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青年群众工作的“交响乐”

2017-01-17 16:11
中华儿女 2016年24期
关键词:王波团市委交响乐

整合资源服务青年,动员青年服务社会,建立有效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

根据当代青年创新创业欲望最强、潜能最大的时代特征,重庆共青团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抓好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同时,依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为群众做好事,影响带动社区居民也成为志愿者为社会做好事,努力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

传递创业帮扶温暖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原腾讯公司员工陈瀚动员同在新东方担任讲师的妻子蒙昌琼一同辞职,举家回到妻子的老家重庆开始创业。

“来重庆之后我发现微企政策很好,注册了一家从事在线教育的睿一网络公司,主要为各大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内容以及服务。同年,陈瀚参加了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这不仅增添了陈瀚的创业信心,也通过大赛正式和团组织搭上了线。

为了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难问题,陈瀚经原北部新区团工委推荐,申请了“青锋计划”,并顺利通过项目路演、实地面试,得到一笔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5万元创业借款。同时,为了解决陈瀚夫妇创业初期缺经验,对重庆市场缺乏了解等问题,团市委为他配备了一名“一对一”创业导师——重庆新家道家政服务公司董事长魏欣,除了参与集体培训外,随时可以向导师请教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接触了魏欣老师,他给我们做商业模式和创业营销的辅导,思路非常清晰,他主讲的15场青锋计划创业营销课程,对后来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陈瀚说。

很多像陈瀚一样的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都得到了创业帮扶的温暖。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五个一”直接帮扶机制,即“提供一笔10万元以内的无利息免抵押免担保的创业借款,组建一支创业导师志愿者团队开展滴灌式创业辅导,创建一个与创业项目紧密相关的商业资源网络,打造一系列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项目,培育一个互促共进、相生相长的创业生态圈”,解决创业青年缺资金、缺经验、缺资源难题,提升创业青年创业成功率。

“在团组织的陪伴下公司整个发展都非常顺畅,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企业收入也跟着上来了。”2015年8月,陈瀚应邀参加了重庆团市委举办的青年创新创业座谈会,会上陈瀚提出了知识产权、版权申请等困惑。会后,团市委出面协调市知识产权局解决,市知识产权局相关处室的工作人员专门来到睿一网络公司现场办公,为公司解决了很多发展中问题,特别为上线的新视频申请版权畅通了渠道。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相关处室的帮助下,睿一网络公司2015年下半年申请到自有版权146个,2016年又为300多个视频申请了版权。

目前,睿一网络公司步入稳步发展阶段,通过努力获得了天使投资,还被评为重庆科技小巨人企业。陈瀚的睿一网络公司员工绝大部分是“90后”,为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吸引力,深受团组织温暖的陈瀚夫妇主动向原北部新区团工委申请,成立了睿一网络公司团支部。陈瀚说:“这是对年轻的创业团队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创业团队最好的信用背书。”

此外,为破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团市委启动实施贫困大学生创业帮扶“青禾工程”,采取“5+3”帮扶模式,即在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五个一”直接帮扶机制基础上,增设“追加5万元以内借款、知名企业家一对一辅导、创业失败推荐合适就业岗位”三项帮扶措施。寒门学子胡何生于2015年底在重庆工商大学校团委的介绍下,来到重庆市小样青年创业社区,决定由此开启他“高端定制英语”的创业征程。他成功申请到了“青禾计划”的项目扶持,得到了一笔10万元的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借款,并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团队建设、教学研发中,公司开始有了起色。胡何生正在和团队成员一起努力,立志把公司打造为高端定制英语行业的领头军。

据了解,“未来企业家青锋计划”先后在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城口县、丰都县、云阳县、重庆大学等20个区县(高校)开展实施,截至目前,组建了一支750余人的创业导师志愿者队伍,为1800余名创业青年提供了直接帮扶。

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受益匪浅的陈瀚夫妇,为了将导师身上无私奉献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2016年2月主动向团市委申请成为创业导师,他们要把自己创业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其他创业青年,义务为他们提供指导,让他们在创业初期少走弯路。

陈瀚在心路历程中这样写道:“创业需要一个良性的生态圈,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也增长了自己的阅历,同时温暖了自己的内心”。

一份没有血缘关系的遗嘱

与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五个一”直接帮扶机制不同,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青少年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和青年之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工作阵地。

据悉,城乡社区市民学校通过推行“党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推动“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动员志愿者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从而影响和带动社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将工作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提高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促进社区自治,传递“温暖别人、温暖自己、温暖社会”的青春正能量。

改革试点以来,重庆市共青团联合工会、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建立“四协同四走进”(即:协同搭平台,走进群众身边;协同建队伍,走进群众家门;协同引资源,走进群众生活;协同优服务,走进群众心坎)工作机制,联手打造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波便是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一份“没有血缘关系的遗嘱”。

王波是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市民学校的一名青年骨干志愿者。有一次,在调解社区矛盾纠纷时,他结识了80岁的社区独居老人王淑荣。

王波告诉记者:“王淑荣老人30多岁时丈夫去世,有一个女儿,母女因性格问题导致关系不和,长期缺乏与人交流,缺少关心照顾。”于是,王波便常常主动到王淑荣老人家照顾她。他说:“婆婆,我们都姓王,以后我就叫您婆婆,您就把我当成您的孙子吧!我每天都来看您,即使来不了我也给您打电话,您有什么需要直接给我说就可以了。”

就这样,王波与王淑荣老人结下了“婆孙”之缘。从那以后,王波坚持每天看望照顾老人,如果有事去不了,也都打电话询问情况。王波的坚持让王淑荣老人非常感动。几个月后,有一天王淑荣老人找到王波,决定将全部财产遗赠给王波,王波当场谢绝。但这之后,老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让王波不知如何是好。在王婆婆执意要求下,王波向社区党委进行了汇报,经社区党委同意,他们最终来到了华岩镇司法所,签订了“遗赠赡养协议”。

王波说:“待王婆婆百年后,我将会把她的遗产捐献给社区曙光爱心基金,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在王波的带动下,王淑荣老人也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市民学校登记在册志愿者达4121名,其中骨干志愿者710名。

重庆团市委通过社区市民学校建设,带动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并建立起汇集6大类、70余小项的项目推广库,“四点半课堂”、“彩虹帮教”、助残“阳光行动”等成为广大市民称赞和欢迎的特色品牌项目。通过社区市民学校品牌的建立,促进“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增进了社会和谐;促进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探索了社会治理新模式;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推动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实现了“志愿服务得发展、团的影响得提升、社区群众得实惠、党委政府得民心”。

一位社区干部称赞道:“如今社区市民学校已是两个离不开:社区离不开,老百姓更是离不开。”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王波团市委交响乐
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种种疼痛
“创文巩卫”,我们在行动
还不完的人情债
守信
鸟人
地铁交响乐
新世纪、新青年系列活动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