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解析
——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专题研究

2017-01-24 08:44李瑞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婚恋

李瑞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解析
——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专题研究

李瑞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西南少数民族;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一、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

摩梭族是由汉代羌人、纳西族支系演变而来,虽然被称为“未被识别的民族”,且称为摩梭族的时间较短,但却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摩梭人的“婚恋”习俗形成是伴随着民族文化习俗的氛围的,因此探究摩梭人“婚恋”习俗的文化渊源,要从民族文化的渊源着手。

(一)“东方女儿国”的古老民族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摩梭族的民族历史从西汉开始,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习俗。摩梭族因其保留的母系氏族社会制度被称为“东方女儿国”,并且是拥有古老民族文化的“东方女儿国”。作为“东方女儿国”,摩梭族秉承着典型的民俗礼仪,比如成人礼,在族人13岁时举行,比如穿裙礼、穿裤礼、害羞文化等。

(二)传统的母系社会文化遗存

摩梭族是当前我国仅存的母系社会氏族,民族的家庭组织多以母系家庭为主,保留的是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民族习惯,摩梭族的子女都是跟母亲居住在一起,血统归属母系计算,在男女之间,没有婚姻关系,只存在情侣关系。从摩梭族的建筑特色来看,房屋都被称为“祖母屋”,房屋的房柱由代表男女平等的“男柱”和“女柱”支撑,且象征的是“女本男末”。在摩梭族当中,象征家族命脉的“火塘”被放置在祖母家中,并且常年不熄,家族中所有的重大活动都要在火塘边举办。在摩梭族母系家庭中,家庭权利都集中到家里最年长的老祖母手中,老祖母独自居住在祖母房中,祖母是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象征,但是如果祖母一辈中有几个兄弟姐妹,则由最有能力的人掌握家族发言权。

(三)神秘而特殊的走婚习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存在很多特殊的婚俗习惯,摩梭族就是最特别的一个,摩梭族人的走婚成为最典型的婚俗习惯。所谓摩梭走婚实际上是对摩梭族特殊婚姻形式的统称,在走婚当中,摩梭人实行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男女双方终生都将居住在自己母亲的家庭中,并且全部由女性来完成养育子女的任务。摩梭女子家庭中,为了走婚男子出入方便,安排成年女性居住于2楼——花楼上,并开有外窗,并且男子只夜晚到花楼居住,早上又返回家中劳作。走婚形式下,生下来的子女都是女方家庭成员,随母姓。走婚制度的实行,使摩梭族形成了非常纯洁的爱情观念,不以财产来评论人的好坏,更加体现了摩梭族人民的淳朴善良风俗。摩梭族的走婚当前已经初具规模,近8成的摩梭族人选择走婚的形式完成恋爱。同时在走婚期间,男女双方只要有一方反悔,则可以直接分手,分手后继续跟其他的人进行走婚。这种自由的走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将恋爱与婚姻分离开来,让摩梭族人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恋人。

二、摩梭“婚恋”与舞蹈的紧密联系

(一)崇尚歌舞的民族

与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类似,民族的各类活动多与舞蹈相连,在很多重大活动的时候,族人都会聚集起来跳民族舞蹈。从舞蹈形式来看,摩梭族舞蹈流行的是“甲磋舞”,意思是在美好的时候跳美丽的舞蹈,并且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舞姿多彩照人,舞蹈种类多种多样,是具有典型摩梭族特征和特色的民族舞蹈。在摩梭族舞蹈发展的同时,摩梭族音乐也发展强劲,代表曲调有《啊哈巴拉》《打麦调》等等,摩梭人善用的乐器有笛子、唢呐、口弦等民族乐器。

