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羊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以大寺上村为例

2017-01-28 12:44赵莉燕南京师范大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刘秀外甥小羊

赵莉燕 (南京师范大学 210000)

送羊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以大寺上村为例

赵莉燕 (南京师范大学 210000)

送羊习俗是冀南地区民俗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由该习俗形成的送羊节成为冀南地区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送羊文化既是一种孝道文化,也是一种节日文化,送羊的直接目的是连接女方与娘家、外甥与姥姥的亲缘关系,根本意图是向外甥传授孝道。本文以大寺上村具体案例入手,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民俗学及相关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发掘与该习俗相关的传说故事,并探讨送羊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功能。

送羊;文化内涵;民俗功能

大寺上村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大寺上镇,距离县城15公里,地理位置占据明显优势(京港澳高速、邯济铁路横贯全境,北距309国道3公里,南距邯大线1公里)。大寺上位于乡政府驻地北偏东3千米处,原为大寺上乡政府驻地,据考证大寺上建村于宋代,该村马鸣寺内建有石柱,而名村为“石柱寺”,1950年,正式定名为大寺上1。大寺上村现有人口410户、1628人。2015年经省民政厅、市政府的批转,大西韩乡政府撤销,正式成立了大寺上镇。

一、“送羊”传说

送羊的含义就是:姥姥给外甥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羊羔为了表示对母羊的孝敬,就用跪着的方式去吃奶,这就是羔羊跪乳的来历。同时与送羊相关的传说广泛流传的有:

1.沉香救母

沉香救母的神话故事在大寺上村民中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泛。村民盛称沉香是个孝子,他的母亲三圣母被杨二郎压在华山底下,沉香打败舅舅杨二郎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他看到母亲深受折磨,想要为母报仇,三圣母念及与杨二郎的兄妹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饶了杨二郎的性命,但提出要杨二郎每年送上一对活羊,以此来作为“杨”的替身,如同年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以解心头之恨。这话传到了杨二郎这里,他顾忌沉香的救母心情也为了重修兄妹之好,即刻在第二天,农历六月初一这一天,赶着两只活羊来到沉香这里。

2.羊羔跪乳

从前有一个老妇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儿子却不孝顺,老妇人非常伤心。她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便送给外甥一只母羊和一只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总是跪着,孩子便问他舅舅,舅舅说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外甥听后大彻大悟,决定痛改前非,孝顺母亲。村人知道这件事后,传为美谈,并纷纷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羊的习俗。

3.刘秀跑南洋

相传当年刘秀跑南洋,王莽为了篡夺王位加害刘秀。为了逃生,刘秀躲避在一座寺庙内,也是老天爷保他不该灭亡——蜘蛛吐丝把庙门缠绕,好似已很久无人来过,当追兵追到这座破庙前时,误认为是座荒废已久的寺庙,放弃了进去搜查,刘秀才躲过了这一劫难。后来刘秀称帝,王莽为了自保,也为了改善与刘秀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每年六月份给刘秀送羊表示悔意。2

二、“羊”文化

早些时期,送羊时间是从农历六月初一至月底,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送羊;目前,是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中旬,持续半个月的时间送羊。但是人们送羊是“赶早不赶晚”的,在月初的前几天就会把羊送走。

1.“羊”的制作

(1)材料

活羊,活羊在送羊习俗中出现的历史是最长的。富家送活羊,贫资家庭送面羊。

面羊,据一位74的老人3透露,在她孩童时期,她收到的“羊”就是白面羊了。她还提到:“那时候白面馒头已经经常能吃到了,白面羊也很常见。由于活羊的价格很贵,只要头一年送活羊,接下来的每年都不用送羊了。”当时,白面羊已经代替了活羊普遍出现在了送羊活动中。送羊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和其他岁时节日一样,受自然条件要求高,村民都提到了建国后的三年自然时期,送羊习俗中断过好几年,自然灾害过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恢复正常,送羊习俗又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现在市场所见到的大都是面包羊和蛋糕羊。

(2)“羊”的大小和数量

每个孩子的第一个送羊节收到的羊称“头羊”。头羊比接下来每年送的“羊”大,一对儿六斤重,此后每年送的羊约每只两斤半重;在“羊”的数量上,村里讲究的是“喜双忌单”,所以送的“羊”都是双数的(活羊是送单只的),俗称“对儿羊”。

(3)“羊”由谁来做

早些时期,当送的“羊”还是白面羊时,大部分是由外婆自己亲手制作;而如今则是由馒头房或蛋糕店来制作。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外地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家里的人口数骤减,加之村里的经济生活提高,各种超市遍布全村,人们选择直接购买;其二是蛋糕羊代替了面羊,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步骤才能完成。

(4)羊的形态

手工制作面羊的过程是将发好的面搓成擀面杖粗细的面团,略弯一点弧度,这就是羊身。选择一边做羊头,用剪刀剪出嘴巴、羊角,两颗黑豆就是羊的眼睛,再用面搓成粉条粗细的面条做羊的胡须、眉毛,羊身的另一端要横向剪出一个口,就是羊的尾巴,最重要的是要捏出一只小羊放在大羊的背上,整体的形象是大羊驮着一只小羊。另外,还要用红色、蓝色的染色剂在羊的身上点上各种小图案,增加美感,这样一只活灵活现的羊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一般我们会认为驮小羊的大羊应该是母羊,但根据村民透露,羊是不分公母的。都是通过大羊驮小羊的形态来教育外甥要孝顺父母。

