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修志界对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运用

2017-01-27 21:39韩章训
广西地方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修志方志唯物史观

韩章训

(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衢州 324002)

论民国修志界对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运用

韩章训

(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衢州 324002)

运用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是民国修志思想变革的两个主要标志。此前学界尚无人探究此问题。本文从运用进化史观和运用唯物史观两方面作具体论述,认为在民国时期,率先用进化史观审视方志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李泰棻、傅振伦,率先用唯物史观审视方志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泰棻、傅振伦。文章还认为,由于时代局限,进化史观对民国修志界影响较大,唯物史观对民国修志界影响较小。

民国修志界;运用;进化史观;唯物史观

运用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是民国修志思想变革的两个主要标志。民国修志界运用进化史观,既是对传统修志观的反叛,也是修志观的一大进步。尤其是民国修志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更是标志着中国修志思想的一个伟大进步。对于进化史观来说,唯物史观是更高层次的理论。唯物史观不仅承认进化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还包含着进化史观的合理内核。由于唯物史观具有这种特点,故把唯物史观移用到修志领域,就会使得修志观念和方法更趋科学。傅振伦为此总结自己民国修志的经验时说:“从1927到1943年,我先后主持了《新河县志》《北平志》《河北通志》《北碚志》的编纂,以实践对方志进行了改造与创新。我以为我和旧志的编撰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以唯物史观作为修志的指导思想。”①傅振伦.傅振伦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17-118.

一、运用进化史观

欲说明民国修志界运用进化史观的问题,还得从梁启超倡导进化史观和新史学讲起。在清末,梁氏先后撰成《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他在两篇文章中把历史进化思想和历史公理、公例结合在一起,系统说明了自己对历史运动的看法。他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若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②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M].梁启超选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在民国,梁氏率先用进化论观点审视方志发展。他在《说方志》一文中,两处使用“进化”一词。一处说:“全国省府县新旧志书现存者,不下二千余种。其踳驳芜累者什而七八,学者率轻蔑谓不足观。虽然实史料之渊丛也,其编纂方法亦代有进化。”另一处说:“内容门类之区分,由繁而日趋于简。其所叙述范围,则由俭而日扩于丰。此方志进化之太凡也。”①梁启超.说方志[A].饮冰室文集卷41.这里所说编纂方法“代有进化”和志书内容门类之区分“由繁而日趋于简”、所叙述范围“由俭而日扩于丰”,就是梁氏以进化史观去审视方志发展而得出的新结论。

梁氏所倡导的进化史观和新史学,对清末和民国修志界皆产生巨大影响。傅振伦曾说:“在我年轻的时候,当时国内的学术界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受到了西学思想的强烈冲击,从而在思想和内涵上都发生了裂变。方志学也不例外。”②傅振伦著,陈怡整理.傅振伦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43-144.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秦达章就以进化史观审视方志发展,他在为《霍山县志》所作序言中说:“由今以后,变率加速。是志也,灌输于新旧绝续之交,总揽夫今昔盛衰之故,而合群进化之道即于是寓焉。”③秦达章.重修霍山县志序[A].光绪霍山县志卷首.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由此可见,在秦氏看来,《霍山县志》最值得称道的就在于它体现了进化新观念,即“灌输于新旧绝续之交,总揽夫今昔盛衰之故,而合群进化之道即于是寓焉”。又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罗宝书说:“于地理之沿革、历史之变迁、物产之进化,沿旧志而纪之至今。且旧志目例于现时观念不合者,宜增者增,宜删者删,务期于人心社会进化概念能相合,而借以鼓吹其精神。”④罗宝书.开原县志序[A].光绪开原县志卷首.光绪三十三年抄本.由此可见,“务期于人心社会进化概念能相合”是罗氏对于修志的基本要求。时至民国,进化史观对修志的影响日益增大。其总体态势恰如民国《青县志》卷首“凡例”所说:“新旧之争于今为烈,方志之作亦其一端。”李泰棻、傅振伦则是彼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率先运用进化史观的两个突出代表。

