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志书框架设计刍议
——基于一、二轮广东省志编修的思考

2017-01-27 21:39
广西地方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广东省

田 亮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31)

省级志书框架设计刍议
——基于一、二轮广东省志编修的思考

田 亮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31)

本文基于一、二轮广东省志编修实践及经验,在总结分析全国一、二轮省级志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就第三轮省级志书的框架设计提出初步设想。

省级志书;编修;框架设计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在抓紧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同时,全面总结第一、二轮修志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第三轮修志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续修方式等问题,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资料收(征)集、队伍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工作。”1984—2014年的30年间,全国省级志书(简称省志)第一轮编修出版基本完成,二轮正全力推进,广东省则已完成两轮省志编修①2007年完成第一轮《广东省志》出版印刷,2014年完成《广东省志(1979—2000)》出版印刷。。本文基于一、二轮广东省志编修实践及经验,在总结分析全国一、二轮省级志书的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对第三轮省级志书框架设计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设想。

一、广东省志的框架设计

(一)第一轮《广东省志》的框架设计

第一轮《广东省志》(简称首轮省志)启动于1984年,最初框架设计为62部分志、1265万字。上限为事物发端,重点记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的历史与现状。下限原为1985年,后延至1987年(海南建省)。规划要求1987年陆续交稿、1988年出书,后调整延至2000年,最终于2007年全面完成。②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两轮〈广东省志〉编修的实践与思考》,《全国第二轮省级志书编纂工作座谈会暨精品志书编纂研讨会材料汇编》,172页。

首轮省志框架设计之初,是以行业(事业)分类的角度来设置分志,一项事业如由一个部门(单位)管理或实施,就由该部门(单位)独立编修,如涉及多部门单位,则由多部门(单位)合编③多单位合编的事业行业志有《经济志》《交通志》《金融志》《商业志》《外贸志》《农业经济志》《交通工业志》《轻工业志》《群团志》等。,如《交通志》,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由省交通厅牵头,广州铁路局、交通部广州海运局、广州航道局、广州远洋公司、广州打捞局、黄埔港务局、四航局、广州民航局参编。④参见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分工编写〈广东通志〉各分志的通知》之附件《〈广东通志〉各分志分工编写表》。随着修志开展,行业(事业)志的牵头与参编部门(单位)均强烈要求独立修分志。经拆分、扩展,最后形成94部分志,每部分志基本由一个部门(单位)独立编修与出版印刷,个别分志需其他单位提供资料。从而转变为按部门(单位)分工设志,如《交通志》衍变为《公路交通志》《铁路志》《民航志》《水运志》。因此,分志数量有较大增加。94部分志除总述、经济综述、大事记、政治纪要由省地方志办编修外,其余90部由相关部门(单位)独立编修,自行解决修志的人、财、物问题(包括向省财政申请经费补贴),省地方志办负责业务培训、指导、督促、检查及审查验收。全志编修耗时23年,计约6700万字,在14年间陆续按省地方志办统一的版式出版、各编修部门(单位)负责印刷,印数、纸质、彩页编排不尽相同①最多的1.5万册,最少1000册,多数为2000—5000册不等。。

首轮省志框架按部门(单位)工作分类设志,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修志环境和条件。一是可行。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部门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比较严密,由一个部门(单位)独立修一部分志,对应其管理的行业情况和资料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二是易行。全国尚在探索首轮省志编修时,广东选择这种简便易行且被各省普遍采用的框架,实属情理之中。三是基于首轮省志的通志性质。其最基本也最繁重的任务,是要明古详今地记述各行各业自发端至1987年短则几百年、长则几千年的历史状况,只有通过各行政管理部门才能全方位搜集、甄别历史资料,做到纵不断线和准确客观。四是囿于省地方志办的非行政性。省地方志办成立于1984年,是不具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与经费在成立后的5年中才逐步到位。其动员部署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督促检查能力都相对薄弱,只有依靠各个部门(单位)各自编修一部分志,才能确保修志顺利开展。

