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王原祁摹古绘画思想之“宋法”探析

2017-02-04 23:50胡素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11期

胡素云

摘 要: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发展至清,渐趋“摹古”之风,以王原祁的绘画理论为例,类“仿某家”的画论则则皆是,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履受批评认为不够创新;但是笔者观察到王原祁在他的《麓台题画稿》中提出“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思想,“宋法”,可理解为宋代的“理学”文化和“文人画”思想。以“宋法”为依据,分析王原祁的《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从文化精神、绘画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思想的影响等各方面探析王原祁“摹古”绘画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王原祁;摹古;宋法;绘画思想

一、宋、清两朝文化思想分析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代,南宋是偏安衰亡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北宋初期,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很高,文学上优秀的文人辈出,此时理学兴起,由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发明的理学思想是以孔孟儒学为宗,吸收道、佛,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统一起来产生的新的“儒学”思想,核心范畴是“理”,提倡认为理或天理才是万物自然和人类社会生存的法则,理是事物的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宋代的“理学”也是在恢复孔孟哲学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宋代“二米”的“平淡天真”的绘画思想和儒学强调的“柔”“淡”理念也不无关系。

清代(公元1636-公元1912年)是由满族人建立的中国封建社会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初统治者为防止明朝遗民“反清复明”,采取一些怀柔笼络政策,拉拢文人士大夫,并大力提倡朱程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使人们从意识形态上为统治阶级服务,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康熙皇帝强调尊儒重道,承袭前朝的八股科举制度,朱程理学成为儒学正统,此时朝野上下都沉浸于清真雅正的审美风