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背后的表征危机与身份迷失

2017-01-13 06:36史亚娟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12期

史亚娟

摘 要:混搭背后有着复杂后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首先,后现代符码的表征危机意味着相同符码在不同的时尚或社会文化氛围中不再具有相同的意义,失去了先前在各自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而混搭为符码表征系统的重新建立提供了一个契机。其次、从解域和生成的视角来看,混搭是一种不同领域间相互解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领域的意义符码相遇、敞开并重构自身,从而生成新的意义符码和意义系统,而这也为解决时尚符码系统的表征危机提供了一种途径。第三,除了表达后现代主义的游戏、娱乐、无中心等特征之外,混搭也真实体现了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价值失衡,表征了后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迷茫、失落和焦虑之情。

关键词:混搭;表征危机;身份迷失;解域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2-0038-03

Representation Crisis and Loss of Identity Behind Mix&Match

SHI Ya-juan(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means to study the complicated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nitially, 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of post-modern code implies same code losses its original symbolic meaning and cultural value in different social or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le mix&match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 reformation of a new representation system. Secondly, mis&match is a process of deterritor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erritories during which different codes meet, open and rebuild themselves. This process also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the representation crisis of fashion code. Thirdly, mix&match represents the imbalance of values in the modern multicultural society and peoples confusion, loss and anxiety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besides embodying game, entertainment or rambling existence.

Key words :mix&match;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loss of identity; deterritorizat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混搭”一词为世人所知似乎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日本时尚杂志ZIPPER上的一篇文章认为新世纪的全球时尚似乎产生了迷茫,于是混搭作为一种无师自通的时装潮流应运而生。从此混搭这一时尚设计和搭配理念不胫而走,其表现形式迅速超出了时尚领域中服饰风格(如古典与现代、嘻哈与庄重、奢靡与质朴、繁琐与简洁)、面料(如皮革与针织、牛仔与刺绣)、服饰单品(如西服搭配运动鞋、男正装搭配雪纺衬衫)或者服饰设计元素之间的混搭,延伸至艺术设计、家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以及一些包括表演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中,其中最令人瞠目的如京剧跨界混搭歌剧①。更有甚者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混搭在一起,如模特选美比赛中用京剧服饰混搭比基尼,组织者宣称其目的是为了用性感的身材展示国粹。面对诸种混杂纷繁的混搭现象,有学者将其归结为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解决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冲突而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如拼贴、混杂、反讽等)和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追求人性的更大的自由,倡导突出的个性化和大众文化,秉持反叛的精神,追求个性化发展等等②。也有学者将其认为无所不在的混搭现象,不只是一个风格学问题,整体性的文化混搭乃是文化的价值核心解体和消融的产物,意味着美学大厦的分崩离析③。上述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些还无法涵盖混搭背后各种更具景深意义的问题,如后现代符码的表征危机、后现代社会主体的身份迷失与价值失衡等,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本文要思考和阐述的内容。

