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视觉化传播的成功尝试

2017-01-28 12:38文/赵
传媒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专版报纸受众

文/赵 雪

《大连日报》视觉化传播的成功尝试

文/赵 雪

《大连日报》创刊于1945年,是大连市委机关报,日均发行量20万份。作为一份连年名列东北地区报纸媒体广告收入前列的大报,在媒介融合与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大连日报》的报纸版面设计也积极顺应视觉化发展的趋势,将文字呈现与视觉表达进行了巧妙融合,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契合,有效增强了报纸新闻的传播力与渗透力。在新时期,《大连日报》积极利用图片新闻报道提高新闻品质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凸显出新闻的价值,给读者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了《大连日报》的影响力。

视觉专版:视觉化传播的前沿阵地

纸媒要想实现有效的视觉化传播,需要以视觉专版的形式,打造视觉化传播阵地,展现新闻观点、看点和卖点,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增强报纸的市场竞争力。

专版凸显主题。图片新闻兼具形式美和纪实性,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凸显新闻故事的主题,但要想通过图片新闻表达观点,就需要图片材料与新闻主题相贴近,有条理、有逻辑地安排图片材料,并增加一些辅助性的文字,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同时,图片新闻还应该具有看点,其选取的图片应当具有时代精神。为此,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思考,以微观入手,选择那些最有典型性的图片,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深刻意义的大新闻。此外,图片新闻还应该具有卖点,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提高纸媒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例如,2017年1月5日,《大连日报》A 12版中,“薪火相传·东港迎新”展现了大连报业集团跨年活动中的亮点,明确了新闻的观点、看点和卖点。

专版凝心聚力。图片传播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图片传达新闻内容,激发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因此,纸媒在利用图片讲述新闻故事的时候,需要以视觉专版的形式,吸引并提高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凝心聚力的目的。为此,媒体在制作图片新闻时,需要从读者的视角出发,邀请读者和媒体一起参与图片新闻的制作。例如,《大连日报》在线上线下和受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制作图片新闻时,通过报纸和官方微博向广大受众征集新闻材料。例如,报纸发起了以大连风景为主题的“乐拍一秋”“乐拍一冬”等活动,这些征稿信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参与。同时,纸媒以视觉专版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有利于引导受众针对新闻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如《大连日报》曾经举办的“时间去哪儿了”图片征集活动,使受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回忆以往的生活。

图文共舞:视觉化传播的核心驱动力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图片专版稿件多是由摄影记者独立完成的,这使图片新闻缺少深度和厚度。为此,应将摄影记者、文字编辑等整合在一起,以增强图片和文字之间的联系,增强图片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报纸视觉化传播的核心驱动力。

增强图文关联。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照片、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一张简单的照片背后就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故事。在图片新闻中,图片既是相机拍摄出来的文字,也是新闻故事的开端。因此,采用摄影记者和文字编辑多人协作的报道模式,有利于增强图片新闻的可读性。例如,《大连日报》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推出一篇专题报道,摄影记者们分别采集新年照片,有群众的出游照片,也有居民扭秧歌的照片,还有体现军民情深的照片等。记者在报道的时候,会在每一张照片下面配上相关的文字,解说图片背后的故事,使受众在阅读时能回忆起过年热闹温馨的场景。

多方协作生产。很多图片新闻都是由受众提供选材,报社编辑在众多材料中寻找新闻线索,之后确定采访对象,由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一起去采访而产生的。在采访过程中,摄影记者会拍摄很多照片,而文字记者则记录每组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进行图片新闻制作的过程中,受众也会参与其中,为新闻提供照片素材。例如,在《老相机定格流年旧影》的图片新闻中,受众向报社推荐素材,然后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共同采访了姜维国老人,报道中的照片既有记者拍摄的姜维国老人和他的老相机的合影,也有老相机生产全过程的照片。而文字则讲述了姜维国老人与老相机的流光岁月。在多方协作的生产模式下,这篇图片新闻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人文诉求:视觉化传播的内在灵魂

图片新闻与一般的摄影图片不同,它具有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在媒体融合时代,图片新闻的制作需要记者、编辑明确新闻主题,选择恰当的角度,有效组合图片素材,凸显新闻价值,凸显新闻的人情味。

明确主题,实现人情关怀。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择一个时期来明确新闻主题,然后将所有和主题相关的素材组合在一起,体现报道的新闻性和及时性。例如,2017年2月11日,《大连日报》视觉现场板块的图片新闻报道“欢欢喜喜闹元宵”,记者和编辑将元宵节当天大连市各区人们庆祝节日的场景拍下来,并配以文字说明,展现了人们欢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中的父母情、公益情、战友情等最能打动人,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例如,《大连日报》曾推出的图片新闻“鸿雁传情大爱无疆”报道,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展现了亿达集团向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中心捐款筹建音乐教室的事情,用图片和文字组合的方式进行报道,整个报道体现出浓浓的公益情。

合理组合,凸显新闻价值。选好角度才能凸显新闻价值。为此,报纸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今夕变化,继而引发人们对新闻内容的思考。例如,《大连日报》为大连森林动物园、有轨电车等制作的图片新闻,就是以历史变迁为角度进行报道的。在组合素材方面,可以将相类似的图片组合在一起,凸显共同主题;也可以将新旧、不同的照片组合在一起,激起受众对报道内容的思考。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老相机定格流年旧影》报道中,一组老相机生产过程的照片和姜维国老人与老相机的合影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配以文字诉说那个年代的故事,使受众自然而然地陷入旧时回忆,不仅使报道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而且凸显了其新闻价值。

渠道拓展:视觉化传播的平台保障

当前,媒体都认识到了视觉传播的重要性,图片新闻成为主流。图片编辑工作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报纸版面报道,而是尝试着向更多渠道扩展,逐渐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渠道,增强了纸媒对受众的吸引力,为纸媒的视觉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线上拓展。当前,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纸媒也在不断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如开辟新闻网站、报纸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手机A P P等。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能够获取新闻线索,增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这有效增强了报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传统的报纸版面有限,不能将收集到的作品全部展现出来,而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可以将那些难以见报但又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出来,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同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吸引年轻受众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受众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大连日报》在大连新闻网上发布了“书香家庭 有书为伴”有奖征集活动,并开通微博、微信、邮箱等渠道收集活动作品,这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也让受众参与到新闻活动中来。

线下维护。为了拓展传播渠道,一些纸媒除了开通线上传播渠道外,对线下传播渠道也十分重视。报社编辑、记者在线下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新闻线索,从身边小事发掘新闻热点。而《大连日报》图片视觉专版的内容不都是主题宏大的内容,反而以小见长,十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受众愿意参与到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增强了纸媒对受众的吸引力。例如,《大连日报》视觉现场板块发布的人们庆祝元宵节、新年的图片新闻,就是由记者奔赴大连市各区采集的照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制作而成,新闻取之于人们生活,贴近群众,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

结语

当前,图片新闻已经成为报纸新闻报道的一种趋势,如何利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是纸媒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日报》为例,从视觉专版、图文共舞、人文诉求和渠道拓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视觉专版的形式打造前沿阵地,提高新闻的观点、看点和卖点,增强受众参与积极性;以图文共舞的模式形成核心驱动,增强图片和文字的联系,增强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以人文诉求的定位赋予内在灵魂,明确新闻主题,增强新闻人情味,选择合理角度,有机组合图片新闻,凸显新闻价值;以渠道拓展的实践提供平台保障,发展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心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 B S 3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专版报纸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报纸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