李泰棻认为,方志就是“纪载及研究一方人类进化现象”⑤李泰棻.方志学第一章第一节“方志之定义”;第五章第一节“总说”[M].。他撰写《方志学》一书,就是以进化史观为指导。该书使用“进化”一词共计30余次,全书渗透着进化论的思想。故有学者称:“《方志学》是民国期间我国首部以进化论观点研究方志学理论的完整之作。”⑥吕志毅.方志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446.李氏运用进化史观研究方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进化论观点审视方志,从而发展和更新了方志观念。李氏认为:“世界一切现象不外二种。一曰循环状,一曰进化状。其进化有定时,周而复始。如四时之变迁、天体之运行者,循环状之谓也。其进化有定序,往而不来。如人类之进步、生物之发达者,进化状之谓也。学之属于循环状者,谓之天然学。学之属于进化状者,谓之史学。故史者,研究进化之现象也。”李氏从历史是研究进化之现象这一定义出发,重新界定方志的概念:“方志者,乃纪载及研究一方人类进化现象。”⑦李泰棻.方志学第一章第一节“方志之定义”;第五章第一节“总说”[M].李氏对方志做如此界定,其学术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此界定虽“仍坚持了‘方志即史’的观点,但由于注入了进化论的思想,因而它赋予了‘方志属性’新的内容,是对章学诚方志理论的发展”⑧王志华.论李泰棻的方志思想[J].浙江方志,2002(4-5).。其二,以进化论观点审视方志历史,从而勾勒出方志发展的基本轨迹。他认为方志“本身亦自有其进化。最早为口碑时代……次为史传时代……次为说部时代……次为史鉴时代……至近世,始进化而为史学时代,即以史为科学,排比史实而整理之,以阐明其因果”⑨李泰棻.方志学第一章第一节“方志之定义”;第五章第一节“总说”[M].。李氏这段话包含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方志本身是“进化”的,二是认为方志的发展可划分为“口碑”“史传”“说部”“史鉴”“史学”5个时期。其三,以进化论观点审视方志编纂,认为新编方志必须详记“政治”“社会”。他说:“将来纂志,内容资料固须政治、社会双方并重,以期对于人类进化事实叙述无遗。”⑩李泰棻.方志学第一章第四节“方志之编体”[M].

傅振伦认为,方志必须体现“社会进化之精律”①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A].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他说:“近代方志学本身的兴起就与西学重民生民主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②傅振伦著,陈怡整理.傅振伦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43-144.傅氏在治方志学中运用进化史观,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表现在方志观念的更新上。傅氏认为,志书的作用与史书一样,都是通过对社会进化的记载来促使人类的进化。他说:“夫志犹史也,盖记述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详其原委,抉其利病,征前民之矩矱,备当世之考镜,使后世览先民累世劳绩,思所以继续经营、利用厚生,发挥而广大之也。古人所谓鉴古证今、彰往昭来,感发兴起,以为世用。……人之所以进化亦赖此耳。”③傅振伦.修志刍议[J].新河月刊,1928年12月20日.这些话是傅氏对志书作用的一种新阐释。二是表现在对方志发展的认识上。傅氏对进化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比较深刻和独到的。常人仅断言方志代有进化,至于进化的具体状况,则未曾言及或语焉不详,而傅氏则能对方志进化的状况作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从而避免了空泛之弊。例如,他在总结方志发展规律时说:“方志由简而繁,由分而合,既如上说。然繁矣合矣,更有趋分析专门之势。”④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第三篇第九章“方志之发展(下)”[M].傅氏对方志发展基本规律的精准总结,迄今仍为不刊之论。三是表现在对修志的学术追求上。傅氏认为,方志编纂必须体现社会进化规律。他说:“史志所贵,在乎掸求社会进化之精律,以资人事之向导也。”⑤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A].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这里所言“掸求社会进化之精律”是傅氏对修志的最高学术追求。傅氏在编纂《新河县志》时,根据进化论的基本内涵,对“社会”方面的记载尤为详细。他说:“志者,社会之写真也,故本志社会概况列目较详。至关切要科目应行详志者,旧志或阙或略,本志补而详之,社会概况庶赖以备举而明悉。社会制度、农村经济、普通心理、平民文艺、语言与文字、宗教与信仰、美术诸目,旧志之所阙,而本志之所增者也。艺文、金石、习俗、典礼、轶闻故事、村镇概述诸目,旧志之所略,而本志之所详者也。今地方考尤为详悉,当世览者,庶得以考见新河社会概况焉。”⑥傅振伦.新河县志述略[A].民国新河县志卷首.民国十八年铅印本.因《新河县志》在内容上具有这个特点,故时人朱希祖称之为“新型地方志”⑦傅振伦.傅振伦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15.。

