他学生多和他们沟通,多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如:开展“手拉手,齐进步”活动,既动员优等生主动与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交朋友,自愿帮助学困生的学习,并通过“一帮一记录表”记录下来,让学困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感智能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最大的发展。

2、因材施教,缓解消极心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以首先主动找学困生聊天拉家常,逐步拉近双方的距离。可以经常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我喜欢你,或者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关心。鼓励学困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大胆举手,大声发言,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乐趣。对学困生的要求要宽松,对知识进行分级、分层,对他们提出层次相对较低的要求。另外,通过采用适当的期望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可以不断唤起学困生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满足他们渴望成功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争优的欲望。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全体同学的教育,教育学生不去嘲笑学困生,要尊重学困生,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理解。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实现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从心理角度进行适当干预,用爱的力量化解学困生的焦虑与挫折感。有研究者认为,“学困生”这一概念在实践中有泛化的倾向,教师容易把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扩展到其他领域,如道德品格上的落后,造成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情况。由于转化效果的不明显,且转化后学困现象的反复,部分教师对学困生持有刻板或固化印象,甚至放弃对他们的帮助,这对学困生都是不公平的。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观照学困生,用爱去化解学困生的焦虑,教师要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他们,从关怀入手,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焦虑。或者学困生确实暂未发现有哪项明显的优势技能,但教师要坚信他们的潜能,坚信善良、诚实、勤勉等品格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拥有的,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或者无优异的智慧操作技巧,也无出色的才艺技能,但他们乖巧听话,每天默默地努力,虽然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并不时经受挫败感与焦虑,但却依然尽其所能,得其所得,他们渴望的,或者仅是老师一个肯定的眼光,一个微笑的认可。

四、结语

总之,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他们的人数不是很多,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者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其重拾信心,取得进步,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张玉环,浅谈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对策,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2] 丁立祥,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与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3] 张永辉,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猜你喜欢
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