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手术中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对减轻烦躁的影响

2017-01-15 20:13刘洪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躁动

刘洪飞

(沈阳市胸科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44)

开胸手术中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对减轻烦躁的影响

刘洪飞

(沈阳市胸科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44)

目的探讨开胸手术中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对减轻烦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实验1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实验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进行治疗,实验1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RSS躁动评分、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Ramsay镇静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实验1组患者的RSS躁动评分、苏醒期烦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能够有效降低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开胸手术;氟比洛芬酯;地佐辛;芬太尼;烦躁

开胸手术的创伤较大,患者麻醉苏醒之后极易出现烦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术后疼痛时导致患者烦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是减少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烦躁心理的关键[1]。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是降低患者疼痛的重要内容,其能够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而降低患者烦躁的发生率,使患者保持镇静。为探讨开胸手术中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对减轻烦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拾的开胸手术患者,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实验1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6.9±3.2)岁;实验1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56.5± 3.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1±1.3)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均进行常规的监测。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在气管插管、导尿管等表面涂抹地卡因凝胶,患者在输入乳酸林格氏液200 mL后,开始进行麻醉诱导,静注(0.12±0.02)mg/kg顺阿曲库铵、(1.5±0.5)mg/kg丙泊酚、(1.5±0.5)μg/kg芬太尼后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6.0±2.0)μg/(kg•min)苯磺酸阿曲库、(0.4±0.2)μg/(kg•min)盐酸瑞芬太尼静注。手术结束前30 min暂停苯磺酸阿曲库铵的使用,并减少盐酸瑞芬太尼的用量。实验组患者被切皮之前10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并在手术结束前的10 min给予地佐辛5 mg。实验1组患者给予芬太尼,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RSS躁动评分、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Ramsay镇静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百分比呈现计数资料,以(呈现计量资料,差距进行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的RSS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对比:苏醒期实验组患者RSS躁动评分为(2.43±0.15)分,实验1组患者RSS躁动评分为(1.34 ±0.22)分,对照组患者RSS躁动评分为(4.25±0.18)分,实验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12.5%,实验1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31.25%,实验组和实验1组患者的RSS躁动评分、苏醒期烦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同拔管时间的Ramsay镇静评分对比:实验组患者立即拔管(3.95±0.49)分、拔管5 min(3.82±0.47)分、拔管10 min(3.56±0.36)分、拔管30 min(2.28±0.16)分、拔管60 min(2.00 ±0.00)分;实验1组患者立即拔管(4.02±0.47)分、拔管5 min(3.96±0.43)分、拔管10 min(3.65±0.39)分、拔管30 min(2.35± 0.18)分、拔管60 min(2.00±0.00)分;对照组患者立即拔管(1.75 ±0.43)分、拔管5 min(1.82±0.37)分、拔管10 min(1.87±0.32)分、拔管30 min(1.97±0.17)分、拔管60 min(2.00±0.00)分;实验组和实验1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全麻手术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躁动情况,其发生可能与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有关联。患者逐渐苏醒时,麻醉药物仍然影响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并未复原,因此出现躁动情况[2]。芬太尼是以往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其具有镇静作用,但是其拔管时间较长,不利于患者的苏醒。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属于拮抗剂,其分布速度快,人体易于吸收,镇痛的时间长,具有极低的呼吸抑制作用[3]。氟比洛芬酯没有中枢抑制作用,其特点是超前镇痛,不会引发胃肠道不适。氟比洛芬酯的术前镇痛效果良好,不会出现产生呼吸抑制,术后患者不易出现缺氧的情况。二者联合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够预防躁动,避免镇痛作用消失过快而带来的疼痛刺激,同时不同出现瑞芬太尼造成的痛觉过敏。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能够有效降低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杨普春,柯伟琪,王静巍,等.地佐辛及氟比洛芬酯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2014,9 (11):1638-1642.

[2] 焦亮,刘瑞昌.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用于颌面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咽痛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2014,46(1):104-106.

[3] 赵煜毅,邱建磊,吕明波,等.开胸手术中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麻醉减轻术后烦躁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4):78-79.

R614

B

1671-8194(2017)16-0179-01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躁动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关节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