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关中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和民俗文化的保护

2017-01-28 11:51吴小花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

吴小花

(咸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信息时代关中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和民俗文化的保护

吴小花

(咸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以民俗文化推介为主要导向的关中小城镇建设,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地方城镇化发展,对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结合民间文化保护的职能,探索关中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学效应,将文化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有效衔接起来,更为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形成特色互补提供方法。

关中地区;特色小镇;民俗文化;保护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对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汲取能力大幅度提高,培育优秀的信息源和如何利用信息手段传播正能量,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关中地区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多彩的民间艺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人们的挖掘、整理、推广和应用。如何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契机,应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从历史文化遗产中获取现代文化的元素,使传统民间艺术更好地进行应用保护与传承[1],并藉此推动关中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这对于关中地区完成社会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民俗文化现状

1.1 关中地区民间文化的形式

传统的关中地区包括了陕西和甘肃天水,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5个市。关中民间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信仰、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礼仪10大类。比较著名的有户县的农民画、凤翔木版年画、华县的皮影戏、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长安斗门牛郎织女传说、眉户曲子戏、高陵洞箫艺术、中华老字号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长安楮皮纸制作技艺等。

1.2 关中地区民间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关中地区相应地发展了袁家村、马嵬驿、党家村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并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形成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发展还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许多地方的跟风之举,影响了整个关中地区的一盘棋开发。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要发展以西安、咸阳、宝鸡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还要发展相应的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比如传统的剪纸、刺绣、风筝、面塑、泥塑,还有娃娃哨和核雕等。其中,尽管如剪纸、风筝等民间传统被一些老艺人传承和开发,并且得到了开发利用。但仍有许多老物件早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踪迹难寻,如纺车、手推独轮车、风箱、草鞋、粮仓、指南车、打铁及古法造纸工具等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只注重经济效益,民众关注度低

一是受经济效益发展旅游业的影响,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面对传统行业的不景气,宁愿流失到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从事各种行业;即便是留下的年轻人,也为了生计、赚取更多利润,而放弃固有的本土文化,从而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命运。二是新型现代机器与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出现,使一些传统的技艺与传统院落与之大相径庭,比如、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传承人一家也离开了守护多年的老油坊。

2.2 缺乏传承与认可的措施与手段

笔者调查发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暂时没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人才,需要对学生的就业负责。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渠道暂时较少。同时,因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地点不在城市里面,待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学热情。目前几乎所有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都是以传承人带徒传艺活动方式为核心,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给中华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真正起到决定性意义的保护作用[2]。

3 对信息化时代关中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3.1 加大民间艺术的推广与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与享受,要利用政策扶持和科技手段,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力度,防止传承人断层现象的加剧。应将保护地方级民间文化产品及 “非遗”项目的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3]。尊重保护民间艺人的传统带徒弟方式,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民间文化与艺术的学习队伍之中,在学习传承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知识加以升华,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3.2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只靠文化部门的单方努力,这种简单地行政化管理,一方面加大了文化部门的压力;另一方面导致了其有限地人力物力难以满足对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大国的保护和开发。因此,当今之际,应该是培养更多的专业文化管理和开发人才。在我国现今的教育体系下,对于知识的教育的重视远远大于对于文化能力的培养,文化管理的人才更是缺乏,而缺乏管理与规划地粗糙开发,只能败坏陕西文化的名声和影响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应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高校资源,设立较高级别的文化产业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同时积极将这些人才培养与陕西的文化资源开发有效衔接起来。

3.3 建立数字化推广平台

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和电视传媒手段,不断挖掘诸如民间艺术数字库、数字博物馆之类的陕西的文化资源。值得一提是,近期《芈月传》热播带来的对于秦文化[5]的关注,而李安拍摄的电影《卧虎藏龙》则加大了对蜀南竹海的宣传。

4 小结

(1)信息化时代下的关中地区小城镇建设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是当今面临与必须思考的问题,而防止同质化发展道路是共同发展的前提。

(2)对本地区的文化旅游信息开发是小城镇特色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利用陕西的高校资源、图书信息、人脉资源等,多方面培养专业人才、拓展宣传渠道、提升文化品位是关中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保护的核心。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47.

[2]程前.科学态度下徐州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4):84- 87.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探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3):109- 112.

[4]肖爱玲.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方式探析[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3):18- 29.

[5]周鸣勇.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措施或方法[J].艺术科技,2014(3):323.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anzhong District

WU Xiaohua
(Institute of Network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Shaanxi 712000,Chin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wa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s changed greatly compared with the pas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Guanzhong which is mainly guided by folk culture, how to combine the local urbanization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tect the folk culture of Guanzhong area has become a problem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the Guanzhong area, combining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lementary features.

Guanzhong area;characteristic town;folk culture;protection

G112

A

吴小花(1972-),女,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信息服务与文化传承保护。E- mail:1693351664@qq.com.

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年度课题“关中地区民间艺术的现代化探索”(2015sy042)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艺术篇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