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吴简中的“”与“米”*

2017-01-29 16:24谢翠萍王保成
考古与文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走马籼稻竹简

谢翠萍 王保成

(1.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2.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出现了许多词汇,如税米、租米、限米、葌米、孰米、梳米、盈湎米、杂旧米、杂僦米、杂溢米,盈米、息米、盐渍米、杂擿米、茠種粻、茠粻、茠糧,等等,其中有些词语仅从字面去理解,怎么也解释不通,需要进一步探讨。今就其中的“茠粻”与“葌米”两个词语做些补说。

一、茠粻

“茠粻”,在已经公布的吴简材料中又作“茠種粻”、“茠糧”、“茠粮”,辞例如下:

(1)其二百二斛一斗給貸嘉禾二年佃茠種粻收還别(贰[1]· 718)

(2)其七十三斛一斗給雇茠粮(肆[2]·1458)

(3)……茠糧(肆· 3213)

(4)其斛七斗四升五合給貸嘉禾四年貧民佃茠粻收(肆· 4617)

(5)其四百四斛四斗六升二合給貸嘉禾二年貧民佃茠種粻(肆· 4623)

《说文》:“薅,拔去田草也。从蓐,好省声。茠,薅或从休。《诗》曰:‘既茠荼寥。’”《玉篇·艸部》:“茠,除田草。”《颜氏家训 ·涉务》:“耕种之,茠鉏之。”《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身畚锸,茠刺无休时。”《集韵·尤韵》:“休,《说文》:‘息止也。’或从艸。”《淮南子·精神》:“今夫繇者揭钁臿,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当此之时,得茠越下,则脱然而喜矣。”高诱注:“茠,荫也。三辅人谓休华树下为茠也。”

“茠”解释为“薅”、“休”或“荫”等,在以上各例中皆不好理解。《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肆》的出版,为正确释读该字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字形图片,如下:

《说文》:“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术,秫或省禾。”段玉裁注:“下象其茎叶,上象其。秫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呼为秫。他谷之黏者亦假借通称之曰秫。”程瑶田《九谷考》:“稷,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其黏者,黄白二种。”《尔雅·释草》:“粟,秫。” 郭璞注:“谓黏粟也。”郝懿行义疏:“今北方谓谷子之黏者为秫谷子,其米为小黄米。”《周礼·考工记·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丹秫,赤粟。”《本草纲目·谷部·秫》:“秫,俗呼糯粟。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酿酒劣于糯也。”又引寇宗奭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亦如糯,不堪作饭;最黏,故宜作酒。”《广雅·释草》:“秫,稬也。”王念孙疏证:“秫为黏稷,稬为黏稻,二者本不同物,故经传言秫,无一是黏稻者。但以稬、秫俱黏,故后世称稬者亦得假借称秫。”晋崔豹《古今注》卷下:“稻之黏者为秫。”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

二、葌米

“葌米”,在已经公布的吴简材料中多次出现,而且涉及米的的数额巨大,辞例如下:

(1)其一萬六千九百二斛一斗八升九合葌[3]米(贰· 7615)

(2)其二萬一千八百卌四斛四斗六升葌米(肆· 4122)

(3)其六百八十四斛八斗九升葌米(肆·4178)

(4)其一萬四百六十一斛七斗二升葌米(肆· 4862)

(5)其二千三百六斛六斗九升葌米(肆·4986)

(6)其八百七十七斛一斗八升葌米(肆·5007)

“葌”,段玉裁、桂馥均考证为香草。《说文》:“葌,艸,出吴林山。从艸, 姦声。”段玉裁注:“葌,香艸也,依《众经音义》补二字。《中山经》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又云:葌山有葌水出焉。又云:有艸,其状如葌。郭云:葌即菅。误。”桂馥义证:“艸者,当为香草,《一切经音义二》:葌,《字书》:‘与兰同。’葌,兰也。《说文》:‘葌,香草也。’馥按《广韵》葌与当作蕑。《广雅》蕑,兰也。《诗·溱洧》方秉蕑兮,陆《疏》蕑即兰,香草也。”《山海经·中山经》:“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葌”字郭璞注云:“亦菅字。”郝懿行笺疏:“《说文》云:‘葌,香草,出吴林山。’本此经为说也。《众经音义》引《声类》云:“葌,兰也。’又引《字书》云:‘葌与蕑同,蕑即兰也。’是葌乃香草,郭注以葌为菅字,菅乃茅属,恐非也。”

