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盐碱地发展棉粮生产应因地制宜

2017-02-02 07:45谭涛
农业知识 2017年21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含盐量盐碱

滨海盐碱地发展棉粮生产应因地制宜

实施“渤海粮仓”项目,引导农民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非盐碱棉田和轻度盐碱棉田改种小麦和玉米,不仅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盐碱地改良培肥,进一步丰富和优化该区的种植制度、种植模式也有积极的意义。

但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好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含盐量较高(大于0.2%)的盐碱地改种小麦、玉米甚至花生等耐盐性较差的作物,实际效果不好,已经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二是不顾热量和水浇条件的限制,在盐碱地盲目试验示范棉麦两熟。三是改种小麦等作物后,品种和技术不配套,如推广使用一些老品种和没有经过审定的品种。四是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受水资源的影响,关键时期浇不上水,大大影响了产量和效益。

黄河三角洲地区“棉改粮”不是新鲜事物,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山东省科技工作者和当地农民就在该区研究探索盐碱地改良和粮棉油的轮作、连作和套种,一度把水稻作为改良盐碱地的主要作物,也收到较好效果,但随着该区淡水资源的缺乏和限制,水稻种植规模锐减;也曾经实践并推行在盐度较重的盐碱地种粮甚至实行粮棉两熟,但都因产量低、效益差而放弃。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基础,通过植棉改良盐碱地,改好后再种植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当前仍是科学的、合理的、实用的。针对推行“棉改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是严格“棉改粮”的条件。

实行棉田改粮田,首先要考虑盐碱程度,非盐碱地和春季表土层(0~20厘米)含盐量不超过0.2%的轻度盐碱地可改种粮食;其次是要有水浇条件,保证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关键生育时期的水分供应。需要注意的是,受制于淡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条件,黄河三角洲“棉改粮”的发展规模是有限的,不能过度发展。

二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含盐量高于0.2%的棉田要继续种植棉花等耐盐性强的作物,并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以改良,达到种粮的条件后再种粮。

三是提倡轮作制。考虑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有限的淡水资源和生态条件的脆弱性,在“棉改粮”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棉花—小麦+玉米—棉花”等形式的轮作制。

四是解决好“棉改粮”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如选用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品种,杜绝使用未审定的小麦品种;黄河三角洲地区达不到棉麦两熟的条件要求,更不要在盐碱地盲目试验和发展;大力推进盐碱地改良,改好了什么作物都能种,产量高、效益好。

五是争取政策支持。“棉改粮”是农业种植结构的重大调整,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鉴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宜棉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棉花仍是当地的主要作物。为此,建议国家和山东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棉花种植的政策,把滨海盐碱地改良植棉列入国家计划,特别是尽快把山东省列入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试点范围,与西北内陆棉区享受同样的补贴政策,为棉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创造一个缓冲期。

(谭涛)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含盐量盐碱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有机氮组成及氮有效性对土壤含盐量的响应*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男孩身体触碰灯泡能将其点亮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温州海涂围垦区的土壤特性
盐碱胁迫对亚麻苗期生长及阳离子吸收和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