首轮省志完成之后,总结按部门(单位)设志的框架及相适应的编修组织形式,在肯定其独特优势时,也不难发现其弊端。最突出的是进度和质量上的不可控性。编修部门(单位)时修时停,耗时远超规划。甚至不接受省地方志办和志书审查委员会的意见,随意延长下限,自行降低入志标准(收录单位领导人图片,记述单位工会、老干部工作、文体活动之类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损省志的整体性,志书篇幅也由最初规划的1200多万字增至出版印刷时的6700多万字,既因分志不断被拆分,也源于编修单位自行记述了一些不该由省志记述的内容。

(二)《广东省志(1979—2000)》的框架设计

2002年,广东基本完成首轮省志任务之后,②2001年12月,89部《广东省志》分志完成编纂或出版,2002—2007年首轮省志进入扫尾期,两轮省志有5年多的交叉时间。启动二轮省志编修。如何在首轮省志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加强省志的整体性,成为《广东省志(1979—2000)》(简称二轮省志)框架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最终,二轮省志框架由首轮省志按部门设分志改为按行业(事业)立卷,共设43卷。所记行业(事业)涉及一个部门(单位),则由一个部门(单位)编修,有15卷(如《教育卷》《体育卷》等);所记行业(事业)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则由多个部门(单位)共同编修,计28卷(如《工业卷》《交通卷》《党派·群团卷》),在省地方志办组织指导下,每卷确定一个牵头单位,统领各编修单位按本卷篇目、进度、入志标准等编写要求开展编纂,并由牵头组织总纂和初审。规划字数2000万字,2008年完成(后调整为2010年底完成)。省志出版印刷由省地方志办负责,编修经费补贴和出版经费由省财政解决。编修经费补贴由省地方志办根据各单位实际予以划拨;出版印刷经费由省地方志办掌握,统一组织出版印刷。二轮省志共有36个牵头或独立编修单位、250多个参编单位(包括一大批行业协会)、近3500人参与。以卷为单位成立编纂委员会,牵头或独家编修单位领导担任主任,负责全卷的统筹、协调。每卷设主编1名,副主编若干名。各编修单位均成立编辑室。2014年,二轮省志完成出版,43卷分33册印刷,共3600万字,每卷印数2000套。

两轮省志的框架设计虽是不同类型,却存在密切关联。二轮省志其实回归和深化了首轮省志关于行业(事业)分类设志的构想;同时应看到,首轮省志编修,加之深化改革的现实,为二轮省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具体而言,一是首轮省志提供的丰富省情资料使行业(事业)分卷框架成为可能。首轮省志基本梳理、摸清了有史以来各行业各方面的历史情况和行业情况,为哪些内容可以单独立卷,哪些内容应该综合立卷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没有首轮省志的一部门一分志的框架,就难以立二轮省志的行业(事业)分卷的框架。二是二轮省志的断代志性质使行业事业分卷框架可行。二轮省志有严格统一的上下限。编修单位有时间和精力,横向记述清楚行业发展状况,较好处理交叉重复和平衡关系,综合立卷在二轮编修中具备可行性。三是政府实行综合行业管理的行政运作方式使行业(事业)分卷框架成为必行。2000年机构改革后,政府实行综合行业管理,如广东省的工业管理收归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管理,大量具体工作由行业协会承担,市场也发生了新变化。承担首轮部门(单位)志的部门(单位)特别是经济类部门(单位)志的部门(单位)多被裁撤合并,部门(单位)修志模式已难以找到修志主体。四是地方志法规规章的颁布、省地方志办行政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使省地方志办具备了驾驭省志综合立卷的能力。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2007年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赋予省地方志办对省志编修的“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行政职能,省地方志办在首轮省志编修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形成了篇目设计、业务培训、总纂评议、审查验收等业务督导的规范要求。

二、全国一、二轮省级志书框架设计基本情况

除个别省(区)外,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编修一、二轮省级志书(一、二轮各有31部省级志书)。据2015年7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全国第二轮省级志书编纂工作座谈会暨精品志书编纂研讨会材料汇编》,结合各省级地方志机构网站的信息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清晰的全国省级志书框架设计的总体情况。

(一)首轮省级志书的框架

首轮省志大体采用了两种框架模式。

第一种是按部门(单位)设志。一个部门(单位)设一部分志或卷,有的虽在分志上虚设卷,而实质相同。此类省志有29部,占绝大多数。每部省志一般设60部以上分志(个别50部),篇幅5000万至8000万字。其中,根据分志之间的关联性、平衡性和统一性的不同,又有省志和省志丛书两种。采用省志丛书的仅浙江和宁夏,由各单位编写,各自出版,分志的关联性较弱,也不要求平衡对应,因此,浙江省地方志办未把首轮省志丛书视为省志,而将二轮《浙江通志》视为首部新修省志。