《说文》:“菅,茅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菅,假借为蕑,即兰。”《山海经·西山经》:“(天帝之山)其下多菅蕙。”《汉书·地理志下》:“《郑诗》曰:……‘士与女方秉菅兮。”颜师古注:“菅,兰也。”可见,葌、菅、蕑,皆可通假,郭注不误。

“葌米”一词,有人认为可能是指代替葌草缴纳的米[4],或认为是类似於“柚租钱”之类的土特产税[5],或认为是临湘侯国为购买葌草所备之米[6]。尽管“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生产严重破坏,实物交换盛行”[7],但是吴简中出现的“葌米”简所涉及的米的数额都是很大的,既然“葌”为香草,或即兰草,自然也就常见不过了[8],故上述观点皆不可信。

我们认为“葌米”之“葌”,实为“稴”之假借字。葌,见母元部;秈,心母元部;它们声近韵同。稴,见母谈部,段玉裁注《说文》“稴,稻不黏者”云:“稻有不黏者,则稴是也。今俗通谓不黏者为秈米,《集韵》、《类篇》皆云《方言》江南呼稉为秈。亦作籼、作粞。按:《说文》、《玉篇》皆有稴无秈,盖秈即稴字,音变而字异耳。”可见,“葌”为“稴”之假借,理同“盖秈即稴字,音变而字异耳”。

稴,不黏的稻,即籼稻,也指青稻白米。《集韵·沾韵》:“稴,青稻白米。”《广群芳谱·谷谱二》:“稻,《风土记》:稴,稻之青穟,米皆青白也。”《佛说长阿含经》卷八:“或食麻米,或食稴[9]稻。”

秈,水稻的一种,即籼稻,早熟而少黏性,米粒细而长。《玉篇·禾部》:“秈,秔稻也。”宋罗愿《尔雅翼·释草一·稻》:“一种曰秈,比于稉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唐元结《拟骚》:“献水芸兮饭霜秈,与太灵兮千万年。” 《广韵·仙韵》:“秈,秈稻。《方言》:‘江南呼稉为秈。’或作籼。”《本草纲目·谷部·籼》:“籼似粳而粒小,始自闽入,得种于占城国。宋真宗遣使就闽取三万斛,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皆有之。高仰处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汉语大词典》:“籼稻,水稻的一个品种。稻株比粳稻稍高,分蘖力较强,但秆软易倒伏,较不耐肥。米粒细长,黏性小而胀性大。主要分布于华南及淮河以南地区。”[10]

湖南长沙属于亚热带气候,适宜籼稻种植。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较耐湿、耐热、耐强光,但不耐寒,谷粒易脱落;米粒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胶稠度硬,故蒸煮的米饭不黏[11]。走马楼吴简中的“葌米”数量巨大,说明三国时期的湖南长沙一带普遍种植籼稻。

[1]此处“贰”是指《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贰》,“贰”后面的数字是竹简的编号,其它类推。

[2]此处“肆”是指《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肆》,“肆”后面的数字是竹简的编号,其它类推。

[3]原书整理者释为“止姦”,当释为“葌”,参见陈荣杰.走马楼吴简佃田、赋税词语汇考[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陈顺成.走马楼吴简词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95.

[5]高敏.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看孙权时期的商品经济状况[C]//简帛研究(二00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2.

[6]同[3].

[7]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前言 (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5.

[8]《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柚,其草多葌麋芜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此典说明楚地产葌草。另外,《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曰:‘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至今后世,即山作冶,麻绖葌服,然后敢铸金于山。今吾作剑不变化者,其若斯耶? ’”其中“麻绖葌服”,亦证明楚地产葌草。长沙自古就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则长沙必产葌草。

[1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九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8.

[11]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编.高产优质高效水稻种植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0-151.

猜你喜欢
走马籼稻竹简
从稻名演变看籼稻的起源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走马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竹简倒水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
走马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