除了梁启超、李泰棻、傅振伦三人,彼时还有一些人也以进化论观点去审视方志。李礼耕就把“适合人群进化”视为修志的最高原则,他说《修武县志》的编纂“遵省颁之大纲,将科学化与新潮流之结晶兼收并蓄,是可谓会通新旧两方面之演进实录,适合人群进化之最高原则”⑧李礼耕.修武县志叙[A].民国修武县志卷首.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刘师培把进化论观点运用到乡土志编纂领域,他认为编纂乡土志必须反映出本地历史进化的轨迹。他说,编纂乡土志时“宜搜集人世之现象,推记古今之迁变,以验人群进化之迹。盖人类举止悉在因果律之范围,惟即果以溯其因,使民之阅于习俗者,各明其所以致此之由,并证明迁化之无穷”⑨刘师培.乡土志凡例[A].刘申叔遗书·左盦外集卷11.。有人甚至把反映一县历史的进化视为县志编修的基本学术追求。比如王恩士指出:“县奚为而有志?所以写一邑之事情也。犹之个人之传记、国家之历史也。人类生活有继续之进化性、永存性,因今知古,以旧生新,物情所以而有进益,一县为一国之缩影。县志者,即所以将此县之历史、地理、政治、教育、交通、人物、古迹、民风等,自原始起至今日止,记一段落,存作凭借。此后始再能由此段落起点,更行推演,以觇进步,以抵无极。”⑩王恩士.兴城县志序[A].民国兴城县志卷首.民国十六年铅印本.这些都是时人以进化观点审视方志的具体例子。

二、运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进化史观来说,唯物史观是更高层次的理论,它不仅承认进化史观,而且还包含进化史观的合理内核。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唯物论开始传入中国。彼时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方志工作者,便开始接受唯物论,并把它运用到方志领域,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李泰棻、傅振伦。