2.送“羊”

(1)谁送,给谁送

一般情况下,是由姥姥、姥爷给自己的外甥(女)送羊,当他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时,送羊的任务就会由舅舅、妗子来承担。当女儿的数量较多时,会共同完成。

(2)“羊”之外的礼物

据村里的年轻人4讲述,他们的孩童时期在送羊期间只是收到外婆送的面羊,没有其他的礼物。

现在的小孩子在送羊期间,除了收到外婆送的面包羊或蛋糕羊之外,还有相应的礼物。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孩子过的第一个送羊节会收到三四百元的小型电动摩托车或电动小汽车,此后每年收到的是一些简单的奶品、糕点、水果等。这些礼物(电玩)大多数是由姥姥、姥爷送给自己的外甥,二舅舅、妗子送这么丰盛的礼物是很少见的。礼品丰盛程度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3.吃“羊”

外婆送的羊,只能自家人吃,不能和外人分享。这样会把福气和阳寿分掉,是村里的大忌。

4.断“羊”

断羊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一些非正常原因导致断羊外,女儿结婚生子是断羊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的断羊在村里俗称“接住羊”。这是一代一代送羊习俗得以传承的根本。断羊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非正常原因断羊

外甥长期在外,送羊期间不在家。据村民5讲述:“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姥姥就不给送羊了。我两个哥哥常年在外工作,只有我在家。”外婆给送,是给所有的孩子送的,一旦有一个孩子常年不在家,就会导致断羊,而且一旦断羊,是不能再续上的,直到下一代重新开始。

(2)接住羊

A.“姥姥”—“母亲”—“外甥女”

在“外甥女”没有出嫁生子之前,一直是由“姥姥”给“外甥女”送羊的,直到“外甥女”出嫁生子,“母亲”开始为新诞生的外甥送羊。“母亲”这一代接住了上一代“姥姥”的羊,由此延续,送羊习俗代代传承。

B.“姥姥”—“岳母”—“外孙”

在“外孙”没有娶媳妇生子之前,,一直是由“姥姥”给“外孙”送羊,直到“外孙”娶媳妇生子,“岳母”开始为新诞生的孩子送羊,“姥姥”的羊被“岳母”接住。

三、送羊习俗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功能

送羊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送羊节有着巨大的民俗功能和时代意义。送羊不仅表达了老人们对女儿和外甥的祝福,更是送羊节在几千年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一代代人对送羊活动的肯定和发展,发展到至今,大寺上村的六月热闹非凡,老人提箱挎蓝,女儿张罗饭菜,孩子啃着自己的“羊”,这整个过程,祝福得以延续、亲情加以巩固。

1.送祝福、吉祥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自古至今,羊这种动物,代表吉祥之意。姥姥给外孙送“羊”,也是送吉祥,表达了老人们对孩子们殷切的祝福。

2.送阳寿

“羊”与“阳”同音。据村民讲述,送羊是为了给外孙加“阳寿”6,希望他们长命百岁。在刘秀与王莽的民间故事中,王莽为了修复与刘秀的亲戚关系,给自己的外甥送羊,就有增加阳寿之意。

3.维系功能

在古代,由于女性地位较低,嫁出去后不能自由活动。女儿回娘家的时间是少之又短,加之女儿产子之后,母亲更加思念女儿和外甥,借送羊节可以看望。据村民讲述:“以前,做娘的想闺女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现在这样随时可以去看望,女儿来,母亲就给孩子送羊,这样就见着了。”从该村民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送羊的起源也和母亲思念孩子有关。在为数不多的见面中,送羊节发挥了它作为民俗的维系功能。

4.教育功能

“许多民俗事项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一般是借助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负罪感、内疚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来达到的。”儿童在不懂得送羊背后寓意之前,它首先会被极具美感和艺术感的“面羊”所吸引,会被蛋糕的可口所吸引。当儿童开始认知和学习周围的事物时,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要送羊?当他们拿着自家的小羊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却让母亲得知时,会受到责怪。通过送羊节来教育儿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家人会为孩子讲解送羊背后的涵义,使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懂得“孝”的意义。

四、结语

送羊习俗在大寺上村传承的两千多年过程中,深深的影响着无数代村民。送羊节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中是特殊的,是集孝文化与节日文化于一体的。古人善借物言情,羊有“祥”之意,亦有“阳寿”之说法,送羊不仅表达了外婆希望外孙长命百岁的意思,更是希望他们长命百岁的同时身体吉祥。送羊节传达的思想是从古至今、不同阶级共同追求的,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构建和谐社会所需求的,仍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注释:

1.肥乡县志.1996.

2.马爱香,女,61.大寺上村村民.2016.7.21.

3.梁秀琴,女,74.大寺上村村民.2016.7.21.

4.王亮,男,26.大寺上村村民.2016.7.22.

5.杨建龙,男,25.大寺上村村民.2016.7.22.

6.任桂芳,女,83.大寺上村村民.2016.7.22.

赵莉燕,女,就读院校: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专业:民俗学。

猜你喜欢
刘秀外甥小羊
软萌小羊诞生记
毛茸茸的小羊
狼和小羊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6岁外甥难倒我了
假装
磕头
刘秀苦寻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