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野迦考

2017-01-16 04:49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08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里本草药物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08)

万 涛 侯如艳1△

底野迦考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08)

万涛侯如艳1△

为治疗有毒动物咬伤,一位无名的希腊神职医生创制了底野迦,历来被西方人视为解毒神药。自隋唐时期由使节传入中国后,被官方和民间的本草或方剂著作收录,崇尚西洋事物的康熙皇帝对底野迦尤为喜爱,除了在宫中应用,还一度尝试中国本土制作。从底野迦传入中国及历代对其认识和应用,反映了中医药吸收和接纳外来药物的态度、方式及外来药物在丰富中医药中的意义。

底野迦 解毒药 外来药 中医药

1768年7月,法国“叶子花”号游轮正在进行环球旅行,船上一名水手在南太平洋某岛屿岸边寻找海蚌时被一条毒蛇咬伤,半个小时后他服用了抗菌药琥珀酸铵和一种解毒剂,之后全身汗出,毒解而痊愈。这种神奇的解毒药名叫底野迦,又写作“底也伽”、“的里亚加”或“德里鸦噶”等,是拉丁语theriaca的音译。它是将多种药物混合粉碎后调和而成的一种解毒药,“价格相当昂贵,最初用于治疗中毒、疯狗与野兽的咬伤,之后才成为治疗蛇毒以及除去所有种类之毒的解毒剂,甚至成为一种万能灵药。”[1]底野迦自隋唐时期传入中国后即引起重视,被历代本草学家记载和沿用。至清代,康熙皇帝曾派人寻找底野迦配方中所需的药材,虽然无功而返,却是试图将底野迦本土化的一种尝试。底野迦的传入,是外来药物融入祖国医药的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明或异质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起源于古希腊的万应解毒药

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说教诗人和医生尼坎德有两首六音步说教诗被保留下来,其中一篇名为Alexipharmaca,译作《解毒剂》,另一篇名为Theriaca,即《底野迦》,这当是关于“底野迦”之名的最早记载。公元前1世纪,黑海南岸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因为树敌太多,终日惧怕被人毒害,因此命令御医克拉斯特给他配制一种万能解毒药。经过亲身或在罪犯身上反复试验,最后研制出含有多种药物的混合剂底野迦。公元2世纪,名医盖仑对此药配方做了定型,因此后人称这种解毒药为“盖仑丸”。

Theriaca本义是“有毒的动物”,但尼坎德的诗除了描写包括14种蛇的许多动物外,还有125种草药和香料。古罗马百科全书式的作家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说底野迦是由600多种不同药物混合而成,但并没有具体列出药物名称。罗马医生塞尔萨斯在《论医学》中列出的底野迦配方只有36种药物:“广木香7打兰(1打兰约合1.7718g),菖蒲5打兰,圣约翰的麦芽汁、树胶、波斯阿魏、阿拉伯树胶、鸢尾草、小豆蔻各2打兰,茴芹3打兰,塞尔特甘松、龙胆根、干玫瑰花瓣各4打兰,罂粟树乳、荷兰芹各4.5打兰,桂皮、毒麦、长椒各4.25打兰,安息香5/4打兰,海狸香、乳香、大花寄生草汁、没药、香料树脂各6打兰,柴桂叶6打兰,坚果草花、松节油脂各6.25打兰,白松香、甜萝卜各6打兰,甘松、麦加香脂各6.25打兰,大黄根7打兰,番红花、生姜、肉桂各7.25打兰。将它们一起捣碎拌上蜂蜜,每天就着酒喝一核桃壳左右可以解毒。”[2]这一配方中的药物大部分为香料药物。之后底野迦的配方不断被改进,使新的解毒剂能够预防毒蛇咬伤和其他毒伤。希腊名医盖伦为罗马皇帝奥略留调制了加入罂粟汁的底野迦配方,使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传入中国

中国医书中关于底野迦的描述较早见于朝鲜《医方类聚》所引《五藏论》,曰:“底野迦善除万病。”《五藏论》一书见于《隋书·经籍志》,后佚,部分内容赖《医方类聚》引用得以保存。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东罗马的鸦片贸易》一文中注意到此条记录。[3]由此推断,底野迦很可能最迟在隋代已传到中国。

唐代初期,伴随中外交流的频繁和贸易的繁荣发展,底野迦也被使节带到中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成书,该书记载了底野迦的性味功效,并指出“胡人时将至此,亦甚珍贵,试用有效”[4]。《旧唐书》也记载:“乾封二年(667年),拂菻王遣使献底也伽。”[5]“拂菻”指拜占庭帝国,当时中国称其为大秦,又名拂菻。可见,被西方视为珍贵之物的万能解毒药底野迦能治百病,在唐代由胡人带至中国,经过中国医家临床应用证明有效,补以性味功效,载入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中医对其融汇吸收

