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兽药防治畜禽疾病的误区

2017-01-19 04:01罗超应李锦宇王贵波谢家声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抗病毒兽药黄芪

罗超应 , 李锦宇 , 王贵波 , 谢家声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兰州730050)

走出中兽药防治畜禽疾病的误区

罗超应 , 李锦宇 , 王贵波 , 谢家声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兰州730050)

由于当前畜禽感染性疾病高发,而又没有理想的抗病毒药物。以往行之有效的抗生素也由于耐药性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不仅给畜禽疾病防治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由于临床疗效差,带来了药物滥用及其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有鉴于此,中兽药防治畜禽疾病甚或是替代抗生素的呼声日涨。然而,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当前对中兽药的认识与使用存在着几个误区,这不仅不利于中兽药的有效使用,而且还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1 黄芪多糖抗病毒

自农业部公告第560号规定实行以来,金刚烷胺类等人用抗病毒药禁止移植兽用,兽用抗病毒药物已渐渐有倾向于中草药之态势,以至于有人打出了 “黄芪多糖注射液(抗病毒Ⅰ号注射液)”的产品质标注。然而,在其[功能与主治]/[作用与用途]中又标注为“本品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用于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等病毒性疾病。”或“本品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可做疫苗增效剂”[1]。这一方面把黄芪多糖标注为“抗病毒药”,另一方面又称“可做疫苗增效剂”,不仅是对中兽药的有关认识与概念有误解,而且还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其一,根据黄芪多糖等中兽药抗病毒研究报道,由于其抗病毒有效浓度太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被判为“无直接抗病毒作用”,而将其作为抗病毒药来使用就有些太勉强了。如复方黄芪多糖冲剂抗病毒研究表明,其对火鸡疱疹病毒(HVT)无明显作用,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有较强的作用,但其药物的浓度为1/20(将不同浓度的病毒稀释液与1∶10复方黄芪多糖冲剂等量混合)[2]。氧化苦参碱(OM)、甘草酸(GA)、黄芪多糖(APS)、栀子苷(GP)、绿原酸(CA)、虎杖苷(PD)、木犀草素(LT) 7种中兽药成分抗鸡新城疫病毒的结果是,CA、PD和LT均无抑制NDV增殖作用,其他4种抗病毒作用是OM>APS>GA>GP;而其最低抑制病毒繁殖浓度(由于病毒液与中兽药液等量加入,其浓度按试验浓度的一半计算)分别为8 μg/mL、8 μg/mL、15.6 μg/mL、16 μg/mL[3]。鱼腥草、菊花、山银花、知母、桂枝、麻黄、赤芍、柴胡、贯众、大青叶、栀子、薄荷叶、牡丹皮、水牛角、千里光、地胆草共16种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用研究的结果是,除牡丹皮、千里光、大青叶外,其余13种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PRRSV作用;而其抗病毒浓度(根据C1、C2、C3、C4表示从中药的最大安全浓度开始2倍倍比稀释的4个不同浓度,其体外中药抗PRRSV浓度按其最大安全浓度的1/8计算)分别为0.195~25.0 mg/mL[4]。黄芪和板蓝根多糖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表明,板蓝根多糖的抑菌能力较弱,而黄芪多糖则没有抑菌能力;两种多糖与病毒直接混合后均有明显的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而其药物浓度为 1 mg/mL 等等[5]。 这在临床上要用多大的剂量才能达到此“有效浓度”?因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对“抗生素剂量设计的药效学考虑”有一个指导性意见[6]:不要试图开发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来治疗MIC值过大(国外一般要求为大于 0.5 mg/L)的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按照此标准,这些中药或中药成分都可以被判定为“无抗病毒作用”!其二,黄芪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病毒病等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作为疫苗增强剂来使用是理所当然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然而,如果要把它误说成抗病毒药,作为免疫增强剂尤其是弱毒疫苗的增强剂,不仅于理不通,而且还可能在使用中引起混乱。因为根据弱毒疫苗的使用常识来说,使用弱毒疫苗的同时不能使用抗病毒药,以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而笔者在实践中就碰到过有养殖人员询问:“注射鸡新城疫疫苗时能同时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吗?”