(二)以舞传情的恋爱方式

摩梭族特殊的传统“婚恋”习俗中实行走婚制度,让摩梭人在母系社会中多数时间与家人待在一起,鲜有男女单独相处的时间,所以只有在大型的聚会上,族人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表达心意,在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上,实行进一步的“走婚”,得以确定恋爱关系。如果一对摩梭族男女相互倾心,便以跳舞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慕心意,从而相约,到了晚上男子从花楼的窗户爬进女子的房间,将帽子等物品挂在门外,进行约会。可见在摩梭族人中舞蹈是主要的传情的恋爱方式,舞蹈为族人恋爱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是形成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像摩梭族著名的情歌对唱《阿注偎》中,摩梭男女深情对唱,相诉情感。

(三)以舞宣情的婚礼仪式

在摩梭族中因走婚制度的存在,基本上没有实际的婚姻制度,但是在少数的家庭中,为了增加家庭的劳动力,需要进行娶妻或者招婿,就会举办婚礼仪式,在这个少有的仪式上,摩梭族人会以舞蹈的形式来传递情感。摩梭族人少有的婚礼仪式中,以舞蹈宣发情感,以舞蹈传递情谊,以舞蹈期望家庭和睦,舞蹈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元素。著名的《摩梭结婚打跳舞曲》就是以摩梭族婚礼仪式为背景创作出来的。

三、摩梭“婚恋”习俗舞蹈的艺术风格

摩梭族的“婚恋”习俗舞蹈艺术风格独特,引人入胜,总体来看形成了以歌舞相融为艺术形式、以原始古朴为舞蹈风格、以热情奔放为舞蹈气氛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歌舞相融的艺术形式

舞蹈的艺术形式是由具有情感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的,是舞蹈对生活、情绪、自然进行加工之后,舞蹈表现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是舞蹈树立形象的基础。从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艺术形式来看,具有典型的歌舞相融的艺术形式。比如在著名的摩梭歌舞——摩梭夜歌中,歌唱家杨倩琳演唱歌曲的同时,配以特色的摩梭族舞蹈,以歌曲融入舞蹈,以舞蹈表达歌曲情感,歌舞相融,相得益彰。再如摩梭舞蹈《摩梭夜歌》,这是摩梭族儿童的舞蹈代表,在此舞蹈中,汇集了摩梭族常用的乐器演奏,以特殊的民族音乐配合舞蹈展现独特的摸索舞蹈艺术形式。

(二)原始古朴的舞蹈风格

舞蹈风格是对舞蹈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质的概括。从摩梭族的舞蹈风格来看,是典型的原始古朴的舞蹈风格,比如摩梭族舞蹈《摩梭女人》的艺术形式,歌舞相融,该舞蹈是以女子群舞的形式来进行展现的,对摩梭族女性日常生活、劳动、耕作的再现,在抓住摩梭族文化中特殊的母系文化风俗的同时,以舞蹈的形式歌颂摩梭族女人的勤劳、善良、慈祥,让摩梭母亲的形象更加伟大,表现了摩梭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作品取材于生活,加以情感提炼,让舞蹈和民俗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将简单的日常动作加以夸张、发展,使摩梭女性的气质表现得无疑,这是摩梭舞蹈原始古朴风格的表现。

(三)热情奔放的舞蹈气氛

舞蹈气氛是在舞蹈进行的过程中,通过音乐、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共同传达给观众的感受。摩梭族舞蹈中,传递给人的舞蹈气氛是热情奔放的,这正是对摩梭族人性格的直接体现,是他们对生活积极热情的最原始表达,通过观看摩梭族舞蹈,一方面能够充分感受他们的民族习俗,另一方面也能够被深深吸引。如摩梭族舞蹈《甲搓体》给人带来的感受那样,摩梭儿女通过在舞蹈中融入生活的朴质场景,以热情奔放的舞蹈氛围吸引外来游客。摩梭族热情奔放的舞蹈气氛与崇尚自然的朝鲜民族舞蹈、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舞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民族特色。

四、摩梭“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

从传统到现代,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都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不仅鼓舞了摩梭人养成优良的民族传统,促进了摩梭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给各族人民提供了充分了解摩梭文化的条件,也继承和发扬了摩梭族的习俗文化。当前,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具有很强的现代文化艺术价值,这既是摩梭族的民族财富,也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拥有5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等经过长期积累,汇集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来看,可以通过学习形成的文化载体如诗词、绘画、曲艺等进行,可以通过观赏民俗服饰、生活习惯等来认识。