继唐代之后,宋代官修本草原样保留了《新修本草》中“底野迦”条文的内容。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述也与《新修本草》大同小异,苏颂《本草图经》将底野迦列在“牛黄”条下,曰:“又有底野迦,是西戎人用诸胆和合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今南海有之。”[6]显示到了宋代,仍不时有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底野迦传入中国东南沿海。有学者认为苏颂之所以在牛黄条下叙述底野迦,从《图经本草》体例推测,可能是苏颂认为“诸胆”中应包括牛胆,故附在“牛黄”条下叙述。[7]

元代《回回药方》中也记载了底野迦,宋岘将其译作“他尔牙吉”,并指出这是“底野迦”的音译,即解毒药方之意。[8]该书卷35《众虫兽伤门》中,采用“他尔牙吉”治疗的有5处,这与底野迦治疗毒蛇虫兽咬伤的功效是一致的。卷36《众毒门》中记载:“治人服毒随即显者,……治服阿夫荣、阿夫荣膏子、他尔牙吉方。”显示在治疗急性中毒时,可以服用底野迦和阿夫荣(鸦片)以解毒,而阿夫荣和他尔牙吉名称单列,则说明回回用药习惯是将鸦片和底野迦区别对待的,而鸦片也并非底野迦的主要成分。

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均绘有底野迦图,二者的说明文字皆根据《新修本草》而来,但《本草品汇精要》对底野迦的描述增加了对底野迦储存容器与气味的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引述底野迦时,将《新修本草》的“诸胆”改为“猪胆”,将底野迦功效记载为“主治邪祟”[9],这或是得自上述“中恶、客忤邪气”等记载。

清代,西方传教士作为底野迦输入中国的重要推手将其带到中国,并作为珍品进贡,底野迦以“德里鸦噶”之名出现。[10]《中国宫廷医学》主编陈可冀认为,除金鸡纳外,清宫常用西药尚包括:西白噶瓜那、如勒白白尔拉都、德里鸦噶等。这些药名多从满语音译或意译而来,目前学界对此类西药所知甚少,然它们却时常出现在清代宫廷医案之中,尤其又以德里鸦噶为多。[11]《竹叶亭杂记》载:“武英殿有露房,即殿之东稍间,盖旧贮西洋药物及花露之所。甲戌夏,查检此房,瓶贮甚多,……又有曰德力雅噶者,形如药膏。”[12]《寒秀草堂笔记》载:“德里雅噶,一百六斤十五两二钱,二瓷瓶、二玻璃瓶、四十三锡盒。”[13]显示,德里鸦噶存放在贮存西洋药物及花露的武英殿露房,一般放置在瓷瓶、玻璃瓶或锡盒之中。在清代宫廷中,它作为贵重药品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室成员和亲信大臣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由太医向皇帝“讨用”此药,足见此药的珍奇。

性状、性味功效及应用

从性状来看,《新修本草》记述底野迦“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本草品汇精要》中也有阿拉伯人将此药献给中国人的彩图,图中描绘的药丸有红、黑两种颜色。德国汉学家夏德藏有一篇1506年写的本草手稿,其中有一幅彩图,绘有向皇帝敬献底野迦的情景,其中底野迦为红黑色。据此可知,底野迦实系一种红黑色多种成分制成的药丸。

从性味而言,《新修本草》记载其味辛、苦,性寒,无毒。显然,这里记载的底野迦味道苦涩,是由于其“用诸胆作之”。而罗马医生塞尔萨斯在《论医学》中列出的底野迦则是用蜂蜜调和而成,《韦氏大词典》记载的配方也是用蜂蜜调和,味道甘甜。可见,底野迦的味道因调和剂的不同而有苦味和甜味之别。

