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的壮医药治疗方法挖掘整理

2017-01-17 01:01李建娴温俊光温小云覃骊兰谭入铚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南宁530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壮医壮族医药

李建娴 温俊光 温小云 覃骊兰 谭入铚.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



地中海贫血的壮医药治疗方法挖掘整理

李建娴1温俊光1温小云1覃骊兰2*谭入铚1
1.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以挖掘整理壮医药对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法为目的。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医学文献、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壮族地区的老壮医、老药农及相关基层机构进行调研,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归纳,探讨治疗地中海贫血的特色壮医方法及用药经验。研究发现壮医药治疗地中海贫血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疗效。现客观总结地中海贫血的壮医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地中海贫血提供参考。

地中海贫血;壮医药;挖掘整理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的遗传性血液病,是由先天性基因缺陷致使人体不能正常合成血红蛋白珠蛋白引起的,又称海洋性贫血,其主要类型有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它们又各自分为多个亚型[1]。地中海贫血在我国南方发生率较高,尤以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较高[2]。在壮族聚居地更为高发,如南宁、百色、崇左等壮族人口聚集地区,地中海贫血的携带率高达26%,壮族中地中海贫血儿也最多,是广西危害最大的遗传性疾病[3]。地中海贫血被广西百色壮医称为“贪(tān)血病”。壮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壮族人口为1692.64万,其中广西有1444.85万(85.3%)[4]。壮医药曾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且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也是边远山区民族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支柱。壮医药作为壮族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壮族古籍中对地中海贫血无专门论述,但历代壮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该病归属于“龙路血液病”范畴。为有效挖掘壮族地区对地中海贫血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笔者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医学文献、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壮族地区的老壮医、老药农及相关基层机构进行调研,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壮医方法及用药经验。

1 壮医药对地中海贫血的认识

壮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也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整个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天(壮语称为“巧”,壮文为Heiqmbwn,即头之意);下部地(壮语称为“胴”,壮文为Heiqnamh,即下肢范围);中部其象人(壮语称为“廊”,壮文为Heiqvunz,即身体)[5]。天地人三气同步,即可达到健康状态。然而,三气同步需要三道两路(三道是指谷道、水道、气道;两路是指龙路、火路)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制化协调作用来实现。谷道是人体内消化吸收的通道,其与津液输布的水道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气道与外界相通,不断将体内的污浊之气与大自然的纯净之气进行交换,排出体外。人体内血液通道(壮医又称之为血脉、龙脉)为龙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养物质;人体内的传感通道为火路,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迅速做出反应。人体的“巧”、“廊”、“胴”三部(即天、地、人三部)与自然界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人体谷道、水道、气道(三道)畅通,龙路、火路(两路)无阻,则“嘘”、“勒”得以运行,脏腑“夺(骨)”、“诺(肉)”、肢节百骸皆得涵养,则人体无病[6]。

壮医认为龙路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通路,其分支众多,外达腠理,内系脏腑,谷道摄纳精微物质化生血液,通过龙路输布濡养全身。“咪隆”(或称“咪蒙隆”,即脾脏)是人体贮藏调节气血的器官,其内藏血较多,与地中海贫血的发生关系密切。“勒”(即血液)是营养和滋润机体的重要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嘘”(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生命以气为原、以气为要、以气为用,气为动力。壮医指出:“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认为龙路不畅、气血失衡是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7]。毒虚致百病是壮医对病因学最主要的概括,其认为地中海贫血是由毒气血虚引起的,因先天禀赋不足、父母羸弱或早产,亦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导致体内的运化能力失常,从而表现为脸色苍白、面黄发枯、神色疲劳、软弱无力、形体消瘦、甚则死亡等。毒邪侵入人体,脏腑气血被邪毒壅滞,阻塞三道两路,气血运化失常,脏腑失之濡养而致病。

因此,壮医理论认为“贪血病”(即地中海贫血)的基本病机为龙路阻滞,“咪隆”(脾)气血不足,毒气侵袭。

2 壮医药对地中海贫血的治疗及用药特色

壮医传承了不少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诀、单方、复方、手抄本、祖传秘方等各种形式的壮族医学资源,是我国民族医学的一大瑰宝。壮医注重并擅长使用药膳和动物药,认为其在补虚方面尤其适用。壮族在使用药膳治疗疾病或养生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原材料的选择也有较高的要求。因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壮族会尽可能地运用自然界中的原生态之品,他们认为其在补气血方面较一般药物更胜一筹。壮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壮医治疗龙路血液病以补血、通路、补虚为治疗大法。故治疗“贪血病”以补气为根,补血为标,多主张以“补脾益气养血”为治疗原则。

2.1 单味药 广西的老壮医常用黄根(壮语称壤现,壮文Raghenj,拉丁文PrismatomerisconnataeRadis)治疗地中海贫血,其为传统壮医用药,并有去瘀生新,强筋壮骨的作用。赖祥林[8]研究用黄根治疗36例该病患者,其中血红蛋白最低者小于40g/L,平均62g/L,经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病情有所好转,并提高血红蛋白,总有效率达91.6%。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也有老壮医常用黄花倒水莲(壮语称棵华现,壮文Govahenj,拉丁文PolygalafallaxHemsl)治疗该病,据文献记载,该药具有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等功效[9]。

2.2 药膳 饮食调养是壮族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壮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因人为灵物,同气相求,应顺其自然,补其不足,壮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食疗的运用已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认为飞禽走兽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补力效果甚佳。如历来流传老鼠滋补之功甚强,有“一鼠当三鸡”之说,故炖服食之,补益气血。若见患者脸色苍白、神色疲劳、软弱无力等临床表现,可用田七炖鸡或田七炖肉饼进行治疗。壮族人民喜食动物血,民间俗语“吃啥补啥”,认为生血有营养,如生猪血、生羊血、生鸡血、生鸭血等,经常食用以达增血补气,补虚健体之效。从而达到“扶正补虚,必用血肉之品”的共识,形成重视用食物调养身体的习惯[10]。

