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2017-01-21 21:53章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运动负荷体育与健康引导

章成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应以身体练习为载体,通过优化教师的引导方式、优化课堂组织方式等途径来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教学效果 身体素质 引导 练习密度 运动负荷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66

作为祖国明日之栋梁,中华崛起之希望的广大中小学生,其体质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近视率升高。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提出了系列改进措施。如,国办发(2016)27号文件,该文件对体育课提出了要求,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保证每周体育课的节数),要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该文件的提出,使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移到有法定的时间、场地器材、体育教师、规章制度保证的体育课程教学上来,希望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一、优化引导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承担起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担,但其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作为一个教学活动,教师的引导是必需的,但如果教师的引导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不能突出重点,做不到精讲,从而导致“多讲”,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练习的兴趣、时间与效果。其实,教师引导的内容与方式,并不只有讲解一种方法,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详见表1。

表1详细列举了教师引导的多种方式,而这样的引导方式,还有很多,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充满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如表1在媒介引导中列举的鱼跃前滚翻课堂教学,学生熟练掌握远撑前滚翻动作了,此时教师出示折叠的小垫子,虽然学生不一定能立即领会教师的意图,但在当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接下来的练习,需要越过小垫子完成前滚翻,因此学生的动作会逐步地向高远发展,甚至就会出现鱼跃前滚翻动作。我们知道,任何动作的发展都是受个体、环境、任务影响的,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技能的形成。此处出示的小垫子,即通过场地器材的变化(环境)来引导学生形成、尝试新的动作。更进一步,学生尝试体验后,教师结合学生体验后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导,虽然还是讲,但基于问题的讲解,更有针对性,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做到精讲。

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时机而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提升学练效果,达到“精讲”,甚至“不讲”的目的,最终表现为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教师的个别指导和学生的练习。

二、优化组织方式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练习机会,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获得多种效益的关键所在。亲身体验到的东西往往会使人们感到真实,进而能对事物产生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因此,学生的本体感觉、亲身体验更有利于促进运动认知性发展,也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而要达到给予学生更多练习机会的目的,教学组织的优化是关键,并以此来提升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1.提升练习密度

《学校体育学》(金钦昌编写)一书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在30%~50%之间;美国的SPARK课程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的MVPA值(中等值剧烈程度的身体活动)不应小于全课的50%;《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指出要合理安排练习负荷,要切实保障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30%,提高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干预效果。上述文件都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提出了要求,要达到甚至高于这个要求,唯有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组织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与时间。

[案例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组织:一名学生运球练习,另一名学生作为障碍物存在,然后进行轮换。我们还可以:两名学生间隔一定的距离,同时运球,在即将相遇时,同时做出同方向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两名学生互为障碍物,且同时练习。

[案例2]单手肩上投篮学习中,因绝大多数学校的篮圈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练习需求,常见的组织是分为若干小组(根据篮圈来分),学生有组织地进行练习。我们还可以:两人一组,一人进行投篮练习,另一人作为篮圈存在(限制双脚,用手接球),再通过高度、远度的限制,来逐步影响学生的投篮动作。虽然没有真实的篮圈的存在,但这样的组织形式,对于规范学生的投篮动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显然,案例1、2中的第二种组织,更为优化。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显著减少,练习频率、练习密度明显提高,而给予学生的直观体验更多,也更利于该技能的掌握。教师在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在保证课堂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组织方式,来提升练习密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练中学。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练习密度的增大,学生将付出更多,而这些付出,显然是以体能为基础的。

2.提升运动负荷

体育课中,有了练习密度的保证还不够。我们知道,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是学生体能发展与运动技能掌握的衡量指标,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因此,在确保练习密度的同时,还需要强调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应,强调练习的运动负荷。两者共同作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案例3]双手胸前传接球,经常会有这样的组织:一位学生手持呼啦圈,其余同伴传球,将球从呼啦圈中经过,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传球的力度、准确度等等,服务于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再如,两人一组,间隔一定的距离,进行一分钟快速传接球练习,比一比谁传得多。该练习,组织方便,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传得多的目的,会自觉地关注到传球的线路、传球的准度、同伴之间的配合、传球的力量和速度等等。

案例3的练习,是一种既有练习密度又有运动负荷的练习方法,对于学生体能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可能有教师会说,这样的练习,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不利的。首先,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关注到传球的线路、传球的准度、同伴之间的配合、传球的力量和速度等等,这些就是成功的;其次,可能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出现动作变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避免,关键在于教师的正面引导,是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还是在保证动作成功的基础上追求成功次数;再次,在学生练习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巡回指导功能,用语言、动作来提醒学生。

而诸如此类的练习还有很多,如单手肩上投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完成多少次练习,既有次数的限制,也有时间的限制。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物理数据是练习时的速度、时间、次数、距离、重量等等。意即在安排练习的运动负荷时,我们可以从速度、时间、次数、距离、重量等多方面同时提出要求,来提升练习的运动负荷,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能。更为重要的是,当练习时速度、时间、距离等发生变化时,动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而丰富的练习形式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练习中去,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战术,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战中去,最终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运动负荷体育与健康引导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