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研究分析

2017-02-04 23:46陈军义王璐陈宁白宝良陈琳吴文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23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产业园区构成要素

陈军义+王璐+陈宁+白宝良+陈琳+吴文静

[摘 要] 为实现科技人才更好助力贵州省“大扶贫”战略,课题组围绕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领域等三个方面开展了2014、2015年度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及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贵州省服务“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完善,工作积极主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课题组从建立健全青年科技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创新选派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和优化科技服务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01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188- 04

人才可以带动技术,技术可以带动产业,产业可以带动地区,因此从根本上说,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是欠发达地区取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所在[1]。当前贵州省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全省尚有50个国家重点扶贫县,62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极其严峻。而贵州省人才资源总量近年来虽不断增长,但人才总量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仍较少,远低于川滇两省[2]。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脱贫任务重与人才数量少的双重压力下,更加高效挖掘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则成为贵州省科技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着眼于全省“大扶贫”大战略,全面深入分析我省“三区”科技人才现状,掌握“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创业创新能力,进而打造一支“愿为、能为、善为、勇为”的精干科技人才队伍,以弥补科技扶贫人才数量不足的劣势。

1 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研究制定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5年,贵州省每年从省内外省级、市(州)级以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能够解决受援地科技需求的,并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农村环保、信息化等专业科技人员中选派1 300名左右的科技人员到全省88个县(市、区)围绕当地产业科技需求开展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及科技服务,通过领办、创办、合办和协办企业、合作社、协会,支撑扶贫攻坚和特色农业产业,并为受援县培养本土科技人才。

2 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014、2015年贵州省分别选派了科技人员998人、1 193人赴全省九个市(州)88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工作。针对上述“三区”科技人才资源群体,本研究从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领域等三个方面对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2.1 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资源年龄结构分布

对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资源数据,按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我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中青年人比重较大,45岁及以下年龄段2014、2015年度分别占70.24%和68.76%,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具有明显的年轻化,体现了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2.2 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资源专业技术职称分布

对贵州省“三区”人才资源数据,按专业技术职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资源整体素质相对较高,高级职称2014、2015年度分别占48.30%和54.36%,特别是正高级职称均超过百人,有效保证了围绕受援地科技需求,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

2.3 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资源工作领域分布

对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资源数据,按工作领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开展粮油技术工作领域最多,2014、2015年度分别为162人和188人;此外,除农村信息化、烟草、园区服务三个领域科研人员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多数工作领域人数呈现递增趋势。

3 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三区”科技人才队伍构成有待完善

一是青年科技人员比例较大,开展科技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在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比例较大,2014、2015年度分别达34.17%、35.76%。该年龄段科技人员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普遍缺乏深入基层和艰苦环境锻炼的经历,而青年农业科技人员能熟练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一般要6年以上的专业工作时间,因此亟需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培养[3-4];二是优势产业领域“三区”科技人才数量有待提高。茶叶、中药材等作为我省重点扶持打造的优势产业,对于实现“大扶贫”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积极动员更多优秀科技人员参加“三区”科技人才计划,以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2014年度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数4 423人,其中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达3914人[5],而2015年中药材工作领域“三区”科技人员仅79人;三是选派的“三区”科技人才专业知识相对单一。主要以种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的专业科技人员为主,而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延伸产业链,通过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因此需要增强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市场营销等方面科技人才的选派。

3.2 “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积极主动性有待加强

一是“三区”科技人才派出单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大多数科技人员需要承担本单位大量日常工作,而选派“三区”科技人才方案要求服务时间不少于1年,全年在基层工作时间不少于100天,部分派出单位担心影响本单位日常工作运转,持消极态度;二是组织动员科技人员参加“三区”科技人才工作力度有待加强。2013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占比分别为0.7%、5.8%、29.2%[6],呈现明显金字塔结构,而2015年度选派的“三区”科技人才,中级人数与副高人数相差不大,说明我省可以申报参加“三区”科技人才的中级职称人员数量还有较大发掘潜力;三是管理部门有待加快出台关于“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目前科技部、贵州省科技厅均未出台选派人员工作经费使用办法,导致派出单位和科技人员在工作经费使用上出现疑惑和困难,在一些派出单位传递负能量,降低科技人员申报积极性。

3.3 受援地吸引“三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服务意愿不足

一是受援地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受援地科技部门及生产主体对“三区”科技人员服务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仅仅作为一种政治任务进行接收,缺少积极主动邀请。另一方面“三区”科技人才工作量大而繁琐,而受援地科技部门又缺少相应的工作经费支持,致使工作开展困难,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二是选派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与受援地产业主体具有差异性。2014、2015年度选派的“三区”科技人员以种养殖业领域为主,因此以粮油、畜禽(水产)、茶叶、中药材等作为当地主要产业的市(州)“三区”科技人员较多;三是受援地生产经营主体与科技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紧密度不足。目前省科技人员参加“三区”科技人才计划在选择受援地时,主要选择与当地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科技需求强的生产经营主体有科研项目合作的受援地。

