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亚当·斯密利己主义的大小乘佛教地位关系浅析

2017-01-18 22:48戴青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浅析

戴青婷

摘 要:大小乘的分化,是佛陀灭度后佛教内部分裂又分裂而产生的客观必然现象,也是佛教向前进步发展的一个标志和分水岭。大成佛教对部派佛教自圆其说的教义予以驳斥,并将佛教固步自封的局面打破,异军突起,为佛教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使佛教走向了新生的繁荣时代,大小乘的争论和差别由此而产生。大小乘的争论与差别皆有起作用与意义。大小乘并行不悖的存在于发展将是佛教未来长久的现实。

关键词:大小乘;浅析;差别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78-01

一、大小乘佛教内涵

所谓“乘”有“乘载”或“道路”之意。按照现在一般的说法,大乘渡人,小乘渡己。小乘佛教着重自我的解脱。注重通过自己的修行,彻底摆脱六道轮回之苦,断除烦恼,灭绝生死,有种利己的意识在其中。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乘佛教在教义上重视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大乘无我、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嗔痴慢、只有全心全意为度苦难众生。同时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释迦牟尼佛的时期,也就是根本的原始的佛教时期是没有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界限区别的,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有着大乘根性的人,在当时大乘精神也已经开始出现。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候,在众生群里以不用方式和身份去广度众生。这一思想发展到后来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关于大小乘佛教,一般认知为,大乘佛教为高,小乘佛教为低。从表面上来看,利己行为相对于利他行为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小乘佛教的思想从某种形式上于大乘佛教有相同之处,一个人在修行自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也包含了利他的行为,从亚当斯密的利已主义理论中提供我们一些参考。

二、亚当·斯密利己主义内涵

(一)利己主义含义

亚当·斯密作为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家,对于利己和利他这两种行为有着独特的解释。亚当斯密承认人的自利本性,并明确强调利己心才是人类行为的一个主要动力本原。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利己心是恰当和正确的,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每个人都最关心他自己的利益,并尽力追求他自己的利益,而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所以社会的利益便是这许多个人利益的总和,各个人愈是追求个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就越大。

(二)利己主义的范畴

如果亚当·斯密的理论来看,利己即是利他,小乘亦是大乘。当然,单纯的利己主义并不是亚当斯密理论的全部,分析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还需要从较为全面的角度来看。

首先,亚当·斯密的利己心决定了有利己心的人首先是守法之人,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即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共同的合法利益来维护个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次, 亚当·斯密认为自利虽是人的根本属性,但并不是人性的全部,除此之外还存在利他心。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善行就是例证。利他心是在利己心基础上产生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利己行为。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斯密说:“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这段话很好地说明利他是手段,利己是目的,即通过利他最终导致利己。最后,看不见的手是连接利己和利他心的桥梁。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为了不使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这样,每个人越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就越能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后达到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的地步,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及私人财富所赖于产生的重大因素。

(三)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从前文来看,利己和利他并不矛盾,利他是利己的更高的境界,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在利己的过程中就自发形成了利他的行为。举例来说:一个公司的本质是一家盈利机构,是不能再明显的自利行为,而如果一个公司若想实现时就盈利,稳定发展,它就不得不考虑利他因素,首先他们需要有优秀道德产品与其他对手竞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高质量的产品促进了科技进步,技术发展,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他需要关注员工培养,提高员工福利,让勤奋、有技术的员工为自己工作;他需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因而我们会看到,很多企业以及企业家关注慈善事业,从而推动了公司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良好回馈等。这从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对人与他人(人、社会、民族)、人与自然的矛盾良好的改善。

三、基于利己主义的大乘小乘佛教的地位关系解读

从现在的大小乘佛教关系来看,我们一方面推崇大乘佛法,而另一方面小乘佛法的地位却是被我们给低估了。我认为大乘小乘的关系是辩证的动态的,不是互相脱节的割裂的静止的,大乘佛法是小乘佛法的更高的阶段,我们需要学习大乘佛教,但不代表小乘佛法就应该被忽略忽视。现在东南亚信佛教的国家如泰国缅甸实际上算是小乘佛教,他们自称上座部佛,他们国家发展也是安详和谐,从侧面也证明了修行小乘佛法的一些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魏道儒.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J].社科广角,2010(12).

猜你喜欢
浅析
浅析《受戒》中文学的性质
浅析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析测量不确定度及评定
浅析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SCHMID语音交换系统维护与维修案例浅析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渤海国文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