2 中兽药替代抗生素

抗生素曾被誉为现代医药的三大法宝之一。然而几经何时,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在畜禽产品中残留对人体的危害等问题日显突出,以至于“禁用抗生素”与“替代抗生素”的呼声与研究甚是流行,中兽药替代抗生素就是其之一[7-8]。然而,在仔细考察了抗生素与中药的作用特点后,笔者认为中兽药不仅替代不了抗生素,而且也不应该替代抗生素,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其一,就像中药抗病毒研究一样,大多数中药的最小有效抑菌浓度(MIC)太高,在体内很难达到,或者是体内和体外均无抗菌作用,从药理学上完全可以将其判为“无效”药物[9];从而使其在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上疗效欠佳。如中医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而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等湿温类温病,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10]。再如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就像山东华牧天元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玉民表示,目前中草药防治动物疫病还处于科研攻关阶段,无论是成本上还是疗效上都比不上抗生素好,农户接受度不高,真正推广还需要时日[11];无论是酸化剂、植物精油、益生菌、抗菌肽等产品,还是中兽药,大多数产品效果不确实,不能用体内或体外试验来证实替代物的有效性,在抗生素面前仍然是一个婴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其二,今日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残留等问题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抗生素上,而主要是由于以往单一的“抗生素抗病原体”理念所致的抗生素滥用。在此理念指导下,人们不仅在“疾病治疗”中滥用抗生素,而且还长期小量使用抗生素来用于疾病的预防。结果,不仅诱导了病原体变异性与耐药性的日益快速增加,而且还造成了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等现象的日益增多,以至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大有失控之势,人们不得不呼吁要严加控制或禁用抗生素[13]。其三,目前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禁用的只是预防性抗生素饲料添加,而对治疗性应用抗生素只是严格控制,而并没有禁用。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治疗性抗生素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另一方面,只要严格遵照应用指征与休药期制度,抗生素代谢后可以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残留而对人体的危害。其四,有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作用无论多么强大,最后杀灭和彻底清除微生物还有赖于机体健全的免疫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良好,抗生素选择适当,可迅速、彻底地杀灭、清除病原微生物;反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无论如何有用,也难以彻底杀灭并清除病原微生物。而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途径或环节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达200余种,其中既有多种补益类药物,也包括多种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等类的中兽药及其复方药物,只要用药对证,都有增强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细菌感染性疾病用特效抗生素治疗无效时,而结合几乎无抗菌作用的中兽药或针灸进行治疗,却显著地提高与改善了其临床疗效[14]。

3 中兽药免疫增强唯成分论

机体免疫功能是感染性疾病发生与防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中兽药抗病原体作用不太理想,使中医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备受重视;尤其是随着当前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日益增多,大剂量抗生素与愈来愈多疫苗广泛应用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给畜禽疾病防治带来了愈来愈大的困难。有鉴于此,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猪苓多糖、党参多糖、香菇多糖等,以及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清开灵、柴胡、板蓝根、双黄连、鱼腥草、大青叶、杜仲、穿心莲、连翘等中兽药制剂就成为人们推荐应用的热点之一[15]。然而,中兽医学辨证施治原则与临床实践都已揭示,无论是补益还是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类中兽药及其复方药物,只要药用对证,都有增强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如果药不对证,尤其是“中兽药西用”,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还有可能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9]。同样,中兽药与干扰素在体内相互作用的关系也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如研究表明,细胞本身合成干扰素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在病毒、细菌、干扰素诱导剂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才能解除抑制而产生干扰素。中草药单独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很弱,但却能明显促进或增强病毒或其他物质如双链核普酸(Polyl:C)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四逆汤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溶菌酶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能使受环磷酰胺抑制的小鼠指标达到正常水平;黄芪多糖(50、200 g/L)体外对正常小鼠ConA活化的脾细胞产生IL-2无明显作用,而对大黄“脾虚”小鼠IL-2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补中益气汤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淋巴细胞IL-2活性,而对正常小鼠无影响;不仅扶正补气药,而且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茵栀黄、知母等用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均有比较强的促进干扰素生成的作用[16]。这也就是为什么由于饲养条件和组方的差异,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水土、不同的饲养方式、不同的营养水平,使用同一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都会产生不同的使用效果,造成了“中草药药效不稳定”的假象。

4 纯中兽药

中兽药是指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来源于植物、动 物、矿物及其成品的中国传统药物的统称。其关键是在中医中兽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而非其物质本身。如中兽药学在历史上就有吸收外来药物的先例,如乳香、没药、砒石、机制冰片等,现代更有人提出“西药中药化”的主张,并认为西药中药化不仅可行,而且也很需要。其一,无论西药还是中兽药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且作用对象都相同,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其二,西药中兽药化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加中兽药新品种,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医药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三,临床实践与医学方法学研究证实,中西兽医药学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仅可以弥补西兽医“有证无病可识”与中兽医“有病无证可辨”之不足,而且还显著地提高与改善了中西药物的临床疗效。即中西药物既是各具特点与优势,也是都有不足与缺点[17]。其四,从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到今天的畜禽疾病防治,几乎都少不了中西药物的合用;而中西药的配伍应用并非互不干扰与影响,而是既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也不乏减效增毒的发生。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热衷于什么“纯中兽药”,画地为牢地限制中兽药吸收西药等的丰富、发展与进步,更不应该回避对中西药物相互配伍应用规律的深入认识与把握,以尽快建立更有效的中西兽医药学结合的畜禽疾病防治体系。当然,在此体系建立中,我们既要重视中西药物的配伍应用,更不能忽视中西医药学理论与认识方法的互相补充与完善。

