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调查研究

2017-01-16 17:10薛中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7期
关键词:奶奶家庭社区

易 丹 薛中华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重庆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调查研究

易 丹 薛中华1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目的了解随迁老人进入新环境的融入情况。方法针对重庆市随迁老人比较集中的大学城教师居住区开展实地调查,主要从随迁老人所在社区的居住环境、所在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所在社区的融入主观感受三方面探索重庆市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现状。结果积极方面:有八成以上的随迁老人对所住住宅质量比较满意,近九成的随迁老人对居住外环境比较满意;有两成的随迁老人对所处现状相当满意,经常体会到幸福感;有近两成的随迁老人在此有较强的身份认同。消极方面:大部分随迁老人与所在家庭和社区的融入成为他们必须适应、调整与面对的问题;随迁老人与所在社区成员融入程度成为影响随迁老人家庭融入问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结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对策,以期增强随迁老人归宿感与幸福感,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重庆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

当今社会,新家庭的建立者大多是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出生的80后和9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常常享受父母给予的全方位的照顾与帮助;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升学或就业等流动的需要,他们中的一部分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选择在外地成家立业。因此割舍不下孩子的父母,他们往往会选择跟随自己的孩子来到外地城市,帮助他们照顾家庭、照顾孩子等。这波群体,即愿意向子女所在城市流动的父母——我们称之为“随迁老人”。

可是对大多随迁老人而言,当他们从一个熟悉的地方走向一个陌生的城市、社区,甚至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他们如何尽快融入这个新环境,如何让这个新家、新社区、新城市成为一个温暖、温馨、和谐、协调、稳定的场所成为随迁老人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也成为影响随迁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3〕。本研究拟了解随迁老人进入新环境的融入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针对重庆市随迁老人比较集中的大学城教师居住区开展实地调查,主要从随迁老人所在社区的居住环境、所在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所在社区的融入主观感受三方面探索重庆市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现状。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4份,其中14份问卷无效,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87.5%。

2 结 果

2.1随迁老人所在社区的居住环境调查 由于随迁老年人基本是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因此随迁老人在社区中所处的居住内环境以及外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社区中的融入状况。

2.1.1居住内环境调查 重庆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作为重庆西部新城中心区,功能分区完善,其近年所建的教师居住区以及周边楼盘综合配套完善,绝大部分是高层住宅,室内房间的朝向、采光、布局、空间结构设计相对完好,因此从调查中了解到,近八成以上的随迁老人对所住住宅质量比较满意。

2.1.2居住外环境调查 重庆市大学城聚居区随迁老人居住的大学城外环境,西临缙云山,东望中梁山生态环境优美。作为集西部地区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科技教育交流中心为一体的重庆大学城现入驻高校14所,中小学校10所,文化氛围浓郁、规划布局合理,交通出行相对通畅,拥有集漫步、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商圈。因此,无论是购物、出行还是就医都属于相当便利。近九成随迁老人对该处的居住外环境比较满意,但由于大学城属于一座新城,一些配套设施正处在新建过程当中,短时期来看,会影响一些随迁老人对此处环境的满意度,但绝大多数随迁老人对此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2随迁老人所在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调查

2.2.1与家人关系的调查

2.2.1.1子辈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婆媳之间有婆婆强势的成分;而现代社会,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独立意识的增强,女性在家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女性作为媳妇处于绝对从属地位的情况几乎不再存在,婆媳关系的天平杠杆在不经意间发生变化,但它也成为影响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以及随迁老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由于两代人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偶尔发生冲突与矛盾也是在所难免。鉴于此,我们走访两位随迁老人,通过与她们的对话,我们了解了她们与子辈之间的关系。

个案1:黄奶奶,55岁,来自安徽农村,来渝时间2年。

笔者:张奶奶,您媳妇和您处得怎样啊?黄奶奶:说到这,我心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了,我有时真的想走啊,但看在孩子的份上,我就算了。有一次,我媳妇觉得我的一些衣服不好了,都把我衣服给丢掉了;平时吃东西我们都将就她,我们那边喜欢吃稀饭馒头,但是她不喜欢,我就只有将就她;大冬天的,我脸干,雪花膏什么的都没有……

个案2:李奶奶,58岁,来自贵州,来渝时间2年。

笔者:李奶奶,您女婿孝顺吧?李奶奶:我女婿人很好,但就是性格有点怪,我们现在给孩子弄吃的,他总是不放心,怕我们弄得不卫生,跟监工一样;上次我给孩子花了80多块钱买了个书包,他每天在家里时不时就念说小孩(2岁)背书包会驼背,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把书包给退了。

从以上访谈我们了解到,部分随迁老人与子辈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引发这些矛盾背后往往都是生活上的一些琐事,譬如围绕小孩照料、生活习惯等,或许是子女潜意识要父母按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或许是随迁老人们也习惯抱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生活,她们彼此之间矛盾随着特定场景与环境变化若隐若现。

