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指导“十三五”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探索*

2017-01-30 07:32
山西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十三五服务体系毕业生

牛 爽 朱 宇 颉 燕

1.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2.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指导“十三五”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探索*

牛 爽1朱 宇2颉 燕2

1.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2.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日渐突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因素和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十三五;大学生;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宏观经济不断变化,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也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十三五”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寻求解决困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概述

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论”、“创造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等有关阐述中,对资本主义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述。马克思就业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理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劳动力获得全面发展的理论,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这样的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

虽然由于时代限制,马克思就业理论存在一定不足,但其相关理论思路对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旨在将马克思就业理论与现实分析有机结合,着力探索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综合竞争能力不强,职业规划意识不明确

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学毕业生主要存在自身职业规划意识不明确、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许多毕业生仍存在对自身职业规划目标和定位不明确,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问题,由于在大学阶段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在进入到就业招聘阶段时表现不佳,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因而遗憾地错过宝贵的就业机会,没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和满意岗位。

(二)就业单位行业结构尚需优化,专业对口程度仍需提高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IT、互联网等相关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相应的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这是就业行业结构不断转变的成果,而且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继续优化。与此同时,由于难以形成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有效供给,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相对过剩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供需不匹配、专业与就业不完全对口。这是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主要问题,急需提高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行业的对口程度,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仍需完善,协同育人工作亟需推进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还未形成稳定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强、连接企业和毕业生供需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项目政策指导类的较多,实际指导意义较少,其中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普及不全面、发展不完善等。

三、“十三五”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相对过剩理论中,马克思认为相对人口过剩是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要想实现充分的就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十三五”时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应当提升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应稳定招生总体规模,通过教育教学、专业调整等一系列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增强就业市场建设,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引导

面临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整体需求持续下滑以及传统企业提供有效岗位总量不断减少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的协作优势,主动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实施提前选拔和订制培养高端人才以及加强大学生培养质量反馈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就业市场建设。此外,高校还应通过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基层就业奖励力度、加强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引导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不断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协同创新、合力育人机制

一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意识。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因而高校必须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意识。二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系统化地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诸如求职注意事项、求职方向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科学化指导。三是全面推动协同创新、合力育人机制。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十三五”规划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协同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形成合力育人机制,培养更多“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总之,“十三五”时期做好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

*吉林大学2016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及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GY201616);吉林大学2016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大数据背景下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模式探索研究”(项目编号:JY201622)阶段性研究成果。

F

A

猜你喜欢
十三五服务体系毕业生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