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德政思想与现实启示*

2017-01-30 03:25
山西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政贞观政要

胡 文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21

《贞观政要》德政思想与现实启示*

胡 文*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21

成书于开元八年的《贞观政要》汲取了前朝历代和唐王朝实行德政治国的成功经验,对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各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堪称古代中国的治国宝典。现代学者们对《贞观政要》的研究和解释成果斐然,不一而足。围绕统治国家,施行德政,教化人民,安邦强国所应用的传统儒家思想和具体方法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非凡的启示。

德政;道统;治腐;教化

《贞观政要》一书作者是唐代史官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其一生致力于史学,所撰颇丰,但多数不传,行世只有《贞观政要》一书。全书分为四十篇,主要论述思想道德和典章制度两大方面。全书将修身治国的儒家德政思想贯穿始终,目的是为后世治理国家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为君以德

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掌握着国家的一切权力。历朝历代既有明君也有昏君。但作为皇帝,要治理好国家对皇帝自身的道德和能力要求极高。在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王朝,即将即位的储君需要接受极为严格的学习和培养。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是其中尤为重要的方面,受到高度的重视。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将儒家先贤的言行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而行德政,做仁君更是皇帝们治国理政的追求。

在《贞观政要》一书中,第一卷就是对皇帝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内容。唐太宗对臣子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1]谏议大夫魏徵用古代圣哲之主都注重道德培养,勤于修身,而楚王请教詹何什么是治国的关键,詹何回答是修身来说明修身对治国的重要性。

可见,这一对历史上著名的君臣对君主自身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将之看做是治理好国家的先决条件。而《贞观政要》通过太宗和魏徵的谈话,想要说明的是国家统治者思想道德修养比治国具体手段和政策更为重要。

对于如何才能成为圣明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从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失败的皇帝身上看到,作为君主绝不能为所欲为,要不断对自身进行规范,并要重视民生。这些实际上就是要以德治国,德主刑辅。太宗以前朝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来明确治国的关键,这是值得肯定的。

对创业与守业的关系,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徵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创业虽难,但已经成功就不能再停留在以前,应该放眼未来。守业更难,国家建立了,但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1]表明太宗对国家将要面临的难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慎重的态度。

为君之道,正其身,修身而治国。从唐代君主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治理国家,掌握权力的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对国家的影响极大。虽然现代国家没有古代封建社会大权独揽的皇帝,但掌握权力的官员们他们的个人言行还是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稳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的。担当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任务的官员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是否符合赋予他们权力的人民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而又难以具体考核的。因此,对我们的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是应该切实加强的。

目前,各个行政单位自身培训和在各级党校学习是提高干部的主要途径,对我们政府机构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个人修养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一定要防止,思想道德学习和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防止“培训成了度假,学堂成了会所的现象。”。“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不能成为口号,干部考核和任用的“德能勤政”标准一定要落实。我们应该从干部选拔上严把“质量关”。多选好干部,多选思想境界高的,真心实意服务老百姓的干部。否则单纯选拔能力强,水平高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做法会严重危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贪鄙出奢纵

《贞观政要》第六卷中,记录了侍御史马周的上疏,其观点是用大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在治国时广泛施行恩德教化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来建议太宗推广德行教化,规范社会道德准则。其重点是统治者厉行节俭,对百姓施加恩德两个方面的做法。

唐代的政治精英们认识到,推行德政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有效方法。德政要求统治者自身严格自律,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而对老百姓则要实行轻傜薄役,道德教化的统治政策。只有两方面都做好,德政才能真正实现。汉时汉武帝推行儒学治国,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作为国民的道德行为准则,确立了儒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准则。历代加以完善,至唐代盛世,社会安定,财富快速增加。社会最大的危机不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统治者阶层的穷奢极欲和对老百姓的不断增加的盘剥是国家变乱的最根本原因。马周上疏,将治世易奢纵,贪鄙出奢纵的道理明确的提出来,警醒皇帝。他看到太宗虽时常颁布诏令减少百姓税负,但百姓的负担却在不断加重。随着唐王朝社会财富的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世家大族奢侈的享乐需要庞大的财富供养,而其来源正是千万普通的百姓。他指出,前朝统治者自身奢侈,而上行下效,社会风气以奢靡为荣。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百姓税负越来越重。官员为了牟利,无所不用其极,疯狂搜刮国家和百姓的财富,导致朝廷的灭亡。税收减少,节省下来的财力要用于民生,只有民富才能国强。如果官场奢侈腐化成风,官员们为了奢侈享乐,利用手中权力敛财肆意挥霍,国家最终将走向败亡。

奢纵是贪腐的源头。《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了太宗教育大臣们洁身自好,不要贪污的言行,太宗将人的性命比喻成最珍贵的珍珠,而所有的财物和性命相比都微不足道。如果被一时的小利诱惑,最终不但得不到财物还会丢掉性命。他以公仪休爱吃鱼而拒绝别人的赠鱼典故说明贪腐的成本远大于收益,要求官员们约束自身,勿做贪腐小人。

