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会精神 推进四大工程全力打造宁波矿政管理2.0升级版

2017-01-26 07:05
浙江国土资源 2017年1期
关键词:矿山企业矿山

学习全会精神 推进四大工程全力打造宁波矿政管理2.0升级版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樊献鹏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聚焦从严治党,全面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给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宁波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明确了当前宁波所处的历史方位,吹响了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的冲锋号。方位决定使命,使命召唤前行,国土部门如何争先进位,精准发力,谱写保护保障新篇章,需要系统全体干部同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对宁波市地矿工作来说,尽管过去的一年大家都很拼,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安居乐业还有困难,矿山生态环境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矿山企业生产管理水平还不高,基础地质调查还有很多空白,等等。宁波要把十三五规划蓝图变为实景图,国土部门绝不能拖后腿,必须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依托国家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管理示范区建设和宁波市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三方合作协议两大平台,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除险安居工程、废弃矿山资源再生工程、矿山开发转型升级工程和基础地质调查补白工程,全力打造宁波地矿管理2.0升级版。

一、开展地质灾害除险安居工程,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受威胁人员

根据省、市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宁波将以超常之力、非常之策,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按照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同志“应搬尽搬、赶早不赶晚”的工作要求,宁波市财政专门安排3492万避让搬迁资金,将市级避让搬迁补助标准由2万/户提高到4万/户,县级不低于市级标准进行配套。拟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 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拟对41处874户2081位受威胁群众实施避让搬迁,力争2017年底做到“旧房人清屋空、新房基本建成、群众脱险安居”。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与农房两改存量房去库存结合起来。据调查,宁波市农房两改存量房高达两万多套左右,沉淀资金五六十亿。受存量房限购政策和山区群众居住观念影响,这部分存量房去化缓慢,已成为基层政府最大的财政负担。如果相关乡镇在原售价基础上再做部分让利(如免去安置群众2-3年的利息),把一部分存量房作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用房源,既可缩短群众安置周期,又能解决1000套左右的库存。

二是与“除隐患、保安全、促转型”治危拆违攻坚行动结合起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已经明确治危拆违工作列入2017年重点工作,国土部门应借势借力,把地质灾害除险安居工程列入专项行动,做到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真正改变国土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三是与整合“三农”政策结合起来。当前,各级各部门对三农扶持力度都很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致富门路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这些好事如果放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不仅会使政府投资效益打了折扣,还会对避让搬迁形成阻力。因此必须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对明确进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的村加大政策整合力度,不再进行政府扶持性投资,避免一面要群众下山,一面项目还在上山的被动局面。

四是与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结合起来。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一定要结合实际,对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群众确实不愿搬迁的隐患点,市级财政拟投入3500万元,进一步加大调查评价、治理和监测预警力度,确保受威胁群众安全。

二、开展废弃矿山资源再生工程,加快矿山生态环境修复

按照“美丽浙江”建设总体要求,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矿地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加大废弃矿山治理,挖掘矿地利用潜力,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治理思路,坚持“属地负责、综合施策、严格管理”,通过废弃矿地综合治理促使土地资源再生利用,并以产生的建设用地或垦造的耕地收益为杠杆,达到既拓展用地空间,又修复生态环境,还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重点是把握“做活土地、管牢石头、修复生态、消除隐患”四个环节。

一是“做活土地”。要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治理资金筹措新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和项目;将废弃矿山造地指标纳入全市补充耕地统一调剂平台,提高占补平衡指标收购标准,激发乡镇政府开发造地积极性;强化政策引导,严格限制一般产业占用新增用地,倒逼一些进不了园区的企业往矿地走,如引导光伏产业上山,生态陵园上山;剥离的表土要优先供应,用足用活增减挂钩政策。

二是“管牢石头”。坚决防止以治理为名,行开采之实。要严格规范废弃矿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审批程序,治理项目需由县级国土部门集体决策、县级政府审批后才能实施;要严格方案审查,在整平宕底,完成削坡和台阶开采的前提下,适当抬高底盘标高,做到项目内石料削峰填谷,自求平衡;同时坚持收支两条线,多余矿产资源必须用于公益项目,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严防冲击正常矿产品市场。

三是“修复生态”。废弃矿山治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严格执行矿山复绿标准和治理方案,宕底表土覆盖要加厚,边坡台阶要打平,排水灌溉系统要科学,植被要草本、木本、藤本相结合,注重修复后矿山与周边景观相协调。重视后期生态养护,提高植被成活率。

四是“消除隐患”。按照先治理、后利用的要求,推进废弃矿山矿地利用,在矿地利用之前先必须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前,一定要把隐患查清楚,严格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千万不能把治理项目变成新的隐患点。

三、开展矿山开发转型升级工程,强化矿政管理精细化

按照“优生态、严管理、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一定要通过三个强化,促进三个转变。

一是强化方案审查。矿区方案编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安全生产、开拓系统和矿地综合利用等因素,开采标高应与周边土地相一致,矿区范围必须包括历史遗留孤丘残坡、生产场地和堆场,避免越界开采等违规行为发生。二是强化日常监管。强化矿山企业日常监管,坚持“一人一矿、一周一巡、一月一查、一季一测”的监管模式,分期分批在矿山企业安装远程监控系统,杜绝越界开采、“三废”乱排、不执行开发利用方案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强化科技兴矿。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提高开采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矿山开采临近最终矿界时,强制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技术,留好矿山开采台阶,为下一步生态治理做好准备,同时也消除安全隐患,力争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开采到期、治理完成”的目标。

通过矿山日常管理精细化,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为龙头,压缩矿山数量,优化矿山布局,提升矿山规模,引领矿山企业整合兼并,推动矿山企业由采石场向现代矿山企业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以净矿出让为抓手,严格处理涉矿拆迁,林地、坟墓、安全、交通、水电等问题,使外部资金进得来,中标矿山开得了,开采石料运得出,推动矿山业主由“本土僧人”向“外来和尚”转变,引入优质资本和优秀管理者。三是以采矿权人信用体系建设为平台,强化信用成果应用,引导企业自身规范,促使矿山行业由外部监管向内外兼修转变。

四、开展基础地质调查补白工程,推进国家级地质环境示范区建设

深化与地勘机构的合作,推进和拓宽宁波市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加快地质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地质+”文章。一是加快基础地质调查。指导各区县(市)开展土地质量地质环境调查,进一步摸清富硒、富锌等营养元素土地分布,了解土壤污染情况,为科学高效利用土地提供依据。加快推进1∶5万基础地质调查,继续推进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二期),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在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布设地面沉降监测网,填补全市重点开发区块地面沉降网空白区域。基本建成地质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平台,为地质成果管理、应用等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地质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商业资本进入矿泉水勘查开发领域,规范矿泉水开发利用,支持“百岁山”等名优矿泉水做大做强。加强伍山石窟国家矿山公园和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和挖掘,为伍山石窟争创世界矿山公园做好准备,指导象山建成花岙岛滨海省级地质公园,宁海建设柱状玄武岩台地地质公园。继续加大地热(温泉)勘查开发力度,在做强宁海温泉基础上,指导余姚完成阳明山庄温泉探转采,推进梅山、杭州湾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建成地质环境教育基地。地质环境教育基是宁波市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管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展示全市地质环境监测与管理成果的平台,也是普及地质环境科学知识的场所,更为推进全市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保护地质环境、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供支撑。该基地计划一季度建成。

book=13,ebook=18

猜你喜欢
矿山企业矿山
矿山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矿山企业安全员量化考核体系建设
基于矿山企业的资金管理探析
黄金矿山企业资金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