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合肥地区一次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2017-01-22 04:39许承娟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年6期
关键词:逆温层逆温能见度

千 勇 许承娟

(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30031)

2016年12月合肥地区一次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千 勇 许承娟

(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30031)

本文以合肥为例,根据合肥的区位特点和气候特征对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9日的一次重雾霾过程进行案例分析,分别从环流背景、大气层结、能见度以及风力条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此次持续雾霾天气的成因,为今后预报和治理提供参考。

雾霾;气象特征;大气环流;能见度

1 资料与方法

常规气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合肥市国家地面基准气候站,主要包括能见度、气温、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及太阳辐射辐照度,均为逐小时数据,探空资料来源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站每日两次(08时和20时)的探空资料。大气污染物数据来源于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主要包括AQI、PM2.5全市小时均值和全市PM10全市小时均值。合肥站有十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子站,PM2.5质量浓度的观测仪器为美国METONE公司生产BAM1020型PM2.5颗粒物监测仪,PM10质量浓度的观测仪器为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生产TEOM1405型PM10颗粒物监测仪。

2 雾霾天气过程

2016年12月1-9日安徽合肥地区能见度几乎均在5000 m以下,自12月1日起,合肥及周边地区就已出现能见度低于2000 m的重度霾天气;2-3日重度霾的持续时间逐渐加长,午后受湍流增强的影响能见度稍有好转;3日夜间至4日上午,能见度急剧下降,出现了由霾向雾的转换过程;4-5日由于相对湿度较大,能见度持续偏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持续时间长达10 h,期间同样出现了由霾-雾-霾-雾的转换;6日后期北方有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正在自北向南影响安徽,能见度稍有好转,7日后期再次出现了雾-霾天气。

3 气象条件特征分析

3.1 环流背景

根据2016年12月1-9日我国高空环流形势图分析,该期间内我国高空环流形势比较稳定,安徽地区也无明显降水过程,这将有利于污染物的形成和持续。2016年12月2日,中高纬度气流缓和平直,偏西南气流盛行,而在850 hPa有暖平流输送。这期间安徽地区冷空气活动也很少,出现的两天分别为3日和6日,冷空气强度也较弱,对污染物的清除力度微弱,城市生活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等排放的污染物在该地区低空积累较多,逐渐形成持续性雾霾天气。

3.2 大气层结

通过分析此次合肥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发现该时期内近地层多次出现强度较高的逆温现象,并且出现多层逆温。根据合肥市包河站探空资料显示,从11月29日开始近地面层就一直存在明显的贴地逆温,逆温层顶较低,最大逆温层顶位于925 hPa,且逆温强度较强,非常有利于近地面层污染物堆积。这段时间持续的逆温层通过“锅盖”效应抑制颗粒物的垂直扩散,使颗粒物浓度迅速增加且维持。表1给出了11月29日至12月8日每日8时由包河站探空资料计算得出的近地面逆温强度和湿层厚度,可以看出:2、4和5日的逆温强度均较大,雾霾污染天气也是在2、4和5日的后期分别出现三个峰值,逆温强度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由此可见,逆温强度对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逆温强度越高则近地面大气层垂直结构越稳定,阻碍了大气环流和热力交换作用,降低了污染物向上扩散,最终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持续积累,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并有利于霾天气的持续存在。

3.3 能见度

2016年12月2-5日,全市范围内出现低能见度天气,平均能见度在5km以下,在这种能见度下区别雾和霾主要以相对湿度为依据。能见度小于1km时,当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为雾,80%-90%之间则为雾和霾的混合体,但还是以霾为主,当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为霾。通过图1相对湿度和能见度分布图看出,湿度大于90%一般出现在午夜到凌晨阶段,这个时间段主要以雾为主,其中4日和5日早晨出现了浓雾天气,其能见度均在50m以下,其他时间段内相对湿度均在80%到90%之间,则多为雾和霾的混合体。通过研究发现,基本上相对湿度较大时能见度也较低,白天相对湿度降低,则能见度基本在5km以内。

3.4 风力条件

通过对海平面气压和风速变化曲线图看出,海平面气压均在1004~1012 hPa范围变化,为典型的弱高压。4日和5日污染天气最严重的两天内,海平面气压要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这主要由于气压升高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水平风速与高压气压梯度之间成正比关系,气压梯度的高低将影响水平风速的变化,雾霾天气期间静风情况占总天数的1/3,其余时间风速均在2m/s以下,而风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污染物的扩散,这期间风速较缓不利于污染的稀释和扩散。由此可见,弱高压环境对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产生严重的阻碍。

4 结语

在弱高压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天气条件静稳,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容易造成持续性重污染;受持续静稳天气控制,淮河以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此次雾霾天气的形成还与水平风速、逆温层等因素有关,主要水平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并且近地面大气逆温层厚,严重阻碍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导致此次雾霾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对雾霾的发展变化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当混合层高度较低时,污染物在低层容易积聚,更容易造成较强的污染,可为雾霾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吴庆梅,张胜军.一次霾天气过程的污染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1)

[2]周之栩,向华,吴彬,等.湖州市一次重度霾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2016(2)

猜你喜欢
逆温层逆温能见度
基于气象梯度塔近地层观测的PM2.5与能见度特征
2003—2017年贵阳大气边界层的逆温特征
不可逆温敏变色油墨的显色动力学探究
能见度仪在海陀山的应用
天津市东丽区低能见度事件特征分析
雾霾产生的根源
2017年春季温州沿海一次大雾天气的成因分析
2011—2013年长春市逆温特征分析
鸡西一次罕见持续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浅析常州市PM2.5对能见度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