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时代诉求

2017-01-26 16:57
法制博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张 伟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时代诉求

张 伟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精神世界出现了道德感缺乏、价值理想模糊等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这种危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今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应该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时代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时代诉求

教育界不断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学术界也日益重视“人学问题”。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着很大的限制和束缚。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追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最重要就是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明确其时代诉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重视群体性而忽视人的个体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但是,长时期以来,人们只是重视人社会属性中的群体性,对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以及如何实现其个体价值有所忽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原来“社会本位”的影响,这种思想强调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到首位,个人的需要被严重忽视,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导致人缺少个性自由。虽然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符。个性与共性是相互统一的,而一味强调“统一”思想、忽视个体差异,这样就会制约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但又不能说其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但绝对不能把意识形态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而仅仅是把其当作是一种控制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手段,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长期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平衡意识形态功能与非意识形态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的个性发展相适应。

第三,从教育方法上来说,外部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会使得他们始终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从教育内容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教学内容过分重视理论灌输和说教,严重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从教育目标上说,教育者常常抹杀了受教育者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过于强调培养统一型人才,这样不利于培育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人格。

(二)注重规范性忽视人的创造性

人作为社会的人具有群体性,人们想要达到自己或群体的目标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群体规范,比如各种风俗习惯、道德约束和纪律法规。规范性确实很重要,但若过于注重人的规范性,受教育者就无法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完完全全的客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创造性而成为了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使得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各种说教、观念。这种注重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严重限制受教育者自身的提高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根据特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社会成员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规范性和限制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但这并不是其全部内容,想要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包括其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接受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受教育者道德人格的形成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各种现实规范,而是接受主体与外部影响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并培养其创造精神。假如思想政治教育片面注重规范性,对创造性置之不理,道德规范的内化效果和外化行为必然会被削弱。

(三)强调知识性而忽视人文关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政治和道德知识的传授,教育者有逻辑的把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然后依据相关知识做大量的练习题,最后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然而对于知识的来源,作用和意义却无暇顾及。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因此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与受教育者生活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人文关怀,自然会削弱其效果,会导致知识成为评价受教育者的唯一标准。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受教育者具有多层次需求,却被严重忽视。马斯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表明人要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满足其低层次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高层次需求,使受教育者生活在空洞的精神世界之中。然而事实却是假如不首先去满足教育接受者的低层次需要,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消极的态度和不当的行为。[1]比如高校一直致力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然而效果欠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其实际需求。比如教材中基本不涉及关于大学生就业、人际交往等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学这些东西对自己没什么实际作用,仅仅是空洞的理论的想法,这样必然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了指导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实际问题的功能时,就说明其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无法解决“行”的问题。因此,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充满人文关怀,其积极效应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的人拥有这么多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2]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加深入的去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使其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符合时代诉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趋向民主化

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都离不开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日益增强,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第一,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民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可以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是纯粹的受教育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发挥作用就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其前提就是受教育者是民主、自由的人,具有自主性和主导性,这也是人的基本属性。因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民主,民主是追求人的主体参与最大化的必然条件。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民主制度,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民主化。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写到:“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对付敌人可以这样,对付同志,对付朋友,决不能用这个方法”。[3]由此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原则应该是坚持民主,教育者们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灵活运用民主的工作方法、培养民主作风、树立民主观念、加强民主精神。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趋向人本化

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是以“人”为基础的,要想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就要把关注点回归到人的问题上。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完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观念随着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断发生变化。人要实现、发展和完善自我就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会为个体社会化指明正确的方向。能区别人和动物的是人具有意识,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都是人的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认和尊重人的本性,关心理解教育接受对象,关注他们的社会关系,满足他们合理的多层次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二,社会和人的发展都会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原本片面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消失,人们从各种限制中脱离,形成独立的个体。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出的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了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紧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改变人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强调人本,不要过分的看重物质享受,而是坚持在满足受教育者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注重满足其精神世界,使教育对象从“物质人”转变为“道德人”,从“经济人”转变为“精神人”,要时刻关注受教者的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趋向生活化

杜威和陶行知分别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完善,而且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精神世界出现了道德感缺乏、价值理想模糊等危机。生活的过程即一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生活世界的人,现实世界中的人,将教育模式导向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带给受教育者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万万不可以脱离实际生活,否则教育对象只是能够获得道德知识,对于形成道德的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社会生活实践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道德的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看接受对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第二,让人们更愉悦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克里夫·贝克曾经这样说过:“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4]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忽视了接受对象的现实生活和现实需求,强调为了他们的未来而进行教育,这样其实是严重脱离生活的表现。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的目标就是致力于为现实生活服务,让受教育者学会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并且使其得到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规划未来生活,当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现实生活时,才能为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提供有力的保障。

[1]段文玲.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人学”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2]周国文.人文话语与历史的抉择[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4][加]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等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G

A

2095-4379-(2017)22-0270-03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