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寝宫的缂丝毛人物挂毯

2017-01-19 09:13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历史研究
紫禁城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养心殿缂丝窗户

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历史研究

苑洪琪

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养心殿寝宫的缂丝毛人物挂毯

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历史研究

苑洪琪

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清代紫禁城的宫殿、居室冬天有铺、挂毯子的习惯。地毯、壁毯、墙毯、柱毯,既能御寒保暖,更能装饰、美化室内环境。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墙面与殿顶结合处都有五十厘米等距的铁滑轮,是当年用来吊装挂毯设置的。内廷的含清斋、坤宁宫、丽景轩等殿宇也有挂壁毯的记载。但这些故物因缺少明确的历史信息,很难与宫殿对应。可喜的是,曾经挂在养心殿后殿明间窗户上的缂丝毛「人物挂毯」,经过文献查阅发现此件挂毯有乾隆皇帝下旨定织的档案,又经实地考察尺寸吻合,是一件有明确「身份」的文物。

养心殿坐落在内西路,养心殿后殿作为寝殿与皇帝日常办公的养心殿前殿以廊连通,成为工字殿。自雍正皇帝迁居于此作为寝宫后,历代皇帝相沿无改。养心殿的后殿,坐北朝南,开五间,正间沿北墙设一铺坐炕,安设坐褥、靠背、迎手。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东、西尽间分别设寝床。养心殿后殿明间、东次间、东尽间的北墙正中各有一带窗台的亮窗,为殿内增加光亮。但是冬季寒冷,窗户上要挂「窗户挡」御寒。「缂丝毛人物挂毯」就是挂在明间北窗上的。需要说明的是,养心殿后殿的三座北窗在嘉庆、道光、咸丰时都存在,只是到同治时期被潦草的封堵上。现在在后殿北墙外的夹道仍能看到三座窗的痕迹。

《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年)五月二十九日皮库库长四德、五德将太监胡世杰交来的养心殿明间北窗户花毯白纸画样,交给苏州织造萨载,并传乾隆皇帝旨:「按发去画样尺寸织做花毯一块,周围寸边随本身素地不要花纹,大边织做西洋式花边。中间人物不要向(像)先织过西洋有影子线法毯子。样式俱照画样织做,不要西洋气。」(《活计档》)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苏州织的连边「通高五尺九寸二分,宽一丈零五分」(高一百九十七厘米,宽三百三十五厘米)的毯子送到养心殿。新毯子送到养心殿的三天后,即十一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通过太监胡世杰向皮库库长四德、五德传旨:「养心殿明间北窗现挂苏州新送到花毯,高里下依床至顶棚,宽里下可两板墙,不必露白子,量准尺寸画样呈览,准时交苏州再织做花毯一块。」

按照乾隆皇帝的要求,皮库库长四德、五德再次到养心殿丈量明间北窗户,「纵八尺四寸五分、宽一丈二尺五寸」(纵二百二十八厘米,宽四百一十七厘米),并画纸样交太监胡世杰进呈。持进奉旨:「着交苏州织造萨载带去,按新样尺寸照旧样上人物花样放大织做一块,明年九月内送到。」(《活计档》)

转年的十月十三日库长四德、五德将苏州送到西洋花毯持进,换下了养心殿旧壁毯,奉旨交圆明园总管,看地方挂。

从档案记载得知,养心殿后殿明间北窗户先后订织过三块挂毯挡窗户,第一块因毯面纹饰是「西洋有影子线法」的,乾隆皇帝不喜欢这种「西洋气」;第二块花毯虽挡上窗户,但毯子小,下口没抵到窗台,左右露出白墙,美中不足;第三块按照乾隆帝的意思,将毯子尺寸放大,不仅要挡窗户还要美化墙壁。于是在原毯子的实际尺寸上放大,并将画面人物相应放大。对照上述乾隆帝的「旨意」考察养心殿后殿正中的北墙窗户遗迹,对照故宫现存的「缂丝毛人物挂毯」,纵宽尺寸一样,挂毯的边框、毯心的文饰吻合,确信这件就是乾隆三十六年织就的第三块挂毯。

身为九五之尊、日理万机的封建帝王,对一件挡窗户的壁毯如此不厌其烦地连下旨意,不断地在尺寸、纹饰上连连提出意见,这件壁毯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养心殿后殿明间内景