第二种是按行业(事业)设志。一个行业(事业)设一部分志或卷,根据内容涉及情况,决定几个部门(单位)单位合编或一个部门(单位)独立编修。每部省志一般30—40卷,全国仅上海(43部,1100万字)和湖北(32卷,2000万字)2部采用此框架。上海两步成志,先修110部市级专志1.2亿多字(一个部门单位修一部,汇集成《上海市专志系列丛刊》),在此基础上编修篇幅较小的《上海通志》。需要指出的是,山西和广东的框架设计由最初选择第二种而后演变为第一种。《山西省志》设10卷、1000万字,后为推动编修,应各单位要求,不断拆分蜕变成第一种框架,最终50卷、5000万字。

以上两种分类的区别,并不在于分志数量,本质区别在于设立分志的标准,并必然影响到组织模式。一言概之,在省志分类的第一层面上,框架设计的理念是尽量细分还是适度综合。

(二)二轮省级志书框架设计情况

二轮省志编修中,各省志框架设计除了沿用首轮省志的两种模式,还新创了第三种模式,情况如下:

按部门(单位)设志。此类型省志有26部,较首轮有所减少,但仍占绝大多数。每部省志一般设60—110部分志,最多是《浙江省志》113部分志,其次《黑龙江省志》《江西省志》均为110部,篇幅在5000至8000万字。其中,四川省志称省志丛书,由各单位编写,由省地方志办集中出版印刷,与首轮的丛书分志有所不同。

按行业(事业)设志。一个行业(事业)设一部分志(卷),每部省级志书一般40—50卷,此类型有4部,具体是《上海市志(1978—2010)》(58部,5000万字)、《江苏省志(1978—2008)》(50部,另有10部专志,共3000万字)、《广东省志(1979—2000)》(43卷,3500万字)、《新疆通志(1986—2005)》(8部若干卷,性质相同或接近的行业部门组成一卷,1000多万字)。此外,上海有大型企事业志65部、江苏有若干省志丛书、新疆有专业志丛书,均是各部门(单位)自行编的部门(单位)志。

按部类分类设志。较上一类型更为综合。有《河南省志(1978—2000)》和《广西通志(1979—2005)》2部。其中《河南省志(1978—2000)》设风土民情、基础设施、经济体制、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流通服务、政治军事、文化建设、人物、附录10卷,下辖环境、资源等60篇行业(事业)内容。省志之外,另有由各单位编纂的单位志组成的省志资料系列丛书。《广西通志(1979—2005)》则分为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大事记·附录6卷,共910万字,含建置·政区、自然环境与资源等46篇行业(事业)内容,2016年6月出版。除此系列以外,还设《广西通志》分志系列(按部门或单位设志),共67部分志。

(三)省级志书框架设计的趋势及类型比较

综合两轮情况,省级志书框架设计的趋势是朝着集中、综合的方向发展。按部门设志的虽始终占大多数,但在二轮数量有所减少;而按行业(事业)设志有所增加;还出现了更为综合的按部类设志的模式。

进一步分析发现,按部门(单位)、行业(事业)、部类设志,本质上分别是小篇体、中篇体、大篇体的框架。虽然方志界对省志框架,不像对市县志有大中小篇体的明确提法,但在各省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中,却逐步形成了这三种不同的框架类型,有的省志出现了以某一框架为主兼及另一框架的杂糅现象,有的省志主修者至今也未明确表述其所修省志属于哪种框架类型,反映了实践探索的自为,有待上升为理论研究的自觉。第三轮修志即将到来,呼唤着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上去分析和推进省志框架设计。

地方志编纂原则是事以类从,类为一志。框架设计最直接也最宏观地体现这一原则。而框架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省志的组织运作模式、资料收集原则、篇幅比重的确定、记述详略的判断,进而影响省志的整体性和查用的便利性。因此,为了第三轮省志框架设计的选择和创新,极有必要对目前三种框架类型的产生条件、优劣和难点作认真分析和客观判断。

