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助力“两型社会”建设

2017-01-20 00:01杨蛟龙
中华建设 2017年5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垃圾利用

杨蛟龙

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助力“两型社会”建设

杨蛟龙

一、建筑垃圾的现状分析

1.建筑垃圾的现状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或施工单位对各类建筑物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以及其他废弃物。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的产量日趋增加,每建设1万平米建筑物,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吨至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米的旧建筑物,则会产生7000吨至1.3万吨建筑垃圾。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6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重视程度加深,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2.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水资源污染

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处理方式,在堆放和填埋的过程当中建筑垃圾通过雨水的冲刷,会形成大量金属、有机物、有害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会造成较大危害。

(2)空气污染

建筑垃圾在清运和堆放过程中,在高温及水分的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而产生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经过挥发性作用会排放进空气中,同时在此过程中建筑垃圾会产生细微颗粒和粉尘等,易造成扬尘、雾霾指数上升,对空气质量造成较大危害。

(3)占用土地资源,造成土壤污染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随之增加,而大多数堆放点选在郊区的露天堆放场地,一方面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人与土地的矛盾也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渗透进土壤中,通过化学及物理反应,容易造成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影响,阻碍农产品的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最终危及人类健康。

3.导致建筑垃圾现状的原因

(1)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不全

一方面目前国家及地方层面关于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尚不完善,同时行业内的技术规范及标准也较为缺乏,另一方面相关管理及运作部门的管理及协调机制也尚不完善,导致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建筑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收纳量远远低于排放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仅在5%,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大多超过90%。而导致建筑垃圾回收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垃圾分类意识差,目前大部分建筑工地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均为混合处理方式,并未进行分类处理;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回收水平较低,缺乏正规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理机构,同时回收技术,以及转运技术等较为落后,因此在回收及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也造成了二次污染;③由于目前建筑垃圾处理的专业的工艺设备价格高昂且回收成本大,投资商很难从中收回成本并盈利。

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意义

1.环保效益

目前,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量建筑垃圾四处堆积或简易填埋,不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还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通过科学、有序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不但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土地,同时减少了对空气、土壤、水质等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对天然砂石的开采,改善了城市环境及容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2.经济效益

(1)充分发挥再生骨料的利用价值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使得建筑材料需求量增大,而建筑垃圾破碎再利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筑材料供应问题,同时降低了建筑材料成本,为缓解当前建筑材料短缺,利用拆后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建材,以满足重建的需求,可有效的解决当地建筑材料供应状况。

(2)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发展,实现循环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增建筑工地及旧城改造项目日益增多,而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也随之大幅度增加。目前落后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更与国家大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违背,如果能够高度重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打造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模式,不但能够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更能够变废为宝,创造新形势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模式的探讨

1.我国与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模式对比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美国是较早提出环境标志的国家,并在国家法律法规中提出“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目前美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基本为100%。德国,是世界上首个大规模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国家,在二战后的重建期间,德国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不但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清运费用,更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材料建房、造纸、发电等,有效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日本,其主要的方式是尽可能不从建筑施工现场排除建筑垃圾,尽可能重新利用,对重新利用实在有困难的应适当处理,目前日本已实现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将不同材质的建筑垃圾分类,并送入流水线进一步分离,经破碎、筛分,形成不同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目前日本建筑垃圾利用率已达到90%。

而我国目前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处理方式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建筑垃圾存量巨大,综合处理利用率还不到5%,基本大部分为露天堆放或填埋,极少部分通过轻度分拣,分拣出废旧金属及混凝土制作建材,但均未通过系统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长此以往,人与环境的矛盾会日益加剧,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

2.建筑垃圾的分类及利用

建筑垃圾主要包含泥土、碎砖瓦、混凝土块、砂浆、钢材、木板、塑料、沥青、玻璃等物质,从行业上来说分为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可作为材料再生或用于热回收的材料以及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三类。其中泥土、木材就属于可直接利用的材料,而砖瓦、混凝土等就需通过破碎、筛分进行再生利用。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有些材料也可根据需求不必通过复杂的分拣过程,混合进行再生利用,比如建筑垃圾作为渣土桩填料或做夯扩桩填料等。

3.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载体——移动破碎

经对比并学习各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方式,并综合考虑我国目前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应用的匮乏,采用移动破碎的方式进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通过移动破碎机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拣——破碎——筛分——制砖——烘干,对建筑垃圾中的大块废弃混凝土、废砖、大理石等物质进行破碎,将建筑垃圾中含有的钢筋进行剪切,经电磁除铁器进行分离,破碎后的骨料可分为不同粒度大小,进行后续使用。这样的方式不但能降低物料运输费用,避免清运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并且灵活机动,直接有效,适应性强。以混凝土块为例,目前混凝土块已占建筑垃圾总量的30%,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收利用价值较大的组成部分,通过移动破碎的方式,混凝土块可破碎为不同粒径的再生混凝土骨料,再生混凝土骨料可作为路沿石、行道砖、透水砖等各类建材制品的原材料,同时还可生产再生水泥,通过移动破碎的方式,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原石开采,还能减少土地填埋,减少建筑垃圾清运,避免二次污染。

因此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进程发展,是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不但需要国家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扶持,更需要各建设单位和企业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并付诸行动。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统一。

(作者单位:武汉车都环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垃圾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垃圾去哪了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倒垃圾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