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发展视域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2017-01-25 07:18李东明王立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聚力保障制度政党

□李东明 王立娟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政党发展视域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李东明 王立娟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政党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现代主权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政党组织结构正向变迁的内在规律,描述的是政党力量和党内民主的发展过程,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过程的动态性。“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政党发展的考量而提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党发挥利益代表功能、增强适应性、获得内聚力,推进党内民主。

政党发展;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现实意义

政党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现代主权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政党组织结构正向变迁的内在规律,描述的是政党力量和党内民主的发展过程,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过程的动态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这是我们党在认真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推动政党发展的重大举措,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增强党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是关键。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内选举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是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的重要制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逐步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可以从四个方面促进政党发展,即在现代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我们党能够充分发挥其利益代表功能、不断增强适应性、持续获得内聚力和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这四点内容不仅规定了政党发展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衡量政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发挥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制度载体

任何政党都具有利益代表功能,如果一个政党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它就不可能获得群众的支持,不可能具有合法性。政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1]P213,一方面它通过综合、分类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普遍的多元的利益诉求转化为易于操作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政党的利益表达与整合功能要求党员或党员代表将民众生活状况、利益诉求及权利意志如实反映至党内,成为政党完成重大决策的基础。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为使群众与政党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更加重视党员的作用,党员应在民众利益整合中起着联系群众与党组织的桥梁作用,体现其代表价值。可以说政党实现利益代表的过程是一个“由政党内各级领导机构与党员主体上下互动、共同管理党内事物的一种动态性、多层次的政党建设过程。”[2]只有使党内信息迅速、高保真地上传下达,汇集广大党员的智慧,积极地对政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意见,才能保证政党能及时高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整合社会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的历史重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人们政治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而且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增强,这使得党对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整合难度加大。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也加入到了党内,从而使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部分党员所联系的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成为党关注的重点。这都对党的利益代表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挑战。利益代表功能是政党的首要功能,同时也是政党发展的首要条件,这一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一定的制度载体。在对政治制度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要想充分发挥党的利益代表功能,拓宽新的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必须将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作为政党发挥利益表达与整合功能的重要制度载体加以重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过程就是将社会中分散、多元的利益组织起来以有序的形式整合到党内决策环节的过程,就是群众通过党员在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中表达利益诉求的过程,也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扩大合法性资源的过程。

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利益代表功能的制度载体。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正是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使党能够及时整合党员意志和群众利益诉求,并将这些诉求转化为科学的政策主张,从而保证党完整、有效地实现利益代表功能。第一,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为党发挥利益代表功能提供基础条件。党务公开制度是党增强代表性,发挥利益代表功能的起点。获取党员对党的建设的意见和群众的利益诉求等信息是党进行利益整合的基础。有效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要想实现有效的交流,只有通过党务公开,使广大党员充分了解党内事务,这样党员在与群众进行沟通时才能获得群众对党的了解和信任,群众提供给党的信息才更能反映他们的诉求,党的理论和政策才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为党发挥利益代表功能提供合法性基础。保障党员选举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优化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保证党内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党内选举本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授权过程,“选举产生的权力来源于党员或选举人”[4]。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必须体现选举人意志,规范和完善选举制度规则”[5]P48“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6],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党发挥利益代表功能的内在要求。通过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优化党代表比例结构,规范选举程序,选举那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领域中能深刻了解本阶层、本行业党员和群众利益诉求的优秀党员,发挥其代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提高反映问题的层次、程度,才能更好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党内选举制度为载体选举出合格的党代表是巩固和扩展党的代表功能合法性的必然选择。第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为党发挥利益代表功能提供科学化保障。党员不仅是党内决策信息的主要收集者、传递者、初级整合者,还是党内决策是否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决策过程以及结果是否科学民主的监督者。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党员能够参与和监督党的整个利益代表过程,才能保证群众利益表达的真实性,利益整合的有效性,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党的决策议案的生成、讨论、解决,反馈的过程就是群力群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是科学的直接决定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决定党的利益代表功能能否发挥。党务公开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决策机制以及党内监督制度作为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挥作用,规范了党内决策的程序,为广大党员做好决策沟通和反馈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党实现好利益代表功能提供了科学保障。

