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市松江区涵养林“家庭林场”养护模式

2017-01-17 13:34马仕波
自然保护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黄浦江松江区公益林

马仕波

(上海市松江区林业站 201613)

浅析上海市松江区涵养林“家庭林场”养护模式

马仕波

(上海市松江区林业站 201613)

阐述了上海市松江区的“家庭林场”养护模式的来源背景及主要做法,分析指出了养护装备薄弱和养护技能落后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装备配备标准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管和培训、优化人员结构等对策。

涵养林;家庭林场;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上海市松江区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林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 2003 年到 2006 年期间,营造了 2.05 万亩黄浦江水源涵养林。黄浦江水源涵养林松江段西起泖河小独圩,东至千步泾,东西贯穿松江全境,涉及泖河—斜塘—园泄泾—横潦泾—竖潦泾—黄浦江,大泖港、叶榭塘等九条市级河道,两岸总长度 117.65 公里,是上海市重要的生态防护带,在上海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生态空间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科学经营,维护涵养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优化涵养林的结构,从而确保涵养林的主导功能和多种效益不断得到提高[1],为整个上海市的生态安全保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4 年开始在 1.07 万亩的涵养林中实施家庭管护机制,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林地养护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本文总结了两年来的发展成效,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

1 基本概况

松江区黄浦江水源涵养林自 2003 年建设以来,一直通过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造、林分抚育等方式对现有的涵养林地进行改造管护,涵养林林分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林相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4 年,为加强公益林养护,有效解决因土地流转造林造成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成立了以涵养林渉地农民为主要职工的林业养护社[2],负责林地的日常养护。林业养护社的成立,为涵养林的管理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养护责任主体不明晰、职工做多做少待遇一个样等突出问题,影响了职工积极性和林地的养护质量,特别是离居民区较近的涵养林圈地养殖、毁树种菜、偷倒生活垃圾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农民的个人利益,解决起来一直比较棘手。2013 年在松江区开展了涵养林以家庭养护为基本单位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4 年 12 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启动“家庭林场”养护机制,共涉及石湖荡、泖港、叶榭和车墩七个乡镇 55户家庭,养护水源涵养林 10700 亩。平均每个家庭就近养护200 亩林地,每年有 6 万元左右的养护收入。“家庭林场”农户主要承担林地内沟系清理、杂草控制、简单修剪、日常巡护、野生动物保护、病虫害发现报告等日常巡护养护工作,所以又直接称“家庭管护”。家庭管护机制启动一年多来,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有大幅度提高,对于附近农民在林地内张网捕鸟、种植农作物等问题也有较好的解决效果。

2 主要做法

2.1 细化养护标准, 明确养护责任

实施家庭管护机制改变了原来养护社吃大锅饭时松懈的工作状态,各镇林业部门每年都与管护家庭签订管护责任合同,明确管护家庭任务目标、奖惩指标,从而细化涵养林管护责任。同时对涵养林要求达到生态公益林养护的一级标准做了具体阐释,细化了养护标准,对不履行管护责任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人员依法依规追责。

2.2 精简养护人员,增加农民收入

养护人员的选拔是在属地就近原则的基础上,在原养护社人员中经过公开报名、民主推举等流程择优录用,首先保证养护人员的产生具有公平公正性[3],侧重选出夫妻年龄均合适,符合责任心强、勤劳肯干、经验丰富、夫妻家庭和睦等条件的家庭。原来养护社未纳入家庭管护的员工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失,林业养护员根据自我意愿分流到了镇农业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环卫所以及敬老院等对人员需求更大的岗位上,他们的收入和保障并未受到影响。目前,按照每年每亩 200 元标准补贴给管护家庭,管护家庭中原有林业养护员,仍然保留一人基本工资及社保缴纳,养护人员的收入比原来有很大提高。