4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三区”科技人才科技服务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相关政策,营造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充分激发广大 “三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力。

4.1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服务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派出单位、创业培训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区”科技人才培训,着重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缺少基层科技服务经验,重点开展农业先进生产适用技术、下游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科技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积累,而承担科研项目对培养提升青年科技人员服务能力至关重要[7]。因此应加强对参加“三区”科技人才计划的青年科技人员申报科研项目予以倾斜支持,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承担科研项目机会,进而增强其开展科技服务的综合素质;三是以受援地为单位,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形成以基层科技服务经验丰富的专家为组长,各专业领域人才为组员的跨学科领域、跨年龄结构、跨职称层次的科技服务团队。通过“以老带新”实现老专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领作用,同时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4.2 创新选派机制,优化“三区”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健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机制。进一步完善受援地对“三区”科技人才需求信息征集机制,鼓励受援地科技部门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收集整理并提交科技人才需求信息,以便省科技厅根据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重点鼓励相关技术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科技人员奔赴受援地开展科技服务;二是建立科技人员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借鉴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跨区域联动机制[8],鼓励省级、市(州)级科技人才在全省范围内自愿选择适宜受援地进行互助帮扶,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吸纳省外科技人员参加省“三区”科技人才计划以增强科技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科技服务“三区”能力;三是拓宽重点产业领域选派科技人员范围。围绕“五张名片”、“5个100工程”及省委省政府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点将式”鼓励相关单位、公司科技人才参加。如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可积极鼓励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实力较强企业的科技人员申报参加。

4.3 出台配套政策,增强“三区”科技人员积极主动性

一是进一步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当前我省选派“的三区”科技人才中级职称人员比例达50%左右,而在当前的薪酬体制下,职称越低,科技人才对物质型激励偏好程度越高[9]。因此对口“三区”科技人才,鼓励参照《支持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条措施(试行)》的通知(黔科领发[2015]1号)文件执行,进一步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活力;二是进一步融合科技资源,形成支持“三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服务合力。重点围绕茶叶、辣椒、马铃薯、蔬菜、蓝莓等特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三区”科技人才申报重大专项、农业攻关、成果推广等科技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同时将“三区”科技人才认定标准与科特派认定标准有机融合,使其能够具有申报贵州省科特派专项项目资格;三是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主,受援地服务时间为辅的绩效考核体系。选派科技人员、受援地科技部门、受援单位协商确定“三区”科技人才选派三方协议书的服务方式及内容,使得预期工作目标量化可考核,并尽可能降低对服务时间100天的硬性考核[10],以提高科技人员服务的质量,同时保证科技人员在工作单位足够的工作时间,降低派出单位的抵触心理。

4.4 优化科技服务环境,积极营造吸引科技人员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多元化典型示范宣传,增强科技合作意愿。通过加强科技部门、搜狐、新浪等网站宣传,及利用大众通讯交流平台QQ群、微信群等转发,及时、深入、系统地报道“三区”科技人才通过提升企业、合作社申报科技项目能力、研发新产品、增强市场销售等,进而促进企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典型案例,使企业、合作社切实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意义,增强科技部门、企业和合作社等与“三区”科技人才的良好合作意愿[11];二是进一步优化科技部门服务环境,打造“三区”科技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受援地科技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更加务实为吸引科技人员提供绿色通道,及时为科技人员联系好服务单位,同时跟踪了解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为科技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12];三是设立受援地“三区”科技人才专项匹配项目资金。支持当年接收10名以上“三区”科技人才的受援地科技部门,并根据当年接收“三区”科技人才数量,正比例确定资助金额,以支持受援地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三区”科技人员申报、“三方”协议签订、跟踪服务、沟通协商、数据收集整理和年度考核等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章明.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J].农业科技管理,1998(1):46-48.

[2]于杰,吴大华.贵州人才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丑勇萍,张云英,陈岳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

[4]张忠华.试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源及其配置[J].导弹试验技术,2004(2):5-8.

[5]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报告(2015)[R].贵阳:贵州省科学技术厅,2015.

[6]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13)[R].2014.

[7]许奕华,吴洁,佟瑞平,等. 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6):88-90.

[8]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跨区域合作[EB/OL]. http://www.most.gov.cn/dfkj/gz/zxdt/201308/t20130805_107755.htm,2013-08-06.

[9]廖中举,吴道友,程华.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偏好分析及其对策-基于浙江省2196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4):145-149.

[10]周华强,王敬东,冯文帅,等.“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制度缺陷及优化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7):110-115.

[11]肖智强.建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的基本途径[J].台湾农业探索,2011(4):29-33.

[12]苏津津,杨柳.天津市科技人才吸引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1(3):109-112.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产业园区构成要素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浙江特色小镇初探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少数民族聚居地课程社会化内涵探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