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

2017-01-15 20: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敏感性脂肪酸心肌梗死

刘 丽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

刘 丽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目的分析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将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组,5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B组,并选取同期到我院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C组,对三组对象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B、C两组,B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H-FABP敏感性98.2%明显高于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价值显著。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是近年来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挽救患者濒死的心肌,恢复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1-2]。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成为临床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基本条件。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诊断措施较多,多根据患者心电图、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判定。但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不典型,影响了疾病诊断率。因此实验室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起到积极促进意义。本文就分析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A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到我院就诊,与WHO[3]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符;无恶性肿瘤、认识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异常及全身感染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男37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61.2±10.3)岁;B组5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期到我院就诊,男34例,女16例;年龄40~78岁,平均(62.1±11.5)岁;C组同期到我院健康体检者54例,男36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63.5±10.6)岁;三组对象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检测方法:A、B组患者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同时与0~6 h胸痛发作患者抽取肘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10 min,3000 r/min,通过自动血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于H-FABP板上检测H-FABP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规范。剩余血清置于离心管中,放至-20 ℃环境中保持。C组健康体检者空腹抽取2 mL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其操作步骤同A、B两组。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在进行处理时,合理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严格操作步骤,以t对研究中的计量资料进行处理,χ2检验研究中计数资料,当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对象H-FAB、cTnI、CK-MB水平对比:三组对象H-FABP、cTnI、CK-MB水平为:A组(75.96±34.85)ng/mL、(88.57± 24.52)IU/L、(2.64±0.57)ng/mL,B组(38.96±15.42)ng/mL、(48.96±15.43)IU/L、(1.21±1.36)ng/mL,C组(3.21± 1.36)ng/mL、(13.52±2.54)IU/L、(0.038±0.014)ng/mL;A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B、C两组,B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检测分析: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0~6 h检测,H-FABP敏感性98.2%,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三者相比差异显著(χ2=5.6348,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心肌损伤标志在临床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早期诊断中起到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确诊率。血清心肌酶谱是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心肌损伤标志物[5],但随着应用的日渐广泛,发现在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问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应用,临床发现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起到积极意义,且其敏感性优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6]。

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B、C两组,B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患者体内H-FABP、cTnI、CK-MB水平会大幅度提高,明显高于健康人员。而在敏感性分析中,H-FABP敏感性98.2%明显高于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患者采取H-FABP检测,其敏感性明显高于cTnI、CK-MB等心肌标志物,更具应用价值,故而临床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联合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提高患者临床确诊率。H-FABP位于心肌细胞内,组织特异性较高,属于可溶性酸性蛋白,参与细胞内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和代谢过程;同时对心肌细胞的作用,利用心肌细胞内长链脂肪酸,与辅酶A酯有道题的疏水部位有效结合,为心肌细胞收缩功能提供必要能量。正常人体内H-FABP含量极低,H-FABP相对分子质量小,极为容易透过细胞膜,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损伤时,会不断释放H-FABP,使大量H-FABP进入血液中,致H-FABP含量不断增加。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 h内,血浆中H-FABP含量会不断增加,在发病8 h左右H-FABP含量会达到高峰。因此通过对H-FABP水平的检测,针对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对诊断心肌损伤取得显著效果。而据相关研究发现,H-FABP较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H-FABP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在临床诊断检测H-FABP时,相应联合其他心肌标志物,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缩短患者确诊时间,使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得到准确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总而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时,采取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进行检测,更具敏感性,并与其他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确诊率,临床诊断价值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1] 田红.肌钙蛋白I和CK-MB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6):40-41.

[2] 李明,张言镇,周衍菊,等.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16-17.

[3] 陈可,王春明,刘海波,等.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C):3065-3067.

[4] 李妙羡,吴晓康,王香玲.联合检测H-FABP、cTNI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8):47-48.

[5] 邵燕丽,杜贵萍,朱武军,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 (21):2821-2822.

[6] 陈翀昊,李拜红,王广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60-961.

R542.2+<2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16-0066-022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7)16-0066-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16-0066-02

猜你喜欢
敏感性脂肪酸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短链脂肪酸衍生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经前烦躁障碍症发病与四氢孕酮敏感性中西医研究进展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教育类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培养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