药膳将药物与食物作为原料,经过加工而成膳食,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壮医在治疗地中海贫血用猪筒骨配以补血虚、补阴虚之药桑葚子及补气血之药桂圆肉炖食;或用除湿毒、调龙路、强筋骨的黄根和补虚、调龙路的扶芳藤等药物与猪筒骨炖服;亦或用具有调通龙路、补虚作用的千斤拔、冬捻子干等泡酒。黄根、两面针、黄芪等药物与瘦猪肉煮汤,或用扶芳藤、黄花倒水莲与鸡蛋一同煮熟服用[11]。总之,药膳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而且对于改善地中海贫血的症状、延缓其病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2.3 复方制剂 壮医复方药物是由五类壮药构成(公药、母药、主药、帮药、带药),各类药物主次分明,发挥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主药相当于中医组方的君药,必不可少,是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壮药;帮药相当于中医组方的臣药,辅助主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壮药;带药即药引,相当于中医组方的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变的部位或调和诸药的壮药;公药与母药分别是针对阴阳而设,壮医临证认为每种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患者身上,都可表现为阳证和阴证,凡是具有补益、增强人体抵抗力作用多为公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多为母药。其组方原则用药简洁、贵在功专,常用主帮合用、主引合用以及主帮公母合用三个组方类型。

老壮医采用补气与补血之品组合成复方以濡养三道两路,从而达到治疗贪血病的目的。若见患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心烦易怒等症状,常用组方为天冬、麦冬、穿破石、山慈菇、铁包金、土黄芪等,或用何首乌、鸡血藤、黄花倒水莲、土党参等,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对药物和剂量酌情加减。若见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声低气怯等症状,用鸡血藤、当归、白蔹、五加皮、黄花倒水莲等药随证加减,以达补益气血之功。若见患者声低息微,肢体麻木,纳差,大便溏烂等症状,则应注重顾护脾胃,化生血源,重用五指牛奶、黄花倒水莲、虎杖、牛大力等药物;或用土黄芪、绞股蓝等药物用水煎服,每日一剂[12]。

不管是何种疾病,壮医在治疗方法上既注重内治,又配以外治。有些病情复杂较重的疾病,则内服外治并用[13]。因此老壮医在治疗贪血病常配以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壮医秘制药液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灼灸与患者疾病相关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疏调龙路及火路的气机,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配以补益脾胃气血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脾腧、胃腧、百会、内关、外关、中脘、脐周等。

综上,采用壮医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目前仅有较少的病例提供参考,老壮医多以益气补血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并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辅以强筋活血、滋阴等治标之法,在经方基础上自拟方药,具有一定疗效。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输血和使用除铁剂为主[14]。但长期输血不仅费用高,而且易产生并发症。且骨髓移植受骨髓源及配型限制,在临床上难以推广。基因治疗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但其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用于临床尚待时日。民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牢靠的实践经验,挖掘民族医学对地中海贫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对现代医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也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赖氏采用壮医常用中草药Raghenj(即黄根)加味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目前壮医药对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有了初步的临床研究,但尚未能系统化整理概括出该病的机理、证候证型、辨证论治等,今后仍需进一步探索。

[1]张瀚,袁经权,黄小燕,等.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4):163-164.

[2]王晓忠,戴玲,孙连丹,等.中医辨证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9,29(6):492-494.

[3]王霞.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治工作亟需国家支持[J].中国当代医药,2012, 19(10):10.

[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广西日报,2011-7-1.

[5]牙廷艺.黄汉儒教授壮医学术思想介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6(1):21-23.

[6]覃文波,庞声航.壮医毒论学说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5):4-7.

[7]宋宁.壮医气血理论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1):35-37.

[8]赖祥林.黄根加味治疗地中海贫血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1):44.

[9]冼寒梅,邓家刚.广西临床常用中草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8.

[10]冯秋瑜,庞宇舟,李彤.壮瑶医药文化影响因素及异同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1(21):1410-1412.

[11]蓝日春.壮医食疗70方[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1):38-40.

[12]董少龙.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75.

[13]黄汉儒,黄景贤,殷昭红.壮族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24.

[14]王文娟,吴志奎.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9):90-91.

The Zhuang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diterranean Anemia of Research

LI Jianxian1WEN Junguang1WEN Xiaoyun1QIN Lilan2*TAN Ruzhi1

1.Facult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2.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Zhuang medicine of Mediterranean anemia treatments. By consult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ine literatures, adopting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n Zhuang area of old Zhuang medicine, and reaserching old herbalist and related infrastructure, this paper has integrated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to explore characteristics of Zhuang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and the use of medication experience.Reaserches find that the Zhuang herbs, which treat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have significant ethnic characteristics.Summarizing the Zhuang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dite rranean anemia will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editerranean anemia.

The Mediterranean Anemia; Zhuang Medicine; Organize Research

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地中海贫血的壮医药治疗方法挖掘整理研究(201513643008)。

李建娴(1995-),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壮医药治法挖掘整理研究。E-mail:1158295335@qq.com

覃骊兰(1980-),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基础理论及药效筛选。E-mail:kjcjhk2@126.com

R29

A

1007-8517(2017)12-0003-03

2017-04-10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壮医壮族医药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Cat’s book》
壮族山歌
壮医术语英译规范性问题及建议蒙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