5 走出误区,切实发挥中兽药作用

5.1 转变科学观念,重视中兽药的辨证施治 由于中兽医药辨证施治之证候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病理状态,是一个多因素的作用结果,不可能与某一种或几种因素或组织器官发生固定的联系,尤其是中兽医药学千百年来既没有建立病原体等特异性病因诊断方法,也没有筛选与开发出抗生素等特异性治疗药物与方法,而常常被认为不科学而被忽视。然而,根据复杂性科学的“非线性作用”等理论来说,物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本身,而且也与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初始条件)有很大关系。由于其初始条件不同,动物机体等复杂系统可以对病原与药物等物质的作用表现出巨大耐受性或超级敏感性,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点”来。中兽医学辨证施治虽然对具体的物质作用的认识与把握存在不足,但其在对物质作用“初始条件”的认识与把握上却技高一筹,使其对疾病发生与防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与西兽医药学形成了很强的优势互补。那么,中兽药开发研究与临床应用应转变科学观念,尽快走出“重药轻医”甚或“废医存药”的误区,重视中兽药的辨证施治作用,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有效使用中兽药。中兽药开发要摈弃一个产品包打天下,或者是“辨病不辨证”的中兽药西药化的错误理念,或者是只顾及中兽药作用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现实疾病的动态变化特点等;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饲养条件、畜禽品种、生长阶段、季节、饲养方式及营养水平等,开发不同的中兽药保健系列产品;针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不同生理病理状态特点及其治疗特点,开发不同的中兽药防治产品,以使中兽药的使用更加切实有效。

5.2 要优势互补,而不是互相替代 由于中西药物互有优势,也各具不足,应该是优势互补,而非互相替代;且实践证明也是互相替代不了的。如抗生素与中兽药,前者就是用来治疗的,在平时非发病时期应该禁止应用,以免在不该用时滥用,既发挥不了预防疾病的作用,还有可能造成动物机体内菌群失调,诱导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等的发生,而在发病真正需要时却无药可用,造成病急乱投药。然而,现代规模化与集约化饲养的畜禽疾病发生特点及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因此就废弃抗生素的治疗作用,因为截至目前还没有一种或几种其他的药物能够完全替代抗生素的作用;也不能丝毫放松平时的疾病预防。在平时,除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疫苗接种等常规预防措施外,还应结合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及发病特点,采用相应的中兽药促生长与免疫功能调节药物或微生态制剂等,提高机体的抗病防病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做好疾病的日常监测与预警,做好疾病紧急防治的药物与器材的储备、检查与更新,以备不时之需。从而既做到抗生素的有效利用与疾病的有效防治,又可以避免其诱导病原体耐药性产生与残留对人体危害等不利事件的发生。

[1] 江西赣州华医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抗病毒一号(黄芪多糖注射液)[EB/OL].(2013-09-27) [2015-06-21].http://www.heimasy.com/product/detail.aspx?id=38065.

[2] 时秀梅,王希敏,高华方,等.复方黄芪多糖冲剂抗病毒效果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6,26(12):39-41.

[3] 邢玉娟,陈玉库,胡元亮,等.7种中药成分对新城疫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能力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9):46-48.

[4] 冼琼珍,王丙云,伍盛鋆,等.16种中药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2):245-289.

[5] 周孟清,张慧茹,贾 峰,等.黄芪和板蓝根多糖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J].饲料工业,2014,35(21):58-64.

[6] 王涛.抗生素剂量设计的药效学考虑[A].药品注册工作手册(2001—2005),四川省药学会,2005年4月:1229-1230.

[7] 李惠钰.寻找动物抗生素替代品中兽药或成破解良方[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 年4 月6 日第003 版.

[8] 李燕荣,兰邹然,姜平.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研究进展[J].当代畜牧,2014,(9):54-56.

[9] 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中医药抗感染研究的困惑与复杂性科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27(5):1227-1229.

[10] 乔富渠.怎样拓宽温病治法领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4(2):1-4.

[11] 罗正.饲用抗生素替代没那么简单[J].家禽科学,2015(3):20.

[12] 石鹏志.中草药替代兽用抗生素之惑[J].农业知识,2013(12):53-54.

[13] 罗超应,李锦宇,王贵波,等.抗生素安全使用的复杂性科学探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6):246-249.

[14] 罗超应,胡振英,郑继方.抗菌药物药效学与中兽药抗菌效应研究[J].兽医导刊,2007,(4):38-39.

[15] 万遂如.防控猪免疫抑制的主要技术措施[J].养猪,2009,(1):42-46.

[16] 徐艳,马萍,冯本华.中药诱生干扰素的研究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5):689-690.

[17] 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等.中药学发展的复杂性科学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4):59-61.

2015-11-12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2013EG134236);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0600-8);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145RJYA267)

罗超应(1960-),男,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为中西兽医药学结合与临床兽医学,E-mail:luochaoying12312@163.com

S859.3

B

0529-6005(2017)02-0058-04

猜你喜欢
抗病毒兽药黄芪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按新规执行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黄芪是个宝
兽药GSP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