我国用毯历史古老而流长。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北方游牧部族的先民为防寒保暖、抵御潮湿,将动物身上的皮毛剥下作为席褥和盖被。传说「神农做席,尧始名毯」。到汉代,通过丝绸之路,织毯的技术从西北扩大到中原。但是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毯席干贝,亦比千乘之家」(《汉书·食货志》),此后的唐、宋、元,毯是宫廷专用品,其技术始终为宫廷与少数贵族所垄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曾惊叹元代宫廷铺陈着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毯。永乐三年(一四二〇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大兴土木,所有宫殿均铺、设毯。王公大臣、高官巨贾亦将以毯饰居视为时尚。清代宫廷用毯较之前代更有过之,其尺寸、图案、用色是严格按照用途而设计织定的,有象征皇权威严的龙、凤纹饰,又有寓意吉祥富贵、万代传承的牡丹、缠枝莲等花卉纹饰。

清 栽绒洋花地毯长三一七厘米 宽四〇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羊皮地彩绘百鸟朝凤毯长五六二厘米 宽四九〇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黄漳绒地九龙牡丹地毯长八八二厘米 宽四二〇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每到冬季,紫禁城内殿堂、寝宫的门口、窗户、墙壁都要采取保暖措施,乾隆帝诗曰:「帘幕重重下,兽炭旋轩燃。犹恐寒侵肌,向火争趋前。」(《乐善堂全集》卷一六)诗中的「帘幕」,指的就是冬天挂在门口、窗户和屋内墙壁上的具有保暖和美化环境功能的「毡毯」,即壁毯、围毯等。壁毯还用于「窗户挡」挡窗户,又称「窗帘」、「窗户毯」,其有着室内保暖与美化环境的双重作用。如档案记载:「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催总张四、郎中白世秀来说,太监毛团传旨:『慎修思永窗户五处上钉花毡子。钦此。』」又如同年:「库掌四德来说太监常宁传旨:『热河延薰山馆明间东坎间北窗户上着查西洋花毯安挂。钦此。』于九月二十九日库掌四德、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交西洋花毯三块。』传旨:『照花毯上花样按热河延薰山馆窗户尺寸画样呈览,准时连花毯一并发往苏州,照样织做。钦此。』」 (《清宫热河档案》)但是这些记载中的窗户毯,已无从考证。

「缂丝毛人物挂毯」呈长方形,纵二百二十八厘米,宽四百一十七厘米,背面衬蓝色棉布衬里,边上钉着铜挂钩。挂毯构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古人最为常见的合家欢聚过新年的情景。一座宽敞的厅堂为画面背景,正中悬挂着丝绸帷幔,区别内外。明间后檐处设罩壁,遮挡了通向厅堂后部的隔扇门。厅堂内,戳灯高照、牡丹盛与南天竹红白相映。一张古朴的翘头案摆在装裱着云蝠纹饰墙纸的罩壁正中,案上摆放着觥、炉、提匣、如意,瓷瓶里插着岁寒三友松枝、竹叶和梅花,案前设罗汉床和一张带托泥的雕花圆桌,上面摆放着过新年的干鲜果盒,厅堂左侧墙壁张贴年景贴落,靠墙设的紫檀嵌黄杨木的条桌上,一大盘金黄色的大佛手格外醒目,年味十足。挂毯画面以人物为主,个个颇见灵动。儿童们神态各异,面容娇嫩,服饰华美。他们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放鞭炮,有的吹唢呐,有的观灯,有的持梅、有的端杯、有的捧印、有的秉烛,还有的在厅中尽情嬉戏,围在大人们身边讨要「压岁钱」,活泼可爱,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坐在圆桌边的长者左手持如意,右手把酒碗,温情慈祥地注视着天真无邪的孩童。在长者对面的妇人们或站或坐,身态姿势清俊闲雅。她们神情安逸,微笑观看,气氛和谐,体现出一种温柔的亲情。妇人们或怀抱婴儿或肩背幼儿,目光里充满舐犊之情;有的妇人微笑目视孩童,似乎已被周围情景所吸引,面露惊奇之色……

清 织绒紫地黄云龙墙毯长九三〇厘米 宽二六〇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从挂毯中人物头上所戴的卧兔、风帽、包巾、幞头,以及身上所穿的交领、圆领等服饰刻画来看,风格似宋人;但画面中的黄地青花梅瓶、紫檀木提匣(内装茶叶筒)、白玉如意及桌、椅、案、凳等等,明显都是清代宫廷常见的生活用具与陈设,在清宫旧藏清代文物中亦能找到对应。尤其是画面中出现的「金瓯永固」 杯和「玉烛长调」烛台,是清代皇帝在新年新月新日行开笔仪时使用的两件重要器具,更明确了此挂毯所描绘的应是一幅清代宫廷的「岁朝图」,含有「一家多富贵,荣华降吉祥」的美好意蕴。