太宗对待贪污腐败的手段是惩教结合。对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从民家取得几石麦麸的事情,太宗命令他自己把贪污的麦麸背回去以羞辱他,让别人以他这种行为为耻。对建议开发宣州、饶州银矿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罢官放逐回家,不再任用。太宗认为这样做虽增加了财政,但加重了百姓负担。是不道义的行为。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当时轻微的贪污有可能免除处罚,但违法者肯定要付出代价。唐代对腐败的惩治并不温和,而太宗对贪腐的界定甚至也包括自身。官员的劝谏不是贪腐,但有可能导致损害民利增加君主皇室利益的劝谏被太宗看做是误国的。

官员贪污是犯罪,历来都要惩处。而奢靡之风是贪污腐败的诱因,社会风气的好坏对贪腐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古人对贪官污吏的处罚其严厉程度远远超过现代社会。官员贪污腐败的社会影响也远远要超过普通的犯罪。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贪污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官员受到的处罚并不是很重,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从立法到司法,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备是治理贪污腐败的根本途径。而对奢侈享乐,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我们应该坚决的反对和斗争。当前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以奢侈享乐为荣,以勤奋劳动、勤俭节约为耻的不正之风。甚至在青少年中都存在着攀比享乐的不良风气。如果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持续并发展下去,中国社会的未来将岌岌可危,贪污腐败的现象会愈演愈烈。制度反腐和反对奢侈的社会道德风尚要相结合。

最近一个阶段,党和政府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在不断加强。“老虎和苍蝇一起打!”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一系列贪污腐败案件的曝光令人触目惊心,治理贪腐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一目了然。腐败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社会顽疾。许多王朝和政府的倒台都和贪腐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充分认识到了贪腐是会导致亡国亡党的严重问题,并及时坚决的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这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一定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贞观政要》中,古人的智慧为我们治理贪污腐败提供了一点智慧:净化社会风气,反对奢靡之风,抑奢纵治贪腐。我们在法治反腐的同时,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从精神世界优良品质的培养来防止贪污腐败。社会公职人员尤其应该身体力行,并接受社会监督。

三、礼乐教化

唐太宗即位后,加强了对儒家礼制的建构。尊孔重礼。他运用儒学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百姓,并对所选拔的官吏从礼制上进行要求、规范社会上的各类礼法、家规。对从世家大族中遗留下来的虚妄声名进行打击,制定符合当时实际的贵族交际的典章制度。对民间道德品质高尚的孝行善举进行褒奖和宣传。提倡孝敬父母、兄弟友爱、社会和谐的道德风尚,并通过礼仪活动,音乐等形式予以弘扬。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建立以后,南北朝遗风仍然对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士族虽然已经没落,但他们的遗老遗少仍然还具有优越感,其自命清高,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价值观对新生的唐王朝产生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唐太宗亲自对社会道德风气进行规范与重塑。《贞观政要》中记载,对由于迷信禁忌不祭拜父母的社会现象,他下令州县长官教化开导,遵照相关的礼仪法典进行。对现代士族以身世自高,骄矜无礼的作态在编写《氏族志》时按照官品和才干进行编制,打击、贬低其社会地位,建立以对国家贡献大小为标准的贵族等级。对民间的社会风俗,家族关系,唐太宗和大臣进行规范引导。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力图建立起一种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社会风尚,通过儒家的伦理纲常关系来调整社会关系。

《贞观政要》一书中涉及礼乐的篇幅较多,唐王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用社会道德教化百姓,以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目的。从唐代统治者们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传统道德与现代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社会大众的意识观念是需要社会管理者加以引导的。现今社会的情况更为复杂。我们的管理者不仅需要确保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利益。一些官员将自己和人民群众相区别,认为自己是官,百姓是民,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尤其是在基层,一些干部甚至把自己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这样的官员如何能带领人民走上幸福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化道路需要不断的探索,党员干部应该是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领头人。如果社会上的官本位思想成为主流,那我们党和政府将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我们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弘扬社会正气,培育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任务和目标。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注入“正能量”是当前理论界应该重点研究的领域。

四、结语

《贞观政要》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是古代封建王朝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古代政治家们希望它对后世治国理政有所启示。而它的确对现代中国发展也有着某些方面的积极借鉴作用。“取其精华,驱其糟粕”,汲取古代先贤们的政治智慧,结合今人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是我们古代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1][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

[2]史世鹏.国家能力建设:强国圆梦的历史选择—重读《贞观政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4).

[3]陈丛兰.人性、人格和人文:《贞观政要》官德生成的三重伦理向度[J].齐鲁学刊,2012(3).

[4]王利民.唐律与《贞观政要》的吏治——一个以吏治为结合点的视角[J].政法论丛,2011(5).

*陕西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科规划课题“《贞观政要》官德及现代党风廉政建设研究”(JK0030)阶段成果。

K

A

**作者简介:胡文,陕西西安人,哲学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德政贞观政要
图看天下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依法治国方略对传统儒家思想精粹的融合与借鉴
瞧这造型,政要们也是拼了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五德终始说与《两都赋》
许德政网吧监督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