李泰棻对于唯物史观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他最初只认识到唯物史观是一种业已存在的历史观念,他说:“各时代学者对于史之观念亦各不同。大别之,可分为下列十种,即文艺史观、宗教史观、道德史观、政治史观、哲学史观、伟人史观、科学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及地理史观等。”①李泰棻.方志学第五章第一节“总说”;第五章第十二节“经济学”;第六章第二节“应增社会经济之资料”[M].他后来不仅认识到进化史观是一种业已存在的历史观念,而且还认识到进化史观具有独特价值。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究属可以解释若干过去现象。十九世纪以前史家所不注意之永久而且普遍之原动力,至是反能特别注意。开此研究新路者,不能不推马氏也”②蒋大椿等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李泰棻”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由此可见,在李氏看来,在研究史志时,若能运用唯物史观,则能赢得一条“研究新路”。李氏对于唯物史观具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他说:“自马克斯氏始主张人类社会之动作,完全限于物质条件之下,即所谓唯物史观者也。马克斯云:‘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的、不为其意志所管辖的条件,有生产的条件,与其物质的生产力的发展的阶级相当。这些生产条件的总和,造成社会的经济组织,造成法律制度的真实基础,并且有些社会的意识正与之相当。物质的生产方法,限定一般社会的政治的及精神的生活现象,不是人的意识限定他的生存,是人的生存限定它的意识。’”③李泰棻.方志学第五章第一节“总说”;第五章第十二节“经济学”;第六章第二节“应增社会经济之资料”[M].李氏还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要求新编方志必须注重反映“社会”“民生”和“经济”。他说:“近半祺来,世界史家咸重唯物,故作史须重社会,关系民生,尤贵生产样式。方志既为地方之史,则于时代史潮岂能独外。”④李泰棻.原阳县志序[A].民国阳原县志卷首.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又说:“社会经济在今日,应为全志骨干。吾人之衣食住行、商工各业,经过先民若干努力,始行今之文明。修志者,自应将以上各事追述经过,至少亦须将现代社会经济全部编入。”⑤李泰棻.方志学第五章第一节“总说”;第五章第十二节“经济学”;第六章第二节“应增社会经济之资料”[M].李氏在编纂《阳原县志》时,对社会经济问题颇为重视。该志卷首《叙例》说:“旧志物产一门载入地理,或并工商各业,另编食货。然工业出产、商品交换,物产二字未能概括。畜牧、野产,食货一志又难稽详。考民业、物产,生活所系,晚近史家叙述特多。本志卷八产业一门,于各种职业概情、产业名值,分别详考,务期民生实况充分表现焉。”就学理而言,此话甚是精当,但在实际运作中,此志编纂并不尽如人意。对此问题,李氏曾慨叹说,此书“关于社会经济之变迁、生活产业之形态,固属门目俱全、表列无遗。要对余之主张相差尚远,且关吾县输出原料之价格、输入货品之总数,原拟十年比较,始终未获确查。是固事实难能,要亦人力未尽。自拙作《方志学》出,海内鸿达谬许所拟志目,巨细靡遗,优足以继往开来。然余自选本县方志,反未能如愿以偿。甚矣!志乘之难也。”⑥李泰棻.原阳县志序[A].民国阳原县志卷首.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此外,《阳原县志》不仅详载农村佃农、自耕农和富农等各阶层的不同状况,而且通过卷首照片对清末“富贵”“贫民”阶层的不同服饰、居处进行对照,这些都曲折反映了马克思的唯物论观点。