借助儿童形象来表达多子多孙、子孙幸福、全家团圆美好意愿的绘画,兴于唐而盛于宋,尤以表现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长幼同堂,儿童嬉戏、玩闹的生活场景为对象的居多,强烈地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儿童独有的天真、稚气和可爱的神态,使观赏者暂忘俗虑、重返童真……「缂丝毛人物挂毯」的画面中作为配景的花木如梅花、山茶等,则用以暗示冬令时节;再加以温暖的红、明丽爽朗的黄色系装饰,共同构成一派和谐温煦的情景。

清 缂丝毛人物挂毯长二二八厘米 宽四一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挂毯的图案是根据已有范本织就,不可能留下作画人的名字。但挂毯画面构图严谨,设色精丽,艺术表现手法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人物造型特征准确,写实生动,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会。再结合挂毯中儿童造型神态、厅堂陈设及人物衣纹画法、色彩用法等与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相比较,可发现如出一人之手,由此,「人物挂毯」的画稿应故宫藏毛织毯种类很多,文物中有织毛毯、织花毯、缂毛毯、拉绒毯、栽绒毯等。这件「缂丝毛人物挂毯」的工艺却仅此一件。「缂丝毛」是一种素经彩纬,以纬线纹路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雕琢镂刻感、且富双面立体效是出自清代乾隆时期(一七三五年~一七九九年)宫廷画家之手(但由画稿范本到挂毯的编织,还要经过一个艺术的再创作过程)。

果的特殊的毛织工艺品,属于平纹「通经断纬」的缂织方法。其工艺是先在简单的平纹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范本,织工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以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所衬画稿花纹图案分块在经线上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穿过整个幅面,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清 缂丝毛人物挂毯局部断换梭。缂织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以书画为底稿的织绣作品。缂织的结构要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效果。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痕。山水、人物、花鸟等纹饰的花纹边界呈透空的针孔状,悬空视之犹如「万缕晶珠」,自然、整齐、匀称,色泽丰富绚丽。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也是一种如雕似刻的奇特效果。

养心殿后殿的这件「缂丝毛人物挂毯」构图复杂,编织精细,从选择毛纱、捻线,到染色、编织,每一道工序都是精工细作。

清 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轴

缂毛的织法最早来自西域。这与以马背为家、随着草场和季节变化而迁移的游牧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用羊、牛毛缂织成「轻、精、薄、柔、密」的毛毯 ,有「千年不坏」的说法。随着缂毛技术传入中原,以纤细的蚕丝「缂织」是缂毛织物家族的后起之秀。「缂丝毛人物挂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编织技法即具传统缂毛浑厚的特点,又利用了缂丝的光点来表现丝线肌理的光泽,且与毛线的厚重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油画般的立体效果。

挂毯以黄为地色,人物头戴的卧兔帽、风帽、包巾、幞头都用宝蓝色,与身上白、粉、红、蓝、绿等色的衣服形成柔和的色彩对比。尤其是挂毯背景中帷幔、罩壁的缂织,在单色毛纱中使用了晕色技法,使织物纹饰渐次过渡,色彩层次丰富。晕色配线的合股毛纱或用同类绛色线,或用两种对比的颜色线拼配;毛纱合股以浅棕色毛线为经、彩毛线作纬,以齐缂或平缂为主。按比例色阶的晕色顺序缂织,形成细微的晕色差别。不仅显色层婉转圆顺,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也使毯面的景物、人物形象逼真,几乎是将复杂的绘画技法以纤细的经、纬线「临摹」还原到毯面上。

挂毯四周缂织一窄两宽三道毯边。第一、二道边分别用单色的浅蓝和深蓝缂织,第三道为深浅棕色和深浅黄色拼色缂织洛可可(Rococo Design)风格花卉边,看上去就是立体油画框的效果,这一点满足了乾隆皇帝的要求。

这件「缂丝毛人物挂毯」挂在清代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寝宫北窗,既可以阻挡外面的寒风吹进室内,也防止室内的暖气外流,同时作为一件织物作品,一直陪伴乾隆及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几代皇帝。

清栽绒蓝花鸟边灰色地团花毯故宫博物院藏

养心殿后殿东尽间内景

猜你喜欢
养心殿缂丝窗户
养心殿
记录养心殿
养心殿修缮二三事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擦窗户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窗户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