二、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增强政党适应性的重要保障

作为政党发展过程中政党力量增强的重要标志之一,政党适应性是指政党组织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侧重以自身的调试适应环境的变化。政党的适应性表现在开放性和回应性两个方面。开放性强调的是破除政党组织的封闭性,以开放的姿态激发政党生命活力,为其迅速回应社会需求提供基础。政党的回应性则是政党组织内部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过程,是维持政党组织系统正常运行,保证系统内部与外部有效互动的关键。布卢斯·迪克森认为回应性适应是增强政党对国内外环境压力的更深层次的适应,这种适应性要求政党的政策要注重遵循社会的需求。政党不断增强适应性是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党应对环境挑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生存的能力,政党每经受住一次环境变化的挑战就会增强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长期执政的党,必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政党迅速地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和解决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并能够创设制度化的监控和反馈机制是增强政党适应性的重要表现。政党需要通过制度的手段保证党员能够经常地获得一手的新鲜信息,使党员充分发挥监控环境变化的作用,增强政党环境监控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从而使政党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只有政党能够敏锐的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不断作出科学合理的回应,才能使政党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变革,社会分层日益复杂化,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同时,党自身的状况随着党员队伍更加壮大,组成结构的重大改变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对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面对国内外、党内外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应自觉地适应变化作出回应和调整。政党的适应性不仅是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也是政党本身能动性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政党发展的影响,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反映了我们党在做出任何决策时都会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党内部惰性而消极地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如何顺时势而变,增强适应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增强适应性的重要保障。政党体制本身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适应性变革的抵制,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正是为了避免来自政党内部的抵制,以制度化的形式实现和保证党对社会的回应。在全党形成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共识,可以更好地反映党员意愿,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党时刻保持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有效地规避政党适应性隐藏的风险,从而增强政党的适应性。第一,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证党的回应性适应。党务公开制度与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是整体制度性变革中两个重要内容,与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一起都是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实行党务公开与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增强党的透明性,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为党的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使党能够遵循社会需求并迅速作出回应,使信息的沟通实现双向互动。随着党务公开制度和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信息反馈回应机制的建立,党将第一时间了解社会动态,及时对政策作出更新调整。完善这两项制度,建立党代会、党代表、党员和群众联动机制,从过去垂直的组织结构向扁平的组织结构转变,能够有效的防止在信息迅速变化的环境下对社会信息可能出现的回应迟缓状况。第二,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证党的开放性适应。开放性是政党壮大的保证,实行党内选举正是党组织通过党内渠道选拔党的领导干部的制度化手段,带有明显的开放性、竞争性和民主性。通过党内选举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参与党代表以及各级党组织的选举,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通过有序规范的党内人才流动机制保障了政党的包容性、灵活性的同时,也为党内增强创新活力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第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规避政党适应性隐藏的风险。政党的适应性反映的是政党组织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而“政党过度地回应社会同样会使组织在未来环境的变革前变得脆弱”[7]P15。党内监督制度的完善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党内监督贯穿于党的适应性调整的整个过程,其目的不仅是要防止有人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还在于通过党内监督制度的预防和反馈环节动态监督党的领导干部、党员代表以及党员对于社会利益需求的收集、处理、反馈等过程,对提案的质量和数量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提高提案水平和层次,以防止决策名目繁多、不稳定,这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众口难调”的现象,避免党过多的回应社会而变得脆弱。

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政党获得内聚力的有效途径

内聚力是指“同种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间的吸引力。”[8]P1363政党内聚力对于政党保持内部稳定和外部独立具有重要意义,是政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重要的组织资源。政党内聚力指的是党员在追求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情感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它包括政党对党员的凝聚力、党员对政党组织的向心力以及党员个体间的吸引力。其中党员对政党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政党获得较高的内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政党要保持其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目标对党员的吸引,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加以巩固和规范,使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政党通过建立一套保证党内团结的制度来创造强劲的信念和思想纽带,从而起到维系政党成员对政党的忠诚。政党获得或增强内聚力的过程就是政党获得力量的过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一定是具有高度内聚力的政治集团。政党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水平越高,政党内部发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越稳定。世界各国政党的价值目标、组织规模、党员阶层分布不尽相同,所以政党发展的依靠力量也不同。将哪部分成员作为政党组织依靠的绝对力量决定了政党能否获得持久的内聚力,仅仅以少数人主导政策目标及政策走向的政党是不成熟、不理性的政党,政党发展不仅需要党内少数人的支持,更需要来自于绝大多数党员的认同与忠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内聚力的政党,高度的内聚力是使党不断壮大、充满活力的内在动力。从成立到执掌政权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以创造性的历史功绩确立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领导作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因为我们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凝聚了全党的力量,而这些都与党不断增强的内聚力分不开。建国后,我们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也与我们党具有不断增强的内聚力有着直接关系。新世纪新阶段,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内聚力偏弱的问题,导致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降低,个别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效能和效率降低、导致有的党员思想出现混乱,党内腐败现象滋生,如何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内聚力,已经成为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增强广大党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要求党不仅要利用软力量,而且还要通过硬力量从外部对党员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激励。建立合理的制度化的防范、激励和监督机制,团结全党力量、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党的内聚力。