2.3 完善养护检查监督机制,提高养护质量

完善的激励与民主监督制度是公益林养护的重要保障[4],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林业管理部门都制定了涵养林家庭管护的考核实施细则,既有来自养护家庭之间的监督,也有来自上级部门的督查,每年每亩50 元的经费作为考核的奖励资金,养护成果的考核评估都有各家庭代表的参与,既加强了管理,也大大提高了养护的积极性,涵养林的养护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根据调查,黄浦江水源涵养林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率大为减轻,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擅自占用林地、盗伐乱伐、毁林开荒、张网捕鸟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防火工作、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也得到加强和保障,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改观。

3 存在问题

3.1 设备老化, 养护装备薄弱

养护装备是开展养护工作的基础,管护家庭的日常养护设备都是涵养林所在村的原林业养护社的设备。由于林业机械的使用频率大、作业强度高,在经过长期的使用过程后,设备老化、磨损以及变形等情况普遍,严重影响到涵养林林地和林木的养护工作。再加上面对发挥越来越重视生态作用的涵养林,更需要一些现代化的先进养护设备来提高林业养护的效率。

3.2 人员年龄老化,养护技能落后

管护家庭成员基本都在 27~57 岁之间,27~35 岁 1 人,35~45 岁 7 人,45~57 岁 54人,年龄 45 岁以上的占 87%,人员结构极不合理,这对于涵养林家庭管护稳定队伍的建设有严重的影响。黄浦江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要求更高的林地养护质量,养护员的实践操作技能往往强于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往往造成管护措施不到位,管护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对一些常见的林业检疫性病虫害、有害性杂草藤灌、森林防火要点、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林地林木抚育缺少认识。养护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也造成对涵养林的生态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影响管护质量。

4 对策

4.1 提高认识,保证管护高质量

黄浦江是上海重要的水源地,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在水源地生态保护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要提高认识,将管护中的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疫性病虫害等重点内容突显出来,确保涵养林管护高质量,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化、净化、美化的人居环境,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的重要支撑。

4.2 更换老旧设备,装备配备标准化

基本养护工具、防火设备是涵养林养护工作的基本保障。更换老旧设备,完善配备养护装备,并将装备配备标准化,把养护经费用到实处,也是更好地促进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再补充一些养护服装、劳防用品、防暑消暑用品、御寒物资,也是更好地为群众谋福利、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林地功能

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及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是林业三大主要灾害,其对林地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具有毁灭性,同时也存在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结合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完善涵养林林地防火通道、防火隔离网、防火隔离沟、防火隔离带、有害生物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涵养林的家庭管护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迫切需要。

4.4 加强培训和监管,强化队伍建设

黄浦江水源涵养林的养护对于整个上海市的生态安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涵养林的养护工作要严格达到生态公益林养护的一级标准。因此,要定期举行对家庭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养护人员的个人专业养护技术理论,全面确保涵养林的养护质量,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养护队伍。

4.5 增加养护人员收入,优化人员结构

到“十三五”末,将全区所有的黄浦江水源涵养林都纳入家庭管护机制,逐年增加养护家庭的养护面积,旨在增加养护人员的收入,既保障了养护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也提高了养护人员的养护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吸引青年劳动力来从事涵养林养护工作,优化养护人员结构体系,有利于涵养林养护事业的积极发展。

[1] 李金良, 郑小贤. 水源林经营目标与经营原则体系研究[J]. 西北林学报,2007,22(6):157-160.

[2] 盛条娟, 衡辉. 完善上海市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的若干建议[J].华东森林经理,2006, 11(04):17-19.

[3] 韩山蒲,丁军. 公益林管护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6):193.

[4] 王静波,孙立明. 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绿色科技,2011,(07):58-59.

F307.2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B

B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004-7743(2017)01-0016-03

1004-7743(2017)01-0016-03

2016-10-16

马仕波(1988- ),男,农学硕士,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林业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黄浦江松江区公益林
行政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以上海市松江区“天价砍树事件”为例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学四史”主题活动
黄浦江航行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的治理及监管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黄霑感叹黄浦江的浪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