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的临床分析

2017-01-15 20:13刘晓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交锁骨伤本院

刘晓函

(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 骨伤六病区,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的临床分析

刘晓函

(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 骨伤六病区,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目的探讨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78例外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常规行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采用本院自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方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79.49%),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术后9 d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3%)显著低于对照组(15.38%),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伤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术后疼痛缓解显著,并发症风险较低,应推广使用该治疗方案。

交锁髓内钉;中医;骨伤;临床疗效

骨伤为临床常见的外伤类型,以交通意外伤作为常见,常见骨折位置为胫骨、腓骨。当前,临床骨折治疗方法以内固定术为主,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较为成熟、可靠,但是术后患者仍存在较多并发症。为进一步提高骨伤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从中医辅助治疗角度出发,自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方剂,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78例外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中药汤剂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78例外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行X线或CT检查确诊为骨折。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25±26.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平均(5.63±4.47)d,骨折位置:23例胫骨骨折,16例腓骨骨折。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2±26.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9 d,平均(5.13±4.12)d,骨折位置:25例胫骨骨折,14例腓骨骨折。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已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严重感染者,合并糖尿病者等;两组患者的骨折位置、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入院后择期手术,均常规行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术中切开复位,采用静力交锁方式行骨折位置内固定;术后两组常规抗感染治疗3~5 d。术后5~7 d,行X线片检查,纤维骨痂形成者,开始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术后立即开始中药汤剂组成,本院自拟术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方剂,方剂组成为:怀牛膝、丹参、黄芪、白术、玄参,各15.0 g;生地黄、骨碎补、三七、赤芍、茯苓、山药、续断、泽泻、自然铜,各10.0 g。每日1剂,800~1000 mL水煎至200~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术后持续服用28 d。两组患者术后每月随访2~3次,监测。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显效:术后3个月后,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未畸形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有效:术后3个月,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患肢功能显著改善,基本自理;无效:术后3个月后,患者骨折愈合不佳良或畸形愈合,患肢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1]。

1.3.2 术后疼痛情况: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评分0~10分,疼痛越强,则评分越高;分别记录两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术后9 d疼痛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评分[2]。

1.3.3 并发症情况比较:监测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皮下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观察组术后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为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9.49%(31/39);观察组总有效率(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79.49%),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疼痛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术后9 d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2±2.31)分、(4.86±1.62)分、(4.25± 2.36)分、(3.09±1.37)分;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术后9 d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69±1.85)分、(5.79±1.24)分、(5.41±1.32)分、(4.67±1.33)分;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术后9 d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皮下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3例、皮下出血1例,皮下组织坏死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6/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3%)显著低于对照组(15.38%),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交锁髓内钉为临床常见的骨折内固定方法,具有固定稳定性高、术后恢复好等优点,但患者术后恢复仍存在较多风险点,应进一步提升术后恢复效果。中医认为骨伤患者局部经脉损伤,血气溢于静脉之外,且淤积在腠理,因而气滞血瘀,对于筋骨生发、修复造成了阻碍;为此,应采用活血祛瘀之药改善血瘀阻于脉的症状,在利水消肿、续经生骨[3]。

本院自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方剂,在活血祛瘀基础上,增加白术、泽泻等利水消肿之药,取怀牛膝、续断、骨碎补等药物助续经生骨,再取黄芪、茯苓、山药等改善补气养血、健脾养阴,调养患者根本。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79.49%),可知术后增加本中药汤剂治疗后,术后恢复效果显著提升。骨折术后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问题,属于术后反应性水肿范畴,水肿反应加重了患者疼痛,而疼痛使得患者更加畏惧患肢活动,因而早期康复锻炼不能有效进行,反而不利于水肿消退和疼痛减轻。本院自拟术后方剂中三七、丹参、赤芍等药材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可快速改善术后早期肿胀及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6 d、术后9 d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知该方剂可有效缓解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疼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三七、丹参、赤芍不仅可以改善改血液流动学指标,还可以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抗多种细菌繁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可促进术后组织局部恢复,预防并发症[4]。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3%)显著低于对照组(15.38%),进一步该方剂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骨伤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术后疼痛缓解显著,并发症风险较低,应推广使用该治疗方案。

[1] 肖鹏.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12(27):129-130.

[2] 王厚君.联合应用中医疗法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5(9):163-164.

[3] 郭卫城.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7(21):43-44.

[4] 孙木森.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伤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5,8(16):124-125.

R687.3

B

1671-8194(2017)16-0197-02

猜你喜欢
交锁骨伤本院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对照分析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多节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