按部门(单位)设志。优点一是框架设计较简单,分散操作,出版后汇整为一部省志;二是便于组织实施,有利于组织发动各部门(单位)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三是分类较细,资料容量较大。不足之处是可控性和整体性较差,编修时间长,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首轮修志启动于1980年,河南省用时最短,花费16年,大多省志耗时25—30年。至2015年,至少有5个省份将完成无望的分志直接转入二轮编修。二轮修志全国普遍已启动15年,仅广东一省全面完成,全国整体进度约为总量的20%。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一轮省志编修周期超过20年,势将严重影响下一轮省志的启修。而且编纂时间一长,各分志的下限极易被编修单位下延,首轮省志几乎无一部做到严格统一下限,有的省志中各分志的下限差甚至超过10年,“致使整部通志中不同卷次的志书在时代性、历史感上存在明显差异,难以横向比较印证,严重影响了全志整体作用的发挥”。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结首轮修志经验,更好地完成第二轮〈新疆通志〉编纂任务》,《全国第二轮省级志书编纂工作座谈会暨精品志书编纂研讨会材料汇编》,256页。此外,部门(单位)多头修志,“容易将系统完整的内容分散记述,一些志书记述内容交叉重复的情况突出”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二轮江苏省志编纂工作》,《全国第二轮省级志书编纂工作座谈会暨精品志书编纂研讨会材料汇编》,86页;87页。,而且“体例不易规范统一,部门志的痕迹消除比较困难”②周慧:《两轮〈江西省志〉编纂述略和对省志编纂工作基本问题的认识》,《全国第二轮省级志书编纂工作座谈会暨精品志书编纂研讨会材料汇编》,127页。,编修单位控制不当,篇幅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膨胀。针对这些问题,采用部门(单位)设志框架的二轮省志,在组织实施上都做出较大改进。凭借《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各省地方志法规的颁布,地方志工作迈进法治化轨道,以行政手段推进省志进度。各省进一步明确入志标准,统一业务规范,全程把控质量。为提高整体性,有的省志只在全书设大事记、人物志,分志不再设大事记、人物志;有的省志各分志全部由省地方志办牵头总纂;绝大多数省志均由省地方志办统一组织出版印刷,以把好最后的质量关。通过种种努力,二轮省志普遍在提高进度和整体性上更进一步。

按行业(事业)设志。优点一是框架设计更为科学,特别是“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向混合经济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前志中类别相近的合设为一本,本质上是合并了科学属性相近的经济部类内容……虽然是合并设志,但比首轮省志记述门类更多,内容更加完整详细”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二轮江苏省志编纂工作》,《全国第二轮省级志书编纂工作座谈会暨精品志书编纂研讨会材料汇编》,86页;87页。。二是内容记述更为紧凑,层次更清晰,篇幅掌控相对容易。三是摊子相对小,编纂时间可相对缩短和掌控。选择此种框架的4部省志,都严格统一上下限,可杜绝编修单位擅自延长下限的情况。广东省用不到13年时间完成二轮省志编修,其组织和指导的难度更大,一是要给多家合编的分志确定能胜任且愿意牵头的单位;二是省地方志办全程要参与和增强控制力度,不仅要加大各分志的总纂、审稿、核改力度,更要深度和提前介入各分志,指导协助牵头单位,做好分志的统稿、总纂、评议、审核。在个别牵头单位难以完成任务的情况下,甚至要代行牵头之责,对省地方志办的行政动员、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把关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按部类设分志。优点一是更综合宏观,对省情高度浓缩概括,整体性强;二是由省地方志办组织编纂,易控制进度质量;三是篇幅简约,便于阅读查用。难点是如何在文约的前提下做到事丰,在简约的篇幅内载录必要的资料,更为不易。其篇幅在三种类型中最小,编纂难度反而最高,处理不好易使资料单薄。

综上,三种框架模式均随时代和修志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各有利弊难点,越接近理想状态,实施难度越大。因此,需各省总结经验教训,因时因地制宜,在理想和现实间作出平衡与选择。但无论何种框架,自始至终都要加强对省志整体性的把握,充分发挥所选框架的优长并尽量限制其弊端。

