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滋味,是一起过年的人

2017-01-24 18:26汪天艾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西班牙食材

汪天艾

2010年春节的时候,我正和12位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在西班牙古城萨拉曼卡当交换生。那是第一次在外过年,大家心中多有激动,准备起年夜饭来也是格外认真。早早约定好在租住房子最大的一家摆席,其他各家出菜出粮出力出锅。我家正是分配到“出锅”的那个。除夕那天中午下课以后匆匆回家取了大炒锅就往聚餐大本营赶去。一年三百天晴天的西班牙唯有冬天湿润多雨,被好天气惯坏的我们每每忘了带伞。依稀记得那天出门没走几步就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凶,我扛着一口锅站在路口等绿灯的时候,身旁一同等待的西班牙路人阿姨好心地把伞凑过来给我的锅挡了挡风雨。两人,一锅,一伞,如今想来还有点忍俊不禁,倘若画成动画,大概颇有点温暖的滑稽感。

萨拉曼卡依山傍水地势起伏很大,平日步行起来都是“上上下下的享受”。那天我和锅在经历了好几番上坡下坡之后终于抵达根据地,推门进去,大家早已热火朝天地做起准备工作。几位大厨掌勺,其余的打下手,剁饺子馅的咚咚锵锵声里,“东道主”班长大人独坐一隅拿红纸剪出镂空的花往她家窗户上贴。天南海北的一群人聚起来,单是关于过年的童年记忆就能聊上好久,年夜饭的习俗和花样自然比往年更丰富。必不可少的饺子年糕、用来努力加餐饭的红烧肉和咖喱鸡、朝鲜族同学传统里的紫菜包饭和鸡蛋卷陆续登场,更有传统年夜饭里的稀罕物:留学生聚餐必备的火锅。此外,还有平日难得一见的豆腐。萨拉曼卡城市太小,新鲜豆腐难买,这块豆腐是前一周周末有学姐从首都马德里来萨城时特地拜托她捎来的,一道家常豆腐被大家视为珍宝。

说是年夜饭,其实是西班牙时间的“年午饭”,加上7小时时差,正好赶上国内的团圆饭。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大家边吃着饭边挂着各自电脑上的飞信收发祝福信息,还有一台电脑开了春晚的视频直播,听到里面说向海外同胞问候新年好的时候第一次觉得格外感动,我们甚至录了一段日后完全可以存作“黑历史”的视频——凑在相机镜头前模仿春晚里驻外使馆的拜年视频集体喊了一句:“北京大学驻西班牙萨拉曼卡留学生向北大未名拜年,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还没按停快门已经忍不住笑翻一片,视频里也因此留下了我们各种掩面倒地的怪状。

饭后的闲聊玩闹,三三两两歪坐在沙发或地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不时用刚从相声小品里听来的梗,说话说累了就来个童年电视剧金曲大放送:从“你是风儿我是沙”到“记得当初你侬我侬”,从“谁能让她降落”到“敢问路在何方”,放到《当》的时候更是全场大合唱地“啊……啊……”起来。

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

跑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打出这几行歌词的时候,耳边仿佛响起当初的笑声歌声,眼前还有火锅蒸腾的热气里一张张热情洋溢笑容满面的脸。毕业好几年了,大家重又天南海北地散开,更因为专业是西班牙语,我们中有不少人去了南美洲,和北京恰好居于地球的两端,这几年都不曾有机会相见。每到春节总会想念起,那个时候心无旁骛的我们,异想天开的我们,曾经一起过年的我们。