傅氏早在北京大学史学系读书时,就受到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傅氏后来曾追忆说,当时“李大钊先生在史学系讲授《欧美史学思想史》,为同学所欢迎。及我升入正科史学系,此课已改由陈瀚生先生担任。我购得其讲义,细心钻研,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真理”。他在编纂《新河县志》时,还把李大钊《史学要论》列为必购图书之一①傅振伦.傅振伦自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傅氏虽然早已接受唯物史观,但他在编纂《新河县志》时,却未能鲜明亮出自己要践行唯物论的思想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奉政府之命而编纂《新河县志》,故其志书只能体现执政者的意志。二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必须避免“赤化”嫌疑。关于“赤化”,傅氏是吃过苦头的。傅氏曾追忆说:“1924年春,我与中学同学王冲天、师景泉、张博文等创办私立清明中学。清明者,清高明达也。校旗通幅蓝天,取其清高;有红日白月,取其光明,有旭日东升之象。教职员都是无偿供职,甘尽义务。师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生产。然而当时任北平海陆军大元帅张作霖认为我们在宣传‘赤化’,逮捕师生数人,勒令停办关闭学校。”②傅振伦.傅振伦学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往事历历在目,岂能不小心谨慎?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立,社会环境有所变化,再加上傅氏自身学术思想日臻成熟,故他在治方志学时,不仅继续奉行进化史观,而且还公开主张修志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某些观点。如民国二十年(1931)傅氏说道:“自马克思唯物史观表扬于世以来,而社会嬗变(社会之嬗变即人类之历史)恒视经济之变更为转移之理大明。故欲阐明事理,须求当代经济状况。是扩充旧史志食货门类目,诚当今修志之要义矣。”又说:“自马克思唯物史观之说兴,历史始可以一定之法则解释之,而史学遂成专门之学。唯历史之科学化也,则必第一须为实录,第二须注重进化方面,第三须为真理公例之探求。此外又须兼重科学之记录。”③傅振伦.编辑北平志蠡测[A].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傅氏在民国时期修志,虽然已注意运用唯物论的某些观点,但在总体上并未完成从进化史观到唯物史观的彻底转变。他编纂的《新河县志》就是一个明显佐证。傅氏后来对《新河县志》曾作如此自我批评:“此书作于五十四年之前,是有其局限性的,其中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陈旧的资鉴主义史观也很严重。对农民起义时加指责,甚至以捻军为匪,对革命亦有贬词。有时碍于情面,有滥收的人物,也有照修志局长之旨意而行之。如唐智多以天主教为护符,仗势横行霸道,为恶多端,初列入土豪传,竟被删去。此外,我个人的修志主张,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贯彻,也正如章学诚的《永清县志》一样,体例很好,但有时不能做到。真是高谈阔论易,蹈实做去难。”④傅振伦.我研究地方志的经过和体会[A].傅振伦方志文存.合肥:黄山书社,1988.“力不从心”四字无疑蕴含着诸多弦外之音。

在民国修志领域,除了李、傅二氏较多运用唯物论的某些观点,还有一些人也主张以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去审视方志。有人认为,志书的内容和体例都应随社会进化而变化。比如陈立本指出:“人群进化超迈前古,史例亦随之而变革。旧日史家多基于政治眼光,而其目的在验世风之厚薄、志民生之疾苦,以供在上者之省览,于社会事实略而不详。今日史家则将此种观念根本扫除,而以历史包括全部人类社会演进之过程,尤侧重一般人生活方式之演变。此类新观念来自西洋,而在西洋史界中,亦为最新之趋势。盖时会使然也。夫各部人类文明之发展,大抵大同小异。虽以物质环境、历史背景及其它因素之不一致,进化迟速往往不同,所循之程序亦异然。在同一经济状况之下,其社会制度大致究无差别,是故政治史家所研究者多系偶然之事,而社会史家所研究者则为普遍现象。世界如是,国家如是,县邑亦何莫不如是。”⑤陈立本.重印繁昌县志弁言[A].繁昌县志卷首.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还有人认为,读志书当用辩证法观点去审视其内容。比如高锡攀说道:“尝读唯物辩证法,知在空间上全面考察事物,须于其‘连系中、矛盾中、实质中、实践中’考察之,以认识事物对立之统一与统一之分解,非可划然以一事物之单独形式而求得事物之内容也。又在时间上全面考察事物,须明其‘到反对物去之转变发展,即是对立物之斗争由量到质之突变,否定之否定’诸定律,以认识事物,只是变动发展之过程非可截然以一事物霎时之静态,而求得事物之生命也。衡天下之事物如是,读国史、方志亦莫不如是。”①高锡攀.柳城县志序[A].民国柳城县志卷首.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前引这些话语都是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审视方志的结果。

就对民国修志的影响程度而言,唯物史观的影响要比进化史观的影响小得多。综观民国修志理论界,类似前引李氏、傅氏那种闪耀着唯物论思想光芒的言语确实不是很多,但这些星星之火却昭示着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唯物史观必将在后世修志界演变为燎原大火。新中国建立后的修志活动,无疑证实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K29

B

1003-434X(2017)06-0013-06

猜你喜欢
修志方志唯物史观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来宾市成为广西第五个完成第二轮修志评稿任务的地级市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