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治疗胃癌的效果研究

2017-01-16 02:12卢元章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8期
关键词:重建术吻合术癌变

卢元章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治疗胃癌的效果研究

卢元章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对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治疗胃癌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判定。方法 我院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全胃切除后的胃癌患者以消化道重建术的类别进行分组,其中采取RouX-Y胃空肠食管吻合术(Orr式)的患者30例(A组),P型空肠袢空肠RouX-Y吻合术(B组),并观察2组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胃癌患者的RBC、HGB、TP、ALB、体质量下降值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患者的RBC、HGB、TP、ALB、体质量下降值均优于A组,P<0.05,其倾倒综合征与腹胀情况优于A组,P<0.05。结论 给予全胃切除后患者采取消化道重建术的效果显著,其P型空肠袢空肠RouX-Y吻合术优于RouX-Y胃空肠食管吻合术(Orr式),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体质量下降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列,临床上常给予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但于晚期胃癌患者,常给予消化道重建术与全胃切除的联合治疗[1],随着临床经验及技术的不断改进与积累,消化道重建术联合全胃切除术已在国内各医疗机构广泛实施,我科室于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全胃切除后的胃癌患者消化道重建术进行分析,具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我院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全胃切除后的胃癌患者以消化道重建术的类别进行分组,其中采取RouX-Y胃空肠食管吻合术(Orr式)的患者30例(A组),P型空肠袢空肠RouX-Y吻合术(B组),具体情况见下:

A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53.63±10.85)岁,依据病理组织分类,其中包括12例黏液细胞癌患者,10例高分化癌患者及8例低分化癌患者;B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54.21±10.65)岁,依据病理组织分类,其中包括14例黏液细胞癌患者,10例高分化癌患者及6例低分化癌患者。以上2组胃癌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现象。

我科室取A、B2组胃癌患者的年龄、职业、病理学特征、性别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以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得P>0.05,代表2组胃癌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2组行全胃切除术胃癌且采取消化道重建术患者均接受全麻措施后再进行全胃切除,给予A组患者RouX-Y胃空肠食管吻合术(Orr式);B组患者P型空肠袢空肠RouX-Y吻合术,具体措施如下:

A组[2]:于韧带(Treitz)以下位置15cm至20cm处将空肠切断后,将十二指肠残端关闭,上提空肠残端(远端)于食管端呈吻合,随后将空肠残端闭合,于远端空及空肠残端(近端)作Y字形吻合(距离空肠-食管吻合口40 cm)。B组[3]:将空肠(远端)作成P袢(长度:15 cm),其顶端应与食管行端侧相吻合;然后取吻合处下5 cm位置,采取空肠肠侧吻合于韧带(Treitz)下20 cm位置,分别对距离支肠段5 cm处的食管空肠吻合口及输出支肠段距十二指肠吻合口2 cm处进行结扎。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2组全胃切除后予以不同消化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的RBC、HGB、TP、ALB、体质量下降值及并发症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2组全胃切除后予以不同消化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的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180 d后的RBC、HGB、TP、ALB及体质量下降值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S)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其中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当数据对比存在P<0.05时,为2组全胃切除后予以不同消化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A、B两组患者的RBC、HGB、TP、ALB及体质量下降值:B组患者的RBC、HGB、TP、ALB及体质量下降值均优于A组,P<0.05,具体如下:

B组RBC为(3.52±0.73)×1012/L,HGB为(92.91±13.63)g/L,TP为(62.21±9.34)g/L、ALB为(29.28±6.27)g/L及体质量下降值为(6.07±2.65)kg;A组RBC为(3.11±0.52)×1012/L,HGB为(84.72±12.28)g/L,TP为(52.87±8.65)g/L、ALB为(24.33± 5.21)g/L及体质量下降值为(7.82±3.23)kg。

2.2 对比A、B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B组:其中倾倒综合征患者有3例(10.0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例(10.00%),腹泻患者5例(16.67%),腹胀患者2例(6.67%);A组:其中倾倒综合征患者有10例(33.33%),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例(10.00%),腹泻患者6例(20.00%),腹胀患者10例(33.33%);其中B组的腹胀及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3.1 疾病背景讨论:胃癌为多因素疾病,其致死概率及发病概率存在地域性,中、日、韩三国的发病率在东亚境内发病较高。有研究表明,饮食因素也在胃癌发生因素中占主要地位,真菌、毒素、亚硝酸盐及多环芳烃类化学物质与胃癌致病因素有密切关联;其次为反复性HP感染,其HP感染可促进硝酸盐向亚硝胺或亚硝酸盐转化过程,其环境因素协同HP感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过程产生促进,因此产生癌变,相关报道显示存在于HP内的Vaca及Caga等毒性物质参与细胞癌变过程,对其产生促进作用;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其胃癌具有家族遗传性质,有研究表明,存在血缘关系病患约为常人患癌概率的4~5倍,其致病因素与癌变基因、癌变抑制基因、凋亡促进及抑制基因及转移基因相关;胃部癌变细胞可通过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浸润及覆膜种植转移向周围组织、多脏器及骨质转移,以至于全身转移,造成生命危险。

3.2 胃切除术与消化道重建术分析:依据外科角度分析,其针对胃癌患者的手术可分2型,其一为保守性手术,该手术包括空肠造口术、吻合术及穿孔性修补手术,其目的仅在于缓解病变部位穿孔、梗阻及出血现象;其二为根治性手术(胃切除术),其原理是将癌变部位及癌变浸润组织(胃壁或全胃)进行全部或部分摘除,并依据临床分期将胃组织周围淋巴结清除后予以消化道重建手术。依据病患的病灶情况及远期考虑,临床上推荐予以患者全胃切除手术,但因全胃切除术后存活率较低的问题,考虑实施消化道重建手术,其原因有以下几点[4]:①食物储存,肠道具有食物储存及营养吸收功能,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均在小肠内吸收;②消化连续,胃肠道消化连续性得以保存,以此改善胃肠道对食物、药物的吸收功能;③并发症减少,由于胃肠道功能及机构的连续性及完整性,减少了十二指肠反流、胃酸反流等并发症状,并且加速胃排空速率(又名倾倒综合征);④手术性价比:该手术较为简单,易操作,并且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

3.3 结果分析:手术后,B组RBC、HGB、TP、ALB及体质量下降值均优于A组,P<0.05,其倾倒综合征及腹胀情况也优于A组,P<0.05,本文结果与但卫斌等学者[5]在《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治疗胃癌的效果评价》所表达观念具有一致性,其B组(P型空肠袢空肠RouX-Y吻合术)可对代胃容量进行扩充,可延长消化道内食物的吸收时间,于生物效应学说,可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情况。综上所述,对全胃肠切除患者予以消化道重建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于2种类型的消化道重建方案进行探讨,其P型空肠袢空肠RouX-Y吻合术优于RouX-Y胃空肠食管吻合术(Orr式)。

[1] 周峰.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6):21.

[2] 马文贵.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远期并发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5,39(6):641-643.

[3] 刘涛,何若冲,赵浩亮,等.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3):399-400.

[4] 施春华,王小丽,吴娟.胃癌切除手术吻合口漏的营养支持及护理[J].江苏医药,2015,41(8):980-981.

[5] 但卫斌.全胃切除与消化道重建术治疗胃癌的效果评价[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4):522-524.

R735.2

B

1671-8194(2017)18-0149-02

猜你喜欢
重建术吻合术癌变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癌变·畸变·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结肠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5例临床分析
副乳也会癌变
《癌变 ·畸变 ·突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疗效观察及临床研究
保留外耳道后壁上鼓室软骨重建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