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器乐教学彰显地方音乐特色
——探索师范专业第二器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017-01-28 10:29
黄河之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阿坝州器乐民族

乔 执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汶川 623002)

以第二器乐教学彰显地方音乐特色
——探索师范专业第二器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乔 执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汶川 623002)

阿坝州蕴藏着许多风格独特的藏、羌音乐艺术,为我们音乐师范专业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分析第二器乐课程改革的意义,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旨在第二器乐教学中彰显地方音乐特色,以此为阿坝州的音乐文化事业服务。

地方音乐特色;第二乐器;课程改革

一、民族高校音乐师范专业目前面临的困境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度,在这几千年来的变迁中,无数能人志士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艺术宝库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我国在当代,能够有足够的资本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这五千年的历史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也不是哪一个群体创造的,是所有曾经存在过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辽阔的地域决定着不同的地区展现出来的特色自然不同,甚至迥然相异。正是这差异让我国的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纵观历史,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味,这种风味自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为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呈现出来的不仅是音乐本身,更是对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甚至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域所有人智慧的结晶。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概念“地域性文化”。所谓“地域性文化”就是指某个地域的特色文化,是一种标识,一旦人们看到这种文化就会立即想起这个地域,相反地,一旦接触到这种文化就会勾起对于这个民族的畅想。这种文化只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可以小到少数民族、一个县甚至一个乡。[1]

阿坝州是藏、羌民族聚集地,其中藏族、羌族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气,这里的民族艺术自然也是与众不同,让人叹为观止,每年吸引着无数为之疯狂的人们前来一睹当地的特色。然而,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的民族特色尤其是民族音乐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更加谈不上所谓的传承了,现阶段对于藏羌民间音乐的教育是十分不足的,这种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音乐无法得以继承,民族的瑰宝逐渐遭人淡忘,最后只能尘封于历史教材里,成为我国的遗憾,而且这种对于藏羌音乐教育的缺失不是个例,在整个四川地区都十分普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对于当地特色音乐教育的缺失呢?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主要还是因为教师对于当地音乐灵魂的了解浮于表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藏羌音乐的传播途径无法和当代的社会遥相呼应,陈旧的方式和形式无法让当代的年轻人感兴趣,自然会将其束之高阁。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这个方案则将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的教育写进了高校的普通教育中来,使得民族艺术的教育不再是一纸空文,落到了实处。故而,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相关高校更要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将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发展规划到日常的高校教育中去,为祖国输送优秀的文化人才、传输优秀的地域文化。目前,在我们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教学中,还难以脱离固有僵化的程式化教学方法,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将西方的教育方式照搬拿到我国高校进行实践,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同时,这些地域性的音乐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不为西方世界深谙的,因此,那一套方式在我国行不通,根本无法保障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我们的音乐专业课程应以彰显藏羌音乐特色为切入点,把地方特色音乐的传承纳入器乐教学中,并编写出符合本地区音乐特色的器乐教材,这样才有利于藏羌音乐文化的传播,为阿坝州的音乐文化事业服务。

二、第二器乐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阿坝师范学院地处藏、羌少数民族聚集地,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蕴藏着许多悠久的民间音乐艺术,如藏羌锅庄、口弦演奏、弦子演奏、南坪琵琶弹唱、卡斯达温、黑水多声部合唱等等,特色鲜明、风格多样。这些与本民族、本地区血脉相连的地方音乐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特色器乐课程的一笔宝贵财富。收集、整理、研究、传承这些民间艺术,是我们作为地方性民族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作为专门培养阿坝州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教学单位,应在如何传承藏羌音乐文化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既可为阿坝州当地文化、教育事业服务,又可成为阿坝州特色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不可否认的是,地域音乐文化和当代的时代进步并非格格不入的,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形成一套可行的地域文化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地域文化艺术工作者,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同时也得以将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艺术加以传承和改革,在新的时代下赋予之新的特色。[2]因此我们的音乐专业课程应彰显地方音乐特色,开设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课程,这样才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阿坝州的音乐文化事业服务。

