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2017-01-29 09:59刘慧媛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脸谱唱腔

刘慧媛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 大同037000)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刘慧媛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 大同037000)

“蒲剧”以其历史久远、行当丰富、表演精湛的特点稳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2006年5月20日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蒲剧的发展历程和音乐表演艺术,以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蒲剧;音乐艺术

一、蒲剧的历史渊源

“蒲剧”产生于山西晋南蒲州(现在的永济市),因此又叫“蒲州梆子”。关于蒲剧的起源有两种讲法。第一种,则认为蒲剧的萌芽是晋南和陕西省东部的民间锣鼓杂戏(陕西当地称之为“跳戏”)另一种,则为蒲剧起源于北曲遗响,又吸收山西、陕西的民歌小曲、曲艺而成的“索调”,至明朝中叶受青阳腔影响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眦邻陕西、河南等地,是处于南方丝绸、瓷器等通往西北各地的交通要道,这里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繁荣昌盛。可以看出,蒲州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安宁的社会状况为蒲剧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并促成了蒲剧的形成。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

(一)蒲剧的形成时期

蒲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流行于陕西南部各县和山西等部分地区。明末清初平阳乱弹戏已经初具水平,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康熙四十六年,孔尚任受邀到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进行《平阳府志》的编篆,由于孔尚任本人对戏曲十分热爱和了解,因此他十分赞赏蒲剧的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随着演员演技的提升,因蒲剧的影响力开始扩大,许多艺人纷纷进京搭班演出,所以北京人也称其为“西调”、“西秦腔”、“勾腔”等。

(二)蒲剧的发展时期

乾隆、嘉庆年间,蒲剧经过高人的不断创造创新,并且在当地民间艺人和文人的支持下,表演艺术较之前更为完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这一时期徐昆、李仰山等人创作并改编的南路二十四本大戏,不仅增加并丰富了蒲剧的上演剧目,而且还促进了舞台艺术的提升。另外,在山西省临汾市的襄汾丁村有一座修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院落,在这个院落中有四副戏曲木雕,分别是“忠义侠”“岳母刺字”“宁武关”和“双管诰”的典故,从人物的角色、角色的神情和舞台陈设上都反映出了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的舞台风采。

(三)蒲剧的成熟时期

嘉庆至道光年间,蒲剧继续发展,首先,增加了一些新的剧目,例如:《回龙图》《走雪山》等。这些剧目的演出场面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老君庙中都有精彩的描绘,第二,出现了一批著名班社,如南蔺村的永胜班,汾城南兰村的得胜班,蒲州的永乐班、杜胜班,平阳泰间村六合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班社。第三,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名家。蒲剧到雍正年间就进入了北京,乾隆年间,薛四儿和山峡双和班里的名旦李小喜曾经都名震京师。到光绪年间,蒲剧的名角生角郭宝臣更是声动全国,常常出入于皇宫,他的艺术造诣甚高,与当时的京剧名角谭鑫培齐名。

(四)蒲剧的兴盛时期

蒲剧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十分重要,一般认为是民国初年。虽然一些其他梆子腔如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等已经发展昌盛,但是蒲剧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增加了40多个实力雄厚、文明三晋的蒲剧班社如百老八班、六成班、八条棍班、黑厮班等,除此之外,在蒲州、平阳地区蒲剧戏曲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像百姓们日常的贸易、服丧、祭祖以及官衙里的餐饮等也都有涉及到戏曲的某些元素。在这一时期蒲剧被分为两个派别,其中南路派因为其唱腔较为文雅温婉而遭受冷落,西路则因为唱腔表演激烈而备受观众宠爱,两派逐渐合流。

(五)蒲剧的困难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国内战乱纷争的影响,蒲剧艺人们的行艺生活异常艰难,蒲剧的发展严重受阻,处于低潮,这一时期艺人们主要有三种谋生途径,第一种进入剧场演出。以老一辈艺术家们如:王存才、阎逢春、杨虎山等人为代表在西安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一些剧团进入剧场演出。第二种进入军政组织进行文艺宣传活动。另外一些老前辈们进入了国民党统治区司令官文化宣传队。第三种是在沦陷地区挣扎勉强糊口,此外,一些抗日根据地的剧社编写的现代戏剧《正气图》《胜败图》以及马健翎的《血泪仇》等一批根据抗日实况所创作的现代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困难境遇。

(六)蒲剧的再度兴起

建国后,在“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方针指引下,蒲剧再度兴盛,许多剧团陆续返回晋南,在大批艺人的努力下,组成了大众蒲剧团,后来逐步的改造建设建成了晋南蒲剧院。在晋南地区各县纷纷建立自己的蒲剧剧团,那些曾经奔赴西安的老艺人们也大多都返回自己的家乡,这一时期的专业剧团已经达到三十多个。除了剧团数量可观外,在艺术表演方面都超越前人,每个演员都有各自的一手绝活,让观众一饱眼福、叹为观止。蒲剧的再度兴盛还表现在:一些长期留在西安剧社的名家由于受陕西乱弹戏的影响,在蒲剧的唱腔上也加入了一些秦腔的韵味。还有一些人在戏曲题材中加入了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等。总之,现代以来,蒲剧呈现出再度兴盛之势。