三、为第三轮《广东省志》框架设计进言

(一)外部因素

地方志书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得到延续发展的,三轮省志框架设计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影响框架设计的已变化的外部因素。一是指导思想的变化。作为官书的地方志,乃应执政需求而产生,并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如果说,首轮志书较多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的社会活动的话,二轮志书则明显反映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工作上来的情况,而即将于2020年启动的三轮省志,框架设计应密切回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从严治党、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民生、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环境治理、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执政需求,这些执政需求必然体现到修志指导思想上来。二是记述内容的变化。三轮志书断限是2000—2020年,在这21世纪的头20年,世界、中国、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变化都十分巨大,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各方面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进入21世纪后,先发优势逐渐淡化,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框架设计要充分涵盖这20年来前所未有的地情民情,突出大事要事,体现广东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争创新优势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三是方志编纂理论认识的推进。通过两轮修志实践得到提升的方志编纂理论,必须体现到志书框架设计上来。一轮省志的框架设计,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主要以旧志为参照,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并尝试使用照片、综述、概述、数据表、图型表等体裁形式,采用特色内容框架层次升格的做法,突出地域和时代特色。二轮省志的框架设计,已在一轮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相关研讨的论文增加,省志框架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实际的框架基本脱离了旧志的模式,对概述、大事记、专记、图表、照片、人物录、人物传、附录等体裁的运用已比较娴熟。近几年,方志界关于省志框架设计是尽量综合还是尽量细分,也开始联系二轮省志编修实践展开讨论,框架设计的研讨,从自为到自觉,有了更为理性的研讨。上述这些外部因素,必然对第三轮志书的框架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修志人员也要充分认识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掌握志书框架设计与时俱进的主动权。

(二)框架设想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要求已完成两轮省志编修的广东省要为第三轮修志做好探索,基于《广东省志》的框架设计由首轮到二轮朝着更为综合的方向发展,建议第三轮《广东省志》采用以部类分类设志的框架。整部省志设9卷(总述·大事记、环境·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附录),以卷、篇、章、节、目为结构层次,篇幅1500万字左右。全志设大事记,各分卷不再设大事记;全志设凡例,各分卷设编纂说明。全志由省地方志办统筹组织各卷编纂,或自行组织人员,或委托相关单位,或聘请专家,或采取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初拟具体框架结构如下:

第一卷 总述·大事记(含彩页、序、凡例)40万字

第二卷 建置·环境·资源 150万字

第一篇 建 置

第二篇 环 境

第三篇 资 源

第三卷 基础设施·城乡建设 110万字

第一篇 交通运输

第二篇 邮政电信

第三篇 水 利

第四篇 城乡建设

第四卷 政 治 250万字

第一篇 党派群团

第二篇 政 权

第三篇 军 事

第四篇 政 法

第五篇 纪检监察

第六篇 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

第五卷 经 济 400万字

第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篇 经济管理

第三篇 财政税务

第四篇 农 业

第五篇 工 业

第六篇 商贸流通

第七篇 海洋经济

第八篇 金融·保险·证券

第九篇 旅游服务业·信息产业

第十篇 其他产业

第十一篇 经济合作·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自贸区

第十二篇 海关·检验检疫

第六卷 文 化 200万字

第一篇 教 育

第二篇 科学技术

第三篇 社会科学

第四篇 文 化

第五篇 新闻传播

第五篇 体 育

第六卷 社 会 250万字

第一篇 人 口

第二篇 人民生活

第三篇 民族·宗教

第四篇 人力资源·劳动社会保障

第五篇 民政·残疾人事业

第六篇 卫生医药

第七篇 风 俗

第八篇 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社区自治、乡村治理等)