2.2.1.2祖孙关系 伴随社会发展,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养育孩子数量减少,大多随迁老人会把注意力与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当孩子长大成人,正逢哺育下一代之时,帮助孩子照顾下一代往往成为老人随迁的主要动因。

个案3:杨奶奶,53岁,来自湖南,来渝时间不到半年。

笔者:杨奶奶,您是什么时候过来的?杨奶奶:我刚过来不久,主要是女儿怀孕了,我看她这期间需要多补充营养,特别过来照顾她。

个案4:吴奶奶,56岁,来自山西,来渝时间1年。

笔者:吴奶奶,您来这习惯吗?吴奶奶:有什么习惯啊,主要是儿子儿媳工作太忙,没什么时间顾家带孩子,我在这给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就是。

从以上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照顾(外)孙子/女是大多随迁老人们的生活主题。对于随迁老人而言,(外)孙子/女成为他们在这个新家庭连带关系的联结和情感的寄托,“隔代亲”在祖孙关系上表现十分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从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部分随迁老人刚刚退休,正从公众领域转向私人领域,心理难免会产生落差。一方面表现为成就感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倦怠,特别在有婴儿的家庭中表现比较明显。毕竟孩子的出生对整个家庭而言,是接纳新成员进入家庭系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对家庭成员(包括随迁老人)而言,也是经历着一个从束手无策、手忙脚乱到逐步有条不紊的过程。因此随迁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之生理功能的限制,易引发的身体和行为的耗竭感,表现为焦虑、食欲不佳、失眠、头痛、胸痛和胃肠等问题。但是与工作上职业倦怠不同,随迁老人随着照顾孙辈的时间推移,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以及感受着与孩子情感互动带来的快乐和欣喜之时,他们的情绪耗竭一般不会发生,相反,他们产生更多的是对孙辈的宠爱与呵护。

2.2.2与社区邻里朋友的关系调查

2.2.2.1人际交往欲调查 在问到随迁老人对所在社区的交往欲中,72%随迁老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10.6%的随迁老人选择没有。说明大部分随迁老人在社区的人际交往欲望不足。

2.2.2.2交朋友数量调查 在问到随迁老人来到新社区后认识朋友的数量,80%的随迁老人拥有1~2个朋友,15%的随迁老人拥有3~4个朋友,5%的随迁老人拥有5个朋友。因此绝大部分随迁老人拥有朋友数为1~2个。需要说明的是在随迁老人心中对朋友的界定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所认同的朋友至少满足一点,既彼此愿意在一起共同活动,共同分享交流心声。

2.2.2.3与朋友联系方式调查 在问到随迁老人与朋友联系方式时,95%的随迁老人选择现场见面,5%的随迁老人选择电话联系,没有随迁老人选择发送邮件。通过访谈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因为随迁老人所认识的朋友大多在所处社区中认识的,认识时间不长,交往深度不够,加之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不熟,因此没有随迁老人选择通过发送邮件方式与朋友联系。

2.2.2.4与朋友共同活动频率调查 26%的随迁老人从不与朋友共同活动,62%的随迁老人偶尔与朋友共同活动,12%的随迁老人经常与朋友共同活动。在问及共同活动内容时,了解到,他们共同的活动主要是带孩子玩耍、跳坝坝舞、散步等。在这些活动中,随迁老人能享受到放松与快乐,同时也能认识一些新朋友,偶尔还能感受到朋友间的支持与关怀。

2.2.2.5与朋友交流话题内容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随迁老人在社区人际交往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或者同是随迁老人,或者老乡,或者都在带孙子等等。他们交往的话题往往围绕育儿经验(62%),包括孩子的喂养情况、家务琐事(28%)、家庭矛盾(10%),一般来讲,一些随迁老人时会向朋友宣泄在家里累积的负性情绪,如与孩子们之间的小矛盾等。但总体来看,他们交往大多蜻蜓点水,彼此之间缺失积极互动与情感共鸣。

2.3随迁老人所在社区的融入主观感受调查

2.3.1随迁老人幸福感调查 老人的幸福不外乎拥有保护与维持自己的安全、健康、稳定生活质量的能力,获得晚辈主动关心与照顾,享受天伦之乐的心理满足。然而,当随迁老人进入一个陌生而且崭新的环境,对社区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的融入程度,势必成为影响随迁老人幸福感重要因素。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46%的随迁老人偶尔体会到幸福感,34%的随迁老人对幸福感体会一般,20%的随迁老人经常体会到幸福感。这说明绝大部分随迁老人并没有经常体会到幸福感。