底野迦是由多种药物配制而成的大复方,由于所含药物众多,其治疗范围非常广泛。首先,药物或食物中毒。米特拉达梯六世制作底野迦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敌人对自己的投毒陷害,因此该药最初用于解毒。中国元代的《回回药方》中也记载了其能够治疗服毒后出现的急性中毒症状的功效。第二,动物咬伤,如疯狗或野兽等。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底野迦原是“苛勒丰的尼肯特(Nicander of Colophon,B.C.275著称)所用的解毒药,自然是用来医治各种动物咬伤所引起的中毒症。”[14]第三,毒蛇咬伤。明代来华耶稣会士艾儒略所著《职方外纪》中提到:“如徳亚(今巴勒斯坦朱迪亚地区)之西,有国名达马斯谷,……土人制一药甚良,名的里亚加,能治百病,尤解诸毒。有试之者先觅一毒蛇咬伤,毒发肿胀,乃以药少许咽之,无弗愈者,各国甚珍异之。”[15]17世纪欧洲画家库帝的铜版画中就有反映贩卖解毒剂的游商用活蛇演示解毒剂之解毒作用的内容。第四,邪气侵袭引起的多种病症。古代西方仍将其机理归为“解毒”一类,这与前面阐述的“中毒”概念不同,而是类似中医病因中所指的“邪气”。希腊名医盖伦为罗马皇帝奥略留调制了加入罂粟汁的底野迦配方,“他认为鸦片有抗毒的作用,是能够治疗慢性头疼、眩晕、耳聋、中风、视力差、嘶哑、咳嗽等疾病的解毒剂。”[16]这里的“解毒”似乎与中医中祛除邪气的功效相似。由于其治疗疾病范围非常广泛,常常被称为“万应解毒药”。第五,中国本草书籍记载底野迦的主治多为中恶、客忤邪气一类的疾病,大多为病因病机不明确的疑难杂症。

关于底野迦在临床应用的案例,《清宫医案研究》收录的医案中有5则详细记载。[17]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五月十九日,太医院右院判刘声芳、御医李德聪奉旨诊视内阁大学士张玉书病情,症见中脘胀满,按之微痛,四肢浮肿,恶心懒食,大便微溏,六脉弦数,辨证为“湿热气滞伤脾”。由于先前服用德里鸦噶与渗湿和中汤之后,中脘胀痛的情况已减轻,便溏已止,因此,刘声芳建议仍遵原方调治。另一个医案是康熙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御医李德聪奉命前去为理藩院右侍郎荐良诊治疾病,症见气喘自汗,胸胁胀满,难以仰卧,面目四肢浮肿,大便不实,六脉绝至不现,诊断为“脾肺虚寒”之喘胀,病情危重,恐一时出现虚脱,因此建议服用德里鸦噶兼加减实脾饮调治。当然,清宫医案中也有服用德里鸦噶后药效不佳的案例。例如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十二日,太医院大方脉大夫金廷诏前去医治镶黄旗二等侍卫井四勒,症见癍疹不透,呕吐泄泻,作渴谵语。一诊时大夫恐汤药药力不济,特向皇帝“讨用”德里鸦噶二付救治,服用后只有癍疹渐透,诸多症状仍未改善,呕吐泄泻频繁。二诊时将德里鸦噶二付与加减茵陈五苓汤合用,依旧无效。三诊时德里鸦噶二付与加减茵陈退黄汤合用,仍然无效。由此可见,底野迦虽是一味解毒良药被清代皇室珍视,但其疗效却并不像西方鼓吹的“万灵仙药”那般灵验,而清代的宫廷医生在运用时也往往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其他药方一同服用。

底野迦传入中国,是中国和西方世界在丝绸之路上相遇和交流的结果。经过历史的筛选,外来药物底野迦很快被中医消化吸收,成为中医药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各国家、民族间优秀文化的相互浸润和影响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意义。

[1] 陈明.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07.

[2] Dalby A.危险的的味道——香料的历史[M].李蔚红,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16.

[3] 杨宪益.译余偶拾[M].北京:三联书店,1983:243- 245.

[4] 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72.

[5]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5315.

[6] 苏颂.本草图经[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85.

[7] 郑金生.从唐代底也迦到宋代人工牛黄[J].中成药研究,1982(2):34- 35.

[8] 宋岘.回回药方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6.

[9]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12,149- 150.

[10] 刘世珣.底野迦的再现:康熙年间宫廷西药德里鸦噶初探[J].清史研究,2014,(3):12- 22.

[11] 陈可冀.中国宫廷医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609.

[12]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

[13]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M].北京:新文丰出版社,1984:61.

[14]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史中译本[M].北京:科技出版社,1975:393.

[15] 意·艾儒略.职方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98.

[16] 王纪潮.底也迦考——含鸦片合方始传中国的问题[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2):139- 148.

[17] 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35,39,49.

R289.5

A

1006-4737(2017)05-0019-03

2017- 03- 2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通讯作者,E-mail:houruyan@163.com

猜你喜欢
德里本草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心似彩云归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加油,中国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