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的演奏技法

2017-01-30 22:10唐逸恬
北方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帕格尼尼八度练习曲

唐逸恬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的演奏技法

唐逸恬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是其受帕格尼尼影响后创作的第一批作品,也是他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而本文选用了其中的第二首,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的解析,来重点分析这首作品的演奏技法,为演奏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斯特;演奏技法;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

弗朗茨·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匈牙利,六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后经辗转定居法国巴黎。来到巴黎后的李斯特,仿佛才真正打开了音乐世界的大门。他将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钢琴能演奏出犹如交响乐般气势恢弘的效果,并且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的模式,为后世所沿用。李斯特创作的大量钢琴作品、交响曲也都名垂至今,被后人赞誉为“钢琴之王”。

一、创作背景

与其说李斯特定居巴黎后对钢琴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不如说李斯特在巴黎见到帕格尼尼之后,才对钢琴音乐产生了顿悟。1831年,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来到法国巴黎演出,李斯特在听完帕格尼尼的演奏会后,被他技艺超群的炫技、热情充沛的活力以及极富幻想和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所震撼。至此之后,李斯特在钢琴创作和演奏上的灵感被彻底激起,并发誓要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在这种背景之下,李斯特的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于1838年应运而生。而其中的第二首《随想的行板》是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第17号作品改编的,这首练习曲以其复杂的演奏技巧令后人生畏,甚至李斯特还特地为后来的演奏家写了一些稍微简易的乐句来替代其中的部分。可见这首作品的难度之高,分量之重。

二、曲式结构

李斯特的这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尽可能的忠于原作,并未改变乐曲的曲式结构,只是在当中加入了大量的技术手法,极大的丰富了和声语汇,利用各种技巧性的元素使全曲饱满而色彩斑斓。此曲为降E大调,4/4拍子,虽说它是节拍工整的大调调式,但丝毫不失自由涌动的弹性节奏和浪漫多变的梦幻色彩。全曲为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为第1-5小节,尾声为第63-71小节。中间部分为A-B-A结构,第5小节后半进入A段,也就是乐曲的主题。一开始的主题呈现,只是在小提琴的原谱中加入了左手低声部的共鸣,保留了连串装饰音的颗粒感和灵动性,而当乐曲行至第17小节时,出现了八度音程织体,以双手交替与齐奏相结合的形式将A段推向高潮,与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整个段落的调性一直保持在明朗清晰的降E大调,经过一番递进和高潮后A段乐曲最后安静的结束在主音上。B段由第23小节后半进入,这一段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主题乐句,在表现形式上也大量使用了八度的连跳节奏,加上不断出现的重音和渐强交替,仿佛让人置身于恢弘大气的交响乐之中。B段虽与A段材料截然不同,但B段结尾用八度和装饰音的巧妙连接,使乐曲自然的承接到A段的再现中来,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三、演奏技法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大师,也作为非凡交响性音响的追崇者,他创造出的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令观众狂热痴迷。也正因为如此,在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时,对其音色、音量、乐汇等方面的把握也应不断完善和精细。尤其是要演奏这首深受帕格尼尼影响下所诞生的大练习曲二,对演奏者各方面的演奏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触键方式

要赋予乐曲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音响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多样而精准的触键。在这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中,最有难度的触键,就是要区别连串的单音装饰音与八度部分的对比。A段呈示部分中,有大量颗粒感极强的音阶上下行,在弹奏这一部分时,注意力要集中在指尖的位置,手臂手腕要放松,每一组快速跑动的音组触键要均匀,下键要谨慎而自然,要有如行云流水一般却暗含内力。而当A段后部出现连续高强度的八度交替弹奏时,触键则要变得果断干脆,要运用身体的力量,通过大臂发力推动小臂带动手腕灵活奏出,此时手掌和手指的支架要撑稳,下键用力但不能锤击,音色要浑厚饱满但不僵硬。B段是一个大篇幅的八度连续弹奏乐段,这就要求演奏者尽最大可能的放松手腕,灵活运用手腕的巧劲分担手掌的负担。而手指触键的深度要随着乐句的起伏不断变化调整,音与音之间不能粘连,要绝对的独立。这一部分旨在突出主题乐句激情昂扬的基调,因此触键的角度要直,力度要强,深度要饱满。