2.3.2随迁老人身份认同调查 为了解随迁老人对所在社区融入的主观感受,我们设计了身份认同这一维度并预设随迁老人将自身由“外来人”转变为“当地人”的过程也是逐渐实现身份认同的过程。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82.6%的随迁老人都把自己当“外地人”看待;即使是那些来重庆已超过两年,甚至还有超过五年的随迁老人们,虽然已经较为熟悉本地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同样认为自己“不是”本地人。但要说明的一点的是,来自不同地域的随迁老人对重庆生活环境适应性呈现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与城乡差异上,换言之,来自北方农村的随迁老人较难适应重庆的气候与生活。

个案1:张奶奶,56 岁,来自山东烟台农村,来渝时间为1年。

笔者:张奶奶,您在这适应吗?张奶奶:俺不适应,这边夏天很热,我们北方哪有那么热啊;还有就是那吃的,外面吃的东西都辣,不过俺经常是自己在家做饭……;这边走路坡坡特别多,我们那边很平,走路没有这么费力;……另外他们讲话有时听不懂,俺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

个案2:刘奶奶,57岁,来自四川,来渝时间为2年。

笔者:刘奶奶,您在这适应吗?刘奶奶:还好啊,反正和我们老家生活差不多,不过更感觉小城市买东西比较方便,生活比较随意。

3 讨 论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一方面感受到随迁老人与所在社区融合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也看到随迁老人在与所在社区融合过程中的困难与不适。从积极方面来看,由于调查样本中的随迁老人主要居住在大学城,大学城作为重庆西部新城中心区其功能分区合理,无论是购物、出行还是就医都相当便利;加之绝大部分是电梯高层住宅,室内房间的朝向、采光、布局、空间结构设计相对完好,因此随迁老人对所在社区中的居住内环境以及外环境比较满意,有力促成随迁老人对所在社区的融入。一些随迁老人性格外向、开放、随和,善于表达情感,即使生活在比较陌生的环境,他们喜欢人际交往,与所在社区和家庭的支持能力增强,为此对社区融合满意度较高。调查中有两成随迁老人对所处现状相当满意,经常会体会到幸福感;有近两成随迁老人在此有较强的身份认同。

从消极方面来看,大部分随迁老人与所在家庭和社区的融入成为他们必须适应、调整与面对的问题。首先,家庭人际关系中的代际冲突成为影响随迁老人家庭融入问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与相对角色期望与被期望的角色行为标准的冲突有关。这些冲突,可能来自个体内在对各个角色的认知失调,也可能来自相对角色模块外加的认知差异。二是与家庭成员的情绪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关。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也正式负向的续发性心理发生作用的过程,这期间产生的内在自我语言将建构成负向的续发性动机,而激发负向的行为与情绪。作为随迁老人无论是滞留或者发泄这种负性情绪与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随迁老人在与所在社区成员融入程度成为影响随迁老人家庭融入问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随迁老人而言,以前所在的熟人社区与现在所处的新环境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新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异质性较强;加之与部分随迁老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相对固化和僵化,因此他们对所在新社区往往选择较封闭的交往方式,随之易产生失落、孤独情绪。

纵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对策〔4~6〕。(1)依托项目,积极介入。社会工作者或社区服务者要以随迁老人自身需求为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根来探索帮助“随迁老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资源;同时也可以积极依托社区服务项目、志愿者项目等,通过社区、小组、个案等工作方法,为社区老年人搭建社会交往的平台,让他们在社区、家庭中享受到无尽的爱与归属。(2)加强随迁老人自身建设,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让随迁老人从心里认同主动适应环境的必要,学会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了解一些关于生活与育儿的相关知识,拓展原有人际关系的基础,丰富自己业余文化生活,加速融入家庭-社区的速度。(3)积极链接资源,探索为随迁老人服务的长效机制。学校可以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结合培训社会工作志愿者为随迁老人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可以依托团委,招募热心社会工作,愿意为随迁老人开展服务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其次依托社会工作学院智力优势,为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志愿者的培训内容设计要以“随迁老人需求”为本,主要围绕随迁老人与健康、人际、儿童教育,以及相关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等主题开展。

1罗红波.移民与全球化(中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0.

2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20.

3史柏年.从城市二代移民透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社会问题.见:古学斌.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96-8.

4李 立,张兆年,张春兰.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31(11):185-6.

5王亚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民工社区融入——以苏州市湄长社区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11.

6王尔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研究——以常熟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016-11-15修回〕

(编辑 徐 杰)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6QNSH25)

易 丹(1981-),女,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老年服务、性别教育研究。

C913

A

1005-9202(2017)17-4382-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7.105

1 西南大学

猜你喜欢
奶奶家庭社区
给奶奶按摩
社区大作战
奶奶喊你吃饭啦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奶奶驾到
恋练有词
影像社区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