一、后现代符码的表征危机和文化价值观的改变

表征危机(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Postmedernism and Society,1990)一书中。作者在书中将后现代主义阐释为某种表征危机,认为现代社会中事物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稳定、可靠、可预测的表征链条在后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稳定性,变得不牢靠、无法预测,能指和所指之间稳定的表征结构发生解体,随之而来的就是表征危机④。表征一词运用到时尚理论中,主要指对各种时尚组合和实践(structures and practices)的描述和阐释,在这一过程中,某种时尚组合或实践转换为另一种事物、理念或实践的表征或表现。服饰或其他各种时尚事实上代表着的是其背后个体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身份特征。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将服饰和时尚本身等同于某种社会或文化身份,它们的存在意义只在于表征穿着者或拥有者的时尚及文化身份。例如,安全别针、皮夹克、尖头靴、金属挂链、锁链、紧身裤、花衬衫、滑板鞋等亚文化风格的时尚现象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西方社会中的嬉皮士和朋克来说,是他们表达叛逆思想、自我流放、张扬个性的方式,是与主流秩序之间的抵抗、协商乃至斗争的表征符号。然而,随着亚文化青年们的行为越来越过火(以性手枪乐队为代表),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超出了主流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的时候,这些以时尚为表征方式的身份和意义符码开始被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设计师、媒体、商家所挪用、吸收、重新编码,这些时尚符码也就失去了其叛逆、抵抗等文化意义,成为一种满足不同大众品味的时尚消费品了。在当代各种混搭了亚文化符码的时尚中,对设计师及街头时尚爱好者来说,这些金属挂链、皮革等时尚元素的运用更多地是出于审美、设计、甚至是商业的需要,或者干脆就是为了看上去很酷。其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已经所剩不多,甚至全然无人理会了。换句话说,亚文化时尚符码的意义链条中断了,原来的意义链条已经被新的意义链接所取代。结果当然是它们先前所代表、表征或意指的社会价值或文化理念的消失。但是,造成这种意义缺失的原因并非混搭主体的个人意志,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服饰符码过去栖身的社会结构和各种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无法保证这些符码和先前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或者说正是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改变造成了服饰符码意义的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意义的转换过程正是表征危机的发生过程。

除了混搭时尚外,符码的表征危机同样适用于发生在其他各领域的混搭现象。作为典型的后现代社会现象,表征危机也是后现代社会各领域共同面对的一场危机,相同的符码在不同的时尚或社会文化氛围中不再具有相同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先前在各自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混搭恰恰为符码表征系统的重新建立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它们到底要表征何种身份、何种理念和价值观,在后现代多元叙事视角的作用下,似乎很难得出统一的答案,混搭的出现则为这些尚未找到确切答案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个临时避难所。

二、后现代符码的解域与生成

面对后现代符码表征危机,西方后现代思想家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了“辖域”(territorization)与“解域”(deterritorization) 两个新的理论概念,试图以此来说明在充满欲望的世界中,后现代世界存在物的生成与演化过程。所谓“辖域”就是分类,建立联系、形成规则,对存在物进行组织化和系统化;“解域”则是对于某种既有系统化秩序的突围和瓦解,是对某种既有观念或范畴所形成的组织系统同一性的突破和挣脱⑤。德勒兹的解域和生成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和阐释混搭现象的视角。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将混搭理解为一种跨界、一种不同领域间相互解域的过程。时尚、家居、艺术等各种现代艺术形式不再单纯依靠自身的惯有逻辑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意义生产或者编码,而是自觉地对其他领域敞开自身,拆除既有意义场域的边界,预设新的主题或意义符码,同时对新的意义符码进行再审视、再阐释、再审美,在意义解域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符码和意义系统,因此,混搭过程是不同领域的意义符码相遇、敞开并重构自身的过程,其结果是新的意义符码的生成和意义系统的建立,同时也为解决时尚符码系统的表征危机提供了一种途径。

前文中提到,后现代表征危机意味着许多亚文化时尚符码逐渐失去了其叛逆、抵抗等文化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符码消失了,实际情况是亚文化时尚符码被高级时尚领域收编(如具有“朋克教母”之称的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一系列以亚文化时尚著称的时装秀)或者被重新编码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存在价值与意义(如特立独行的品味象征或者商业价值等)。不过这些跻身高级时尚的亚文化符码很快就出于各种需要(如商业原因)突破了自身的疆域再次进入街头时尚,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只是其表征意义和价值观已经从彻底的叛逆、反抗变成了青年人摆酷、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手段。

其实,解域对于混搭的意义就在于时尚设计或搭配过程中表征符码的意义转换,符码通过一种新的组合和搭配方式获得新的关于自身的阐释。在转换过程中,每种参与混搭的符码都在打破自身的域限并试图进入对方域限的过程中转换为新的意义符码。参与这一过程的符码都要离开自身、接受新领域话语系统的再表达才能完成解域和生成整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表征符码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对设计师来说则意味着突破、创造和革新,甚至是灵感的爆发,抑或是对后现代符码表征危机的一种成功的抵抗或解决方式。

