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原则

2017-01-12 00:36李淑青
未来英才 2016年15期
关键词:情景创设探究

李淑青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断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所有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驱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又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注重问题的情景性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积极的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可见,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景而产生,而知识的获取也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有明确目标、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情景创设的有效与否,关系到能否将学生的视力“聚焦”,能否将学生的思维“聚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后续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究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的价值呢?一是从问题的提出层面上看,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二是从问题的解决层面看,学生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条件,通过充分的思考和实验,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问题,且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辩论,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在复习碱的性质时,我们重温NaOH与CO2的反应,一位同学“不经意”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CO2通入NaOH溶液中,没有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怎么能够认定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问得精彩,一“问”激起千层浪。

针对学生这一具有强烈探究意识的提问,我并没有直接予以回答,而是根据此问抛出了下面几个铺垫性问题: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

第(1)(2)个问题是基础性提问,问题简单,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回答容易。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睁开慧眼。从学生的回答“原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上启发学生思考下面第(3)(4)个问题。

(3)怎样判断原物质已消失,新物质已生成?

(4)如果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我们能否改进实验“创设”明显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第(3)问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后将总问题过渡到如何判断CO2或NaOH已反应消失,或者有新的物质Na2CO3生成。第(4)问则是对第前面所提问题的再次提炼和升华,是在探究的基础上对规律和方法性知识的总结归纳。问题的顺利过渡和迁移为后续方案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伏笔,开启了思维的闸门和思考的空间。学生们很快想到:一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CO2是气体设计在密闭的装置中反应,气体消失必然会引起压强的减小,反过来如果压强减小则可判断反应的发生;二是根据Na2CO3的性质设计实验。抓住以上两点后再来设计方案则是水到渠成。课堂上学生们灵性的回答、富有创意的设计着实让老师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三、注重问题的递进性

课堂提问不能太多,问题太多会让学生抓不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也必然依赖于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递进性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必须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系列问题,教师再将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筛选、提炼、优化,由易到难,形成课堂上具有探究价值的递进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为一组具有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保证将教学问题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且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构建了一个思维聚焦的平台。当然,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有合理的层次和程序,且具有良好的阶梯性,即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地引入到新的高度和深度。创设递进性问题要针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历,防止过分抽象和概括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递进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紧密地围绕主题,以从不同的侧面与主题相联系的问题链的形式出现,利用一定的变式问题,有利于学生拾级而上,较快地形成综合能力。

四、注重问题的生成性

问题的生成有赖于课前精心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发散度,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和高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千方设百计让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对生成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问题的生成更是有效探究的“拐点”,“起点”决定了学习的内容,而“拐点”决定了深入探究的方向,二者同时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还有什么比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更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牢记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思考提问的良好习惯。问题意识不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猜你喜欢
情景创设探究
情景交际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