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实摄影的表现力

2017-01-21 17:19刘从蓉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表现形式

刘从蓉

摘 要:纪实摄影中的纪实来源于拉丁语“docere”,记录的功能不仅仅是信息的视觉呈现,还具备记录照片本身所应该具有的认知社会的功能。纪实摄影家们向世人呈献出一幅幅经典名作,传达对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迁,更通过这些作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

关键词:视觉呈现;社会价值;表现形式

1 纪实摄影的概念与特点

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直译为“记录摄影”。纪实来源于拉丁语“docere”,选用此词的含义深远,意味着记录照片的功能不仅仅是信息的视觉呈现,还具备记录照片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某种社会功能:认知社会。

1985年美国南卡罗来大学斯蒂芬尼·安克莱恩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谈到: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纪实摄影并不是简单无意图的记录,而是具有一定选择和升华,以及整理的“记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纪实摄影创作的成败高低,不仅要考察是否采用了真实记录的手法,使画面达到逼真的造型美感,而且还要从作品产生的社会功效来验证,对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前瞻忧患和热情关注,是社会纪实摄影家的职业责任。所以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再现真实的情景的摄影种类。

2 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的时效性,那么,纪实摄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社会意义及影响。摄影家在社会生活中应担当起说真话、揭示真相的责任,优秀的纪实摄影家不仅是拍摄作品,通过摄影作品对社会发展发表客观见解,而且积极投身社会参与到自己报道的事件中,甚至直接参与时代变革。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运用摄影作为主要手段,致力于多个主题的社会改革。特别是他在1910年前后,受国家童工委员会委托,对美国各地童工恶劣生存状态作纪实报道,导致美国最终通过法案废止了童工制度。在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说到他是第一个,但不一定是最后一个用相机反映社会改革运动的摄影家,但他出色的工作质量却很少有人能够相比。他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摄影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照片对于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

中国也有大量的纪实摄影家通过作品积极参与到有益的社会活动中。解海龙的《我要上学》组照,对宣传捐助农村教育的希望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他本人也成为“希望工程的演说家和捐款人。”一位小姑娘坐在昏暗的教室里,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不需要任何言语,我们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是希望能够获取知识的渴望。摄影作品《我要读书》发表之后,全国上下开始向失学儿童捐款。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对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中,纪实性摄影传达出对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迁的见证,纪实摄影家们向世人呈献出一幅幅经典名作,更通过这些作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3 纪实摄影的表现力

正如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所说,“照相机对于我们是一种记录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的眼睛。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日记。我们对于自己所报道的事物来说,不是‘发明者,而是‘发现者。” “发现”是尊重客观事实,重理性,重认知,采取平实的拍摄手法去体会与记录。“创作”更注重强调主观介入,重感情,重审美,采取典型化的拍摄手法。持“创作”态度的拍摄者常常有较强的艺术感受与主观表现。我们熟知的另一位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其观点与卡蒂埃·布勒松有着惊人的一致。他认为“摄影是面对一个惊奇的自然反应。”“我们要找回孩童时代的眼光、发现的快乐和对周围事物永恒的惊奇。” “发现中国的最好办法或许是用你个人的眼睛,在这里关注细节和运动更能带来知识和理解。”

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拍摄者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要求摄影家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时间的意义和能够确切表达这一事件精确的组织形式记录下来,同时追求捕捉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最自然、最生动的画面。真实再现客观事实,是纪实摄影的本质属性,它要求摄影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掘素材,从客观场景中进行创作,而非虚构场景和故事。但是真实记录场景和故事的同时,纪实摄影同样要求作品也具有审美性,要求作品在打动人心的同时,在形式与生动性上也能感染观看者。所以纪实摄影也非常重视形式上的创新,拍摄者利用美学原则,借助现实的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自己的最直观感受。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和事,可以完全以一个新的方式出现,他们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个体,而是用某种形式串联起来的包含着摄影者的视线与观点,传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媒介。

每一个摄影师都会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纪实摄影中,许多作品都或多或少包含有一种主观的艺术表现,摄影师把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的阅历与见解注入于作品中。主观和客观,再现与表现,是一种统一辩证的关系,而在纪实摄影方面,主观和客观,再现与表现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兼而有之。忽视一方,或者割裂两者本身的关联性,对于寻求纪实摄影创作的摄影师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在纪实摄影中,瞬间的视觉表现力非常重要。

相比于绘画的工具画笔与颜料,摄影的工具就是光与影。在光与影的气氛烘托下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纪实摄影画面构成的一部分,富有视觉感染力的纪实摄影照片不仅需要强有力的主题,还需独到的光影效果掌控,让画面更生动,更加有层次感。在绘画界,有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说法,同样在纪实摄影中,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控制也会让照片得以延伸和展现。景深的大小,拍摄距离的远近,都能影响其营造的空间感。与人的直接视觉相比,相机存有固定的景深,相机系统曝光时不仅在横断面上受镜头视角,感光尺寸限制只能截取一定范围,而且在纵深上受到景深限制。假如我们把拍照比作对无限世界进行裁剪的话,那么视角加底片尺寸是对世界进行横的剪裁,景深就是对世界进行纵的剪裁。正因为有取有舍,有实有虚,画面才能够更加鲜活。斯蒂尔﹒帕金斯就是一个善于用景深做减法的摄影家,《雨中的孩子》运用了浅景深,除前一个孩子外均虚化了,但是人物表现鲜明主题突出。纪实摄影中,永远需要注重的是主题和主体的表现,所以在纪实摄影中,就算有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画面的表现,但是必须要基于一个主旨之上,那就是题材与形式的结合创新。

纪实摄影见证的是整个社会,真正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摄影家们,他们表现伤痛、疾病、罪恶、战争以及所有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表达内心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期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促使当事人与当局者的思索,尽最大的努力带来改变的可能性。“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

参考文献

[1] 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5.

[2] 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1

[3] 孙京涛.荒谬的真实[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7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表现形式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