第八卷 人 物 80万字

第九卷 附 录(含编后记)20万字

(三)设计依据

1.符合省志规格层次的要求

一直以来,对简约集成型的省志框架的否定意见,主要集中在篇幅太小会有损省志的资料性。这是对志书“资料性著述”和省志层次的曲解。资料性著述本质上是一种对资料进行再整理的具有学术性、系统性的著述,而不是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原生态形式机械堆砌入志。不仅立足于以资料为基础的前提,更需要对资料进行鉴别、取舍、提炼、综合、概括,并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排,以突出反映地情特色与变化状况、存史价值较高的内容①田亮.浅议适度控制志书篇幅[J].广西地方志,2012(3).。“详所当详,则不为烦,略所当略,则不为简”②程廷祚.修一统志议[A].曾星翔,李秀国.《中国方志百家言论集集萃》[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83.。章学诚在《方志辨体》强调,统部通志(即今省级通志、省志),自有通志例法,不是府县志书的简单汇集,所贵在“通”,要能合府县志之所不能合,详其所不能详,略其所不能略。“志贵详备”,省志更贵在文约事丰,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反映存史价值较高的信息。三轮《广东省志》之所以考虑篇幅为1500万字,就是为了扩大省志读者群,满足更多普通读者了解基本省情的需求,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广东各业宏观发展纵向脉络、行业事业整体情况和各业间横向联系,从一个较高视角读懂广东。三轮《广东省志》如能尝试这种框架类型,是为全国先行迈出一大步。

2.广东省具备了基础

一有经济文化环境基础。广东省经济领域行业特色明显,行业管理、商会组织较为成熟;经济文化领域的综合特点也较明显,行政管理部门有较丰富的宏观指导管理经验。二有资料基础。广东省已于2013年全面实施省级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148家单位(包括16家行业协会)逐步报送2000—2020年全省各行业事业的资料,三轮修志启动前,已有一定的行业事业资料基础。三有人员基础。两轮省志编修中广东培养锻炼了一批本办修志干部,为第三轮自行编纂省志提供了人员基础;同时在首轮省志吸收专家编纂志书,二轮省志成立了地方志专家库,有30多位专家参与省志的业务指导和审查验收,2015年又开始授聘省情专家,广泛联系了一批熟悉相关行业专业又了解地方志体例的专家学者,有组织专家直接编修省志的人员基础。四有行政管控经验基础。首轮省志广东启动滞后于全国,后克服重重困难,在全国各省市第10个完成修志;二轮省志在全国率先完成,特别是二轮省志实施行业(事业)分志框架,在确立规划、动员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进度与质量管理方面积累了行政管控经验,为三轮修志奠定了基础。五有统一的规范基础。广东在二轮省志实施行业(事业)设志的框架过程中,对编纂、审查、出版、印刷各环节都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规范制度(汇集成《省志编修工作手册》《省志出版工作手册》),为第三轮省志实施更为综合的框架设计积累了经验。

3.实践证明可行

2016年,广东省地方志办启动编纂广东省历史上第一部通志类型的简志——《广东简志》,大体框架以笔者对三轮省志的框架设计为基础,汇集全办业务力量与部分专家编纂成书,2017年12月出版印刷,字数控制在100万字以内。广东省以修志实践证明,省级志书采取部类分类设志的框架,是可行的。

(四)转换观念

落实这一框架设计应强化五种意识。

读者意识。要从扩大读者面、方便阅读查找利用的角度考虑框架结构的宏观设置与细节处理。特别在细目结构、前后顺序、收录标准、详略处理等原则性、基础性问题上,尽可能考虑细致成熟;对读者感兴趣或查用率较高的内容,要重点搜集资料,加大篇幅记述。

继承意识。一二轮省志在框架设计和组织实施中,对大量具体问题的处理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可以避免的不足,应结合正在开展的省志资源开发利用,深入研究和反思两轮广东省志特别是二轮广东省志的框架设计和实施,继承好的思路和做法,尽可能少走弯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资料意识。要对已搜集的省志年报资料作深入评析,明确哪些资料有用、可用,以何种形式记录才好用,舍弃和停报省志不需要的资料,加大力度搜集应报未报的资料,提高年报资料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三轮省志打牢资料基础。

可操作意识。省志框架设计凭借省志规划展现。要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把规划做实,把凡例、编写、审查等规范做细做准,结合行业(事业)实际和年报资料,对框架细目、字数分配、收录标准、编纂周期、参编单位任务分工等进行充分研讨,使三轮省志规划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执行力意识。省志框架设计方案一旦确定,必须严格执行,确保省志规划的权威性。省地方志办要依法依规督促参编单位和人员,切实执行规划,全程管控,监督纠正违背规划的做法。

K29

B

1003-434X(2017)06-0005-08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广东省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来宾市成为广西第五个完成第二轮修志评稿任务的地级市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