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成为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通过观赏舞蹈可以充分了解摩梭族走婚、母系氏族、歌舞相融、热情奔放、原始淳朴等传统文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在融入到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之后,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摩梭族传统文化的美妙,还可以引起学习舞蹈背后深刻寓意的兴趣,会让人主动去搜阅摩梭族的其他传统文化精华,是引子,也是化石。同时在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各家精华,包括对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提炼、对民族信仰的传递、对民族音乐的使用、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等,即摩梭族集传统文化于一身,所以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二)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华文明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传统民俗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不断演变、发展、创新,在民族之间交流、渗透之后,形成了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符号,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元素象征符号,并且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在民俗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国红色对联、红双喜等婚俗喜庆信息,比如松鹤代表长寿,龙凤鸳鸯代表幸福等。从文俗代表性符号的种类来看,有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民俗符号。

正如一提到维吾尔族,就想起新疆舞、吐鲁番、葡萄;一提到朝鲜族,就想起泡菜;一提到傣族,就想起泼水节、孔雀舞一样,这些能够让人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就是能够代表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摩梭族文明于世,被很多人熟知,就是其特殊的婚恋习俗,对于走婚制度、母系氏族的好奇,让摩梭族“婚恋”舞蹈成为一个窗口,使其成为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无论是游客还是外界的人,只要通过观赏现场的、视频的摩梭族“婚恋”舞蹈,就能够让民族文化向外传播,并将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多种载体来实现传承。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众多,如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摩梭族的“转山节”“成丁节”“转水”等,全国人民都有的“端午节”等等,这些传递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节日,实现了更好地展示民族文化的作用。

当然除了各民族的民族传统节日之外,民族舞蹈也是传递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摩梭族的民族舞蹈中,“婚恋”习俗舞蹈成为重要的一环,很多外界到摩梭族聚居地区——泸沽湖旅游的时候,通常以感受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别具一格的“婚恋”习俗舞蹈,在舞蹈中逐步领略摩梭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摩梭族的“婚恋”习俗舞蹈也是传递民族文化的一道窗口,打开了摩梭族人与外界联系的机关,搭建起了承载民族文化传播的支点。为了更好地将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发挥到极致,需要从多方入手,制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培养民族人才,在推进摩梭“婚恋”习俗舞蹈向外扩展的同时,逐步扩大摩梭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理论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民族、经济、文化等学科知识,全方位对《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多方位的探讨、学习、资料搜集,本文得出了以下四点重要的研究结论:首先研究了摩梭人“婚恋”习俗文化的渊源,认为摩梭人是“东方女儿国”的古老民族,是传统母系社会文化的遗存,拥有神秘而特殊的走婚习俗;其次探讨了摩梭“婚恋”与舞蹈的联系,得出了摩梭族崇尚民族歌舞、以舞传情的恋爱方式、以舞宣情的婚俗礼仪的结论;再次研讨了摩梭“婚恋”习俗舞蹈的艺术风格,认为它是歌舞相融的艺术形式,是原始古朴的舞蹈风格,是热情奔放的舞蹈气氛;最后分析了摩梭“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二是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三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李左大.论少数民族婚恋习俗的旅游开发[D].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4):20.

[2]李韵藏.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艺术教育,2014(11):1.

[3]孙丽洁.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25.

[4]刘冰,韩任伟.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J].黑龙江民俗丛刊,1994(3):28.

[5]邓艳辉.西南少数民族婚俗中的武术文化探微[J].四川体育科学,2015(8):15.

[6]金茹卓玛.摩梭族婚俗纠谬[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6(12):30.

J722.22

A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婚恋
四川摩梭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研究
Mosuo on the move
MOSUO ON THE MOVE
情歌对唱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谁在异化摩梭人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