2016年春节前夕,父母来西班牙探望我,计划好全家人一起在外过个“外国年”。于是,真正的中国“年夜”的时候,我们正站在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的院子里仰望高迪的鬼斧神工。算好了国内的亲人们正在吃饭的时间拨了电话回国,眼前是建了近百年仍未完工的异国教堂,耳边听尚是乳儿的小侄子侄女咕哝咿呀,嘴里和长辈们说着百说不厌的吉祥话儿,真是奇妙的感官组合。和国内的年夜饭现场连完线,我们一家三口去教堂后面一条窄巷里吃了“年午饭”。那是一家连锁海鲜店,依靠巴塞罗那得天独厚的海滨优势,每天一早都会有刚刚打捞上来的新鲜食材从港口运进来,所以每天的菜色常有微妙差别,烹饪方法无非煮汤、煎烤、坨面炸(西班牙人管这叫罗马式吃法)和生吃四种,最是简单却最能保留本来的味道。

我们走到店门口的时候还没到开门时间,不过窄窄的人行道上已经排了几位慕名而来的食客。玻璃门内店员正在做开门前的最后准备,食材分门别类摊开摆放,插上对应的木牌,上面写着名称、售价和推荐烹饪方式,蛏子、龙虾、海虾、金枪鱼、墨鱼、鱿鱼、小鱿鱼、银汉鱼、蛤蜊、毛蛤,还有其他一些说不出名字的海洋生物。点单方式颇为方便,戴着橡胶手套的店员直接用牛皮色的油纸把顾客挑选的新鲜食材过秤一包,标上烹饪方式扔给后厨处理,当场付过钱之后的客人只要等着窗口叫号去拿即可。为了增添喜庆气氛我们特意点了酒来捧杯,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英美常说的“雪利酒”原产自西班牙,而且酒名明明取自原产地小镇赫雷斯(Jérez)的名字,所谓“雪利”恐怕是对这个西语词的误念,反倒接近法语里的“亲爱的”,让这酒多了几分妩媚。

万里之外的“除午”,我们一家三口喝着剔透的“亲爱的”酒,用地中海的海鲜过了年,席间聊的多是从前一起过的年。儿时在家乡一大家子人过年,人丁兴旺,大人们围坐在主桌上吃菜喝酒,在旁边给还在上小学的表哥表姐以及还没上学的我单独支了一张小圆桌,我们三个小字辈自己煞有介事地吃起我们的团圆饭来。长大以后我在家庭录影带里看见当时的场景,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表哥表姐带着我去给主桌的长辈们敬“酒”,穿着棉袄鼓鼓囊囊的我们端着饮料排队说祝福的话,奶声奶气有模有样,长辈们笑得前仰后合。每次看当时的录像,明明没有暖气的室内,却感觉画面里泛红的暖意扑面而来,盖过冬天本来的冷色调,阖家欢乐并不只是一个好听的词而已。如今表哥表姐相继成家,各自的孩子再过些年也到可以单独支个小桌吃年夜饭的年纪了。

就这样,那一天我们在十几摄氏度的巴塞罗那回忆起往日的团圆,历历在目。20世纪90年代初的南方小城,年夜饭的菜色足够一大家人忙上整一天,有一些更是提前几天就要开始准备。小小的厨房挤得几乎转不开身,升腾的热气里大人们聊着家常和工作,我们几个小孩子在卧室里玩捉迷藏,院子里的柿子树树干上斜倚着几根长长的烟花爆竹,等到年夜饭吃完回家以后,父亲会在家里三层的阳台上用它放烟花给我看,灿烂极了。

2016年圣诞季,西班牙上映了一部讲圣诞彩票大奖的电影,广告词是“圣诞的快乐在于分享”。过年的快乐也是一样吧。2017年是我在外过的第五个春节了。对我而言,在外过年仿佛心中怀揣一个唯有族人可以分享的秘密,这个秘密里有我自己、也有我的父辈们关于亲人和朋友的记忆。毕竟,“年”的意义不在于在哪儿过,不在于过的时候吃什么,而在于,和谁或者曾经和谁一起过年。

猜你喜欢
西班牙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西班牙(三)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梦中的房子——创意食材拼盘
稻草人——食材创意拼盘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链农:搞定食材采购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