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一本读不完的书

2017-01-13 02:16
海峡摄影时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政和县提线木偶政和

政和县人杰地灵,人文积淀厚重。早在2500年前的商周时期,政和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汉唐以来直至宋咸平三年设立县,这片圣洁的土壤在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中,逐渐突显了重要的地位。宋徽宗政和五年因进贡白毫银针受赐年号为县名,因此改名为“政和县”,所以至今流传着“因茶得名”的传说。千年古县,沉淀的是悠久的文化。繁衍政和文明,如同七星溪奔流不息,激荡非遗文化的浪花。闻名国内外的戏曲活化石四平戏、备受推崇的政和白茶,巧夺天工的木拱廊桥,惟妙惟肖的提线木偶戏,牵动着多少游子美妙回忆与乡愁。政和县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大浪淘沙,穿越千百年历史风尘,依然散发着古朴的风韵和迷人的魅力。

国家级非遗四平戏又称“四平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和昆山四大声腔外,产生的又一戏曲声腔,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声腔,清中叶后渐趋沉寂。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的四平戏以古朴粗犷的历史面貌保存至今,2006年6月,政和四平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戏曲界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市级非遗有:政和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政和工夫茶制作技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政和四平提线木偶戏、政和杨源铁坑殿李三娘文化、政和走古事、政和竹灯饰制作技艺、东平老窖酿造技艺、东平高粱酿造技艺、闽北走桥习俗、政和新年茶习俗等11项,东平小胳制作技艺、东平酱油酿造技艺等县级2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位,市级非遗传承人18位。

这些非遗项目,无不在政和的土地上散发幽香。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星,散落在政和的山山水水,流淌在政和人的血脉里,成为了政和人的文化基因,随着子孙的繁衍迁徙,纸媒网络等媒介的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唯其如此,才能传承民族魂脉,守望精神家园。(李隆智/文)

猜你喜欢
政和县提线木偶政和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方政和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
政和县生态资源林业运营中心揭牌运行
政和苏区精神的内涵
闽北革命老区“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推进会在政和县举办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