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很多传播途径和方式,但是教育只有深入人心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只有将这种民族文化放进高校的教育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传承。在当代,国内的许多地方性院校都非常重视民族音乐的挖掘与传承,如广西艺术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云南艺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它们开展了“高校传承”、“抢救南音”等教育实践,利用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拓展了民族音乐传承的途径。其创新点在于它打破了目前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固定僵化的一贯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地方音乐环境和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把音教专业的课程转变为应用性的音乐实践内容,这样才能彰显我校相关音乐专业的优势和与众不同,也承担了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社会责任。通过对藏、羌民族特色器乐的学习,学生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地方民间音乐,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精神内涵,对本土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先有了必要的认识,才能更进一步去感受其中的内涵,加强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了解到自己的民族原来是如此的优秀和完美,这样才能加深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他们毕业回到家乡后,这些蕴藏在心底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去弘扬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将民族文化的传播视为己任,更加不遗余力地去一点一滴地将文化中的糟粕剔除、与时俱进,将民族文化在历史的新时期拥有新的内容和趣味。

三、第二器乐课程改革的途径探索

民族高校音乐专业第二器乐课程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地方音乐特色,而特色音乐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实践

高手往往蛰伏在民间,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不为人知的藏羌文化的理解,必须要借助当地人的力量,在民间的艺术团中就有很多对本民族音乐文化了如指掌的工作者,我们可聘请民间的专家来校进行授课,先由器乐老师学习羌笛、弦胡、南坪琵琶的演奏技巧,再开设相应的第二器乐课程,学生在学习汉族乐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地方特色乐器的音乐教育实践,让学生充分体会、领悟地域文化的魅力、体验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增设地方特色音乐作品赏析课程

现阶段我系的音乐欣赏课还是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将西方近现代的音乐艺术拿来赏玩,对于本民族的音乐则置之不理,藏羌文化更是置若罔闻。这种教育方式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从艺术欣赏本身出发都是不全面的。首先,从理念的角度处出发,我们会发现这种方式排斥了藏羌的优秀文化,学生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更不会主动去接触;其次,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出发,藏羌文化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其的欣赏需要打破原有的桎梏和格局,如果长期无法接触这类的艺术,则不利于音乐赏鉴能力。

(三)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方式,挖掘地方特色音乐

“请进来”是要把汇聚在民间的藏、羌音乐专家请进学校,把藏羌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其次,学校要抓住学生追星的心理,将时下知名的演唱家、艺术家邀请到学校来表演,让学生对于相关的艺术文化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接触,这种做法远比思想上的口述要有效的多。其次,还可以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开展相关的艺术讲座和学术报告,让学生有机会和大师一起莱探讨民族艺术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出去”主要是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如有计划地组织担任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师走进地方,进行田野采风,同时组织与其它民族地区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以及学术研讨活动。

(四)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配合课程改革,编写出一套符合阿坝州地方音乐特色的校本教材《地方民间乐器演奏》。该教材是对我系当前器乐教材单一性的有效补充,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真正可以进行音乐实践的具体内容。此教材根植于阿坝州民间音乐艺术的沃土,经教师深入田野提炼挖掘出地方民间音乐的优秀内容,以此研究新型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活跃器乐课教学。

一方面从教材开发入手,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自编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另一方面从实践教学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出发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要改革第二器乐的课程教学,就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为止,全国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器乐教学,都是遵循九大音乐学院的专业培养模式。这种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其实并不适用于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我们应从自身的办学定位出发,在器乐教学的方法上有所改革。音乐学院的器乐演奏专业,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演出团体、专业音乐机构的的演出人才,其教学方式仍是沿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而地方性音乐特色严重缺失。我校作为民族地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更多的是成为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本地的音乐文化事业服务,使得师范专业第二器乐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我校有丰富的藏、羌地方性特色音乐资源可以利用,来丰富第二器乐教学,这既考虑了我们自身现有的教学条件,也可通过这种教学传承民族地区优秀的音乐艺术,彰显了地方特色,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音乐教育办学之路。

四、结语

正是基于这种认同与危机感,我们民族高校更应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地区的音乐艺术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是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内涵。学生通过学习当地特色乐器,能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同时,民族高校师范专业第二乐器课程改革,能更好地彰显出本校对于地域民族文化的重视,也更能彰显本校的特色之处,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优化我们的课程结构,这一点既是突出个性,吸引外界的求生之法,同时也是对于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承担起了高校的社会责任。■

[1] 杨秀丽.科尔沁文化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北方音乐,2013,12.

[2]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交响,2000,03.

[3]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乔执,女,四川成都人,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阿坝州器乐民族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我们的民族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音乐审美对器乐演奏风格的影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