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内聚力的有效途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在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激励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有助于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党不断获得内聚力。第一,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有助于加强党的核心价值的传播,从思想上增强党的凝聚力。党员对政党价值的认同是政党内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党的核心价值在党内的有效传播是党员自觉践行党内核心价值理念的前提,是增强政党内聚力的基础。通过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助于将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体系传递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让广大党员及时了解党内的理论动态,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党员将核心价值内化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在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能够有效地避免个别党员边缘化,凝聚党员意志。第二,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有助于实现党员价值,维护政党内部稳定。从群众到党组织的关系链条中,党员和党员代表是重要的关节点,他们对党的忠诚与认同直接关系到党的稳定。党员只有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进行充分地表达,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对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党内选举为广大党员提供的是一个实现其价值的组织平台,为他们在民主的组织氛围内展示和实现其价值提供了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党员权利意识,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通过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输出的是对党的忠诚,同时把党的价值理念、政策目标宣传给自己所联系的群众,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是更高的内聚力。第三,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党内和谐。政党权力在得到党员的授权获得合法性后,必须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以防止党的权力脱离正确的轨道。只有真正地赋予党员民主权利,并以制度的手段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最大程度地使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使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各级领导人自觉接受党员的监督,消除党内特权及腐败现象,才能维护党内环境和谐,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增强党的内聚力才有保障。

四、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将政党和民主列为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民主是通过政党政治的方式实现的,脱离了政党,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党是应民主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主要求政党对民意作出灵活高效的反应。同样,政党推动民主发展,政党发挥其政治动员功能,使民主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民主与政党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民主不仅催生了政党,而且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对政党的民主化提出了要求,即政党要实现内部民主。作为推动政党发展的内在动力,党内民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党的共识。政党将民主原则写入党章或执政纲领,而且还将民主作为其政治领导和组织原则,鼓励党员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作为一个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利用已掌握的丰富执政资源建立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促使民主在政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

在政党发展视域下,党内民主是政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增强执政党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民主对党的建设的重大作用,并将“党内民主”写进党章,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9]P39,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10]P39十八大在总结党内民主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5]P47。十八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内民主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要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各项制度,提高党内民主质量,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党章确定的民主原则和程序,任何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压制党内民主、破坏党内民主”[11]P47可见,党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内民主建设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助于党系统地、根本地解决党内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增强党的权威性。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要求党要不断丰富党内民主的实践,探索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党内民主制度要突出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程序规范、操作性强、科学严密的党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等一系列党内民主制度,而且各个具体的制度间要注意配套、细化,在关键环节上要突出重点,只有这样党内民主才能稳步有序地推进。

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根本。“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5]P47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5]P47。党内民主的发展水平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水平有着直接联系,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不仅能够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而且能够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一方面,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党员从了解党内事务到参与党内事务,从接受党组织管理到行使监督权,每个党员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民主意识。党员提高民主意识的过程就是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大局观念,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有利于党内民主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实现民主与科学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有助于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务公开和党内选举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则是把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置于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上,提高了党内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树立党内民主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于我们党正确行使权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了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党员群众授权给党代表,党代表必须对党员群众负责,使权力和权利实现双向运行,使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能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只有通过制度的形式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才能使党员参与党的重大决策,使党内民主落到实处,加快党内民主的进程。

[1]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广辉.从合法性到有效性: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唯实,2009(11).

[3]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_5.htm.

[4]王贵秀.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发展党内民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Bruce J.Dickson,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徐国栋)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Completing the Protection System for Party Members’ Democratic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y Development

LI Dong-ming WANG Li-juan

(SchoolofPoliticsandLaw,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Par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driv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vereign states.It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intrinsic law of positiv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arty’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litical party’s strength and intra-party democracy.It has intrinsic regularities and dynamic process.Being an important measure taken by the Party for the purpose of party development,“completing the protection system for party members’ democratic rights” is helpful for bringing into play the Party’s benefit representation function,increasing the Party’s adaptability and internal cohesion,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party democracy.

party development;party members’ democratic rights;protection system;realistic meaning

2017-02-15

李东明(1956—),女,江苏徐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立娟(1988—),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5KDA010)的阶段性成果。

D26

A

1674-0599(2017)02-0081-07

猜你喜欢
内聚力保障制度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透明质酸填充剂的物理生物特性与临床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浅析
浅谈如何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内聚力
保障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对策研究
健全完善我国法律援助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
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