三、蒲剧的艺术特征

(一)角色行当的特技

1.须生的特技

在表演过程中多用须生中的“四子”,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为了便于后人对蒲剧表演中须生的舞台表演技艺的传承,在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中,总结出一套口诀,如胡子的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帽翅的运用也有口诀。

有了这一系列特技运用的口诀也就很好的解决了蒲剧中须生技艺的传承,也为后人较快掌握四子的舞台运用奠定了基础。

2.小旦的特技

蒲剧中的另一个主要行当就是小旦,通过变化扇子来反映人物情感。除此之外,小旦对于手帕、血彩、小步功这些基本功底的运用也有一定要求。一个优秀的旦角演员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些表演功底。现代著名的旦角演员王秀兰等也总结了一套小步功的方法:“小腿带大腿,急性如流水,身稳如流水,身稳裙不动,两脚向前滚。”

3.小生的特技

蒲剧小生的种类繁多,在舞台表演中不同种类的小生都有着各自的绝活,比如:翎子功、帽子功、梢子功等,通过这些特技来表现剧情,刻画人物性格、形象等。

(二)蒲剧的脸谱

脸谱艺术也是蒲剧的一个富有魅力之处,不同的戏曲种类有着不一样的脸谱艺术,像京剧、川剧等戏曲一样,蒲剧中的脸谱不仅可以表现剧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而且还可以展现角色的出身以及一些生活经历,蒲剧脸谱的线条也较为简单朴素,色彩明朗。比如红色代表忠烈、黑色代表正直刚正、白色代表奸诈、绿色代表绿林好汉、平民英雄、也会用于鬼神等,金色多用于神仙妖怪。

1.丑行的脸谱

蒲剧中的丑角和花脸常常在提高舞台表演的趣味性方面成为民间百姓喜欢的一个重要行当。因为丑角在演唱方面要求不多,所以其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丑角和花脸的脸谱造型,通常是在演员鼻子上涂抹白色,然后根据不同类型人物的特点对其眼睛、眉毛、嘴巴做一定的修饰和勾画加以区分,相对而言,丑角的脸谱较为简单。

2.旦角和生角的脸谱

旦角和生角中也有一部分角色的扮相上会采用脸谱的形式,小旦、正旦的脸谱勾画比较讲究,眼睛、眉毛都有勾画,此外还要涂脂抹粉画口红。相对来说生角的脸谱较为简单,大部分生角脸上无需涂脂施粉,只画眼描眉即可,脸上和眉心也是稍有红色。

(三)蒲剧的唱腔

蒲剧属于板腔体,腔调高而板急,倾诉时多慷慨激昂,唱腔部分多以板式变化为主,此外也有花腔和杂腔。蒲剧通常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融合地方方言,起调较高、音域较宽,属于徽调式唱腔。在新中国成立前多用“二眼调”“梅花调”,而发展到现在,多用G调,因为它的音域宽,旋律也比较跳跃,板高腔急,旋律的起伏性较强,有时候一拍之内就有十四度的跳跃,所以擅长抒发激烈凄婉的情绪,唱腔豪迈奔放,板式上有一板三眼的慢板,紧二性、流水紧流水、介板、滚白、倒板等。演员在舞台上采用大小嗓兼用的唱法,一句唱腔中前半部分用本音,中间用复音,末位的时候再回到本音。因此蒲剧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比较慷慨激昂和情绪饱满的感觉。

(四)锣鼓经

蒲剧的锣鼓经也是一种演唱过程中的填补,常用于人物紧急上场时,是蒲剧中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蒲剧锣鼓经的名称有六七十套,在配合动作时,主要从速度上分为慢、中、快、散四种形式。

(五)蒲剧的曲牌

蒲剧的曲牌,主要分为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其用途十分广泛,例如:西皇帝登殿上朝、官员进行朝拜、武将们升帐、回营,军队前进、文臣迎送,甚至于普通百姓们在婚庆丧葬、拜佛求仙时都要用牌子曲来进行渲染,当然很多伴唱也要配合曲牌来演加以呈现。

(六)蒲剧的伴奏乐器

戏曲唱腔极其有利的支撑就在于伴奏,蒲剧的伴奏同样必不可少,在传情表意上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蒲剧的伴奏如同京剧一样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伴奏乐器包括笛子和一些拉弦乐器;唢呐、雌板、马骡、铙钹、小锣、铰子等都是武场常用的伴奏乐器。

四、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通过唱腔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个历史故事。本文通过分析蒲剧的音乐特征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这一地方剧种,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蒲乡文化和民俗的窗口,

刘慧媛(1981— ),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脸谱唱腔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脸谱与假面 异源而殊流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做个脸谱迎『六一』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灶王爷的“脸谱”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