三、后现代社会主体的身份迷失与价值失衡

国内有学者在分析混搭问题时将认为这是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具体表现,认为“后现代”的搬演、拼贴、混杂、组合,反讽,在形式上与“混搭”的某些方面真是不谋而合,为混搭提供了不少借鉴的设计手法。”② 这种分析确实从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混搭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然而却不全面。对于前文中提到的符码的表征危机问题,美国作曲家安德鲁·希尔(Adrew Hill)说,“现在服装已经和任何形式的社会阶级失去了联系,尽管过去是那样。”⑥确实如此,在人们眼里,服装不再像过去那样表征或意指阶级、文化结构、等级制度。昔日服装以直接且可预见的方式所表征的意义和价值观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已经开始表征或意指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所以,表征危机就意味着服装与赋予其意义的价值观之间曾经稳定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难以理解或者获得信任。某一阶级或文化所一贯持有的、具有稳定意义的信仰和价值观,包括审美、道德观、政治理念及与包括服装和时尚在内的世界的关系等等都失去了稳定性。服饰失去了昔日所表征的意义,主要是因为这些服饰过去栖身的社会结构和各种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无法保证这些符码和先前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比如,一些性感的女性服饰,如低胸内衣、露背装、透视装、超短裙等,在过去代表的是不体面,有伤风化,甚至是对妓女身份的一种表征。现代,女性在公共场合穿着这种风格的衣着则代表着女性自由、女性权利,或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性观念,甚至是对性快感充满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对此我们只能说脱离了先前的意义和价值体系,这些女性服饰曾经表征的旧有价值观和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一切分析起来似乎十分轻巧,但是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个体来说,新的时尚潮流的兴起,不仅仅意味着一大批旧物要被淘汰,更重要的是昔日里真心信仰的、追随的、讴歌的东西历经岁月和时代的洗礼失去了昨日的光环,再无法给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存赋予任何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折衷主义”,时尚中的折衷主义意味着拆解昔日各种风格,然后加以混用,成为新的着装组合。不过,詹姆逊怀疑用“怀旧”一词描述这种折衷主义是否正确。对当代人来说,怀旧原本意味着对于“昔日不可重来”的哀伤,甚至是一种隐隐的痛楚。生活意义的改变、信仰和价值观的失落给人的伤痛是无形的。同时建立、适应、接受新的价值观及其文化形式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内在的焦虑和痛楚也就在所难免。面对现实中的困惑、不解和对于未来的迷茫,各种混搭形式的出现无意中给人们不安、焦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出口,让人们忐忑的心情暂时得以舒缓和释放。因此,除了表达后现代主义的游戏、娱乐、无中心等特征之外,混搭也真实体现了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价值失衡,表征了后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迷茫、失落和焦虑之情。

四、余论

21世纪以来,混搭风格从时装界蔓延至建筑、装饰、娱乐、生活等各方面,成为一种不断蔓延的风潮,究其原因,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外,与之相关的还有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往问题。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网络的普及、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这一切使包括东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各种族、民族文化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目前在很多语境中全球化常常被人们理解为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从而引发了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调节这种矛盾与冲突成为一道难解之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混搭也成为了一个选项,成为不同文化间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最后还有必要指出,混搭作为一种时尚,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过去,而且其中肯定会产生很多没有审美价值的平庸之作以及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废物,人们也会选择更新的方式彰显个性,但能留下来的一定是经得住时光淘洗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戏剧网[EB/OL].[2016-6-10] http://www.xijucn.com/html/jingju/20120905/39575.html .

②王蕾,郁波,孙岚. “混搭”在设计发展史上的历史景深之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2):23-25.

③张闳. 文化“混搭”与文化主体性[J].上海采风,2012(5):88-89.

④Barnard, Malcolm. Fash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M]. Routledge. 2014(5):152.

⑤余岱宗. 解读叙事:解域与生成[J]. 文艺理论研究,2015(4):111-118.

⑥Hill, A.‘People Dress So Badly Nowadays: Fashion and Late Modernity, in Breward, C. and Evans, C. (eds) Fashion and Modernity[M]. Oxford and Berg. 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