(二)节拍速度

这是一首4/4拍子的大调乐曲,在如此规整的节拍下,李斯特却并未赋予它真正规整的乐感,而是在大多数的地方都使用了自由涌动的弹性节奏。在第5小节由高处快速下行的长乐句中,就可用慢入渐快再自然的过渡到左手B音的颤音上。当A段主题句出现时,演奏者大可不必按照规整的节奏节拍去对位,多关注连串装饰音与主音间的关系与对比,运用弹性节奏将每一句乐句呈现出相似却又不同的听觉感受。在第17小节八度音交替弹奏至B段结尾之间,可采用慢入或渐慢突快等手法,使乐句揉入自由灵动之感,就像中国武术拳法太极拳的精髓一般,演奏者用浑厚的力度来呈现阳刚一面,用弹性的节奏来体现阴柔之感,在刚柔并济中将八度音段落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

(三)双手交替

李斯特的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左右手交替演奏的形式经常出现,而在本文研究的第二首中,双手交替尤为频繁和重要。双手快速交替十分考验演奏者基本功,因此演奏这首作品,需要在平常的练习中就培养出很高的手指独立性和较强的基本功。这首作品里出现的双手交替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音的双手交替。这在A段主题里就已经出现了,弹奏这种交替必须要指尖用力集中,左右手衔接不露痕迹,快速跑动一气呵成,音色、力度在同一乐句里必须保持统一,不能出现重音或长音,并且重视指法的运用,设计好左右手各自的任务;第二种是和弦的双手交替。第13小节出现了和弦或音程的双手交替弹奏,并且是在同一音域内,所以这一部分比单音的交替更为复杂,因此在演奏时,既要兼顾音本身的整齐度,又要保证快速乐句衔接的自然流畅。触键时指尖的瞬间抓音要稳准狠,手腕要灵活控制手掌幅度,动作要小但力度要强,手臂放松以防音色僵硬或音与音之间出现粘连。第三种是八度的双手交替。这是十分考验演奏者综合能力的一个部分,在演奏时,手臂肌肉要控制得当,手掌要保持好支撑状态不塌陷,把握节拍速度的同时双手均匀交替前进,过程中也要避免因为肌肉用力过猛或手掌支撑过度而导致的音色刻板等问题。此外,每一个音的触键都要深,将力道完整的由大臂推送至指尖,每一乐句都要像瀑布倾泻而下一般利落爽快。

(四)踏板运用

以贝多芬等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对踏板的使用一直是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而从以李斯特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早期钢琴音乐开始,踏板的使用则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束缚之中,有了全新的开拓性发展。在本文所研究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中的踏板运用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长踏板,李斯特十分擅长用长踏板来辅助实现和声色彩的丰富,例如在此曲的第4小节处,哪怕是快速连串的不和谐和弦下行,也使用了一个长踏板来制造浑厚立体的音响效果,包括第5小节主题句进来,也在连串音阶流动中使用长踏板,以达到丰满和声的作用;第二种是为配合表情记号使用的踏板,例如第23小节B段开始的地方,连续的重音和连跳记号,可以借助使用踏板的辅助来突出句头重音,烘托磅礴气势;又例如第18小节连续上下行的流动,需要突出色彩的变化和力度的对比时,可以加入踏板来推进情绪辅助表达;第三种是切分踏板,虽然在这首作品中切分踏板的运用较少,但也正因为如此极容易被人忽略。例如在B段连续的八度音支撑的旋律片段中,演奏者可以稍加运用切分踏板,以保证旋律的连贯性,又可以借助踏板来呈现多彩而丰富的音响效果。李斯特的作品踏板使用十分频繁,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追求轰鸣的音效而乱用踏板,导致音色混乱、音质不清晰等,要合理的结合作品本身的主题,使踏板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李斯特的这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二》是一首全方位考验演奏者基本功的高难度练习曲,演奏者除了要在日常多加重视基本功训练之外,还应该全面了解李斯特的作品风格和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通过对其曲式结构的分析,透彻的理解作品内涵,从而达到辅助技术来精准表现乐曲的目的。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还潜藏着巨大的音乐能量,需要演奏者们继续不断的探索挖掘,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演奏的巨大动力。

[1]刘小楠.论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创作背景[J].艺术百家,2012(08).

[2]王暹.李斯特的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J].钢琴艺术,2001(05).

[3]孙虹.关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特征与影响问题探析[J].魅力中国,2010(09).

J624.1

A

猜你喜欢
帕格尼尼八度练习曲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论钢琴八度演奏技法及应用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演奏失败的原因
谈帕格尼尼小提琴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帕格尼尼“另类”教学法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
帕格尼的爱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