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

2017-01-19 13:28刘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穴位注射电针

刘娟

【摘 要】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周围型面瘫;电针;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80-02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也称“贝尔(Bell)瘫痪”。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该病效果肯定[1-2]。笔者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并与常规针刺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来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铜山区棠张镇卫生院康复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2~18d,平均病程(6.0±2.5)d。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1~15d,平均病程(5.5±2.0)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6版《神经病学》制定[3]。①起病急骤,病前多有受凉、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消失;蹙额、皱眉、示齿、鼓颊障碍,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残留在齿颊之间。③部分患者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少数可出现耳部疱疹。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单侧发病;③年龄在18岁以上;④能配合治疗者;⑤排除脑血管意外、外伤、手术损伤、面部病变等其他原因所指的面瘫。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急性期:发病1周内取穴风池、牵正、合谷、太冲、足三里;恢复期:发病一周后取穴攒竹、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颧髎、太阳、下关、牵正、翳风、合谷、足三里。患者仰卧位,采用0.30mm×40mm毫针,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太阳向下关透刺、地仓向颊车透刺,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以补法,合谷、太冲行泻法,余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1.4.2 治疗组 针剌治疗同对照组。①电针。取穴及针刺方法同对照组。操作:常规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G6805-Ⅱ型治疗仪,许可证号:鲁食药监械生产许20100114号),急性期肢体同侧合谷、太冲加电针,恢复期取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迎香、牵正接电针,选疏密波,频率20Hz,强度以患者感觉适度或局部肌肉见轻微跳动为度。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②穴位注射取穴。患侧翳风、太阳、地仓、颊车、牵正。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一次性2mL无菌注射器抽取甲钴胺注射液1mL(辰欣药业股份有眼公司,批号1406086411,规格1mL/0.5mg /支),每次轮流选取两穴,每穴注入甲钴胺注射液0.5mL,于每次电针治疗后穴位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1.5 观察指标 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4]确立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分级情况及量化得分。

1.6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H-B分级Ⅰ级;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眼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分级Ⅱ级;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无严重外形损坏,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面肌抽动),H-B分级Ⅲ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形不对称,分级Ⅳ~Ⅴ级。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H-B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H-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中“口僻”、“口”“吊线风”等范畴,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使面部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治疗上以祛风、活血、通经为原则。急性期邪盛正衰,病位在表,面部穴位尽量少针、轻刺,避免病邪入里,以循经远部取穴为主。风池为祛风要穴,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牵正为经外奇穴,治疗口眼歪斜效验颇佳;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可驱风通络,使气机运行顺畅;配足三里能够振奋阳明经气,补气养血,濡养筋脉,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固本功效。恢复期局部取穴以阳明、太阳经穴为主,可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远取合谷、足三里可调和营卫气血,补益正气。电针疏密波能引起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从而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5],弱刺激、低频率宜治面瘫疾患[6]。穴位注射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药物共同作用于机体,达到平衡机体、治愈疾病的目的,其特殊增效减负作用逐渐被研究者所认识[7]。甲钴胺注射液为存在于血液、脊髓液中的辅酶维生素B12甲钴胺制剂,与其他维生素B12相比,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通过甲基转换反应可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肪代谢,修复被损伤的神经组织,适用于周围神经病[8]。而甲钴胺注射液的直接穴位注射,使药物直达病所,进一步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加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9]。因此,采用电针加甲钴胺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不仅可以祛风通络、调和气血,而且还能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Zhang TT,wang NH,He TY. Subcutaneous needing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cial palsy: a report of 7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7,5(2):118-120.

[2]He XJ,Tan JL,Wang BG,et al. Therapeutic effect observations on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y[J]. J Acupunct Tuina Sci,2006,4(6):350-352.

[3]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6.

[4]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1):22-24.

[5]陈小红,果淑凤.疏密波电针镇痛最佳刺激条件的选择[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5):338.

[6]孙丽娟.电针刺激强弱临床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1(1):28-29.

[7]康志强,陈华德.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2):119-120.

[8]金慧芳,刘承浩.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5):308-310.

[9]姚英.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9):1475-1476.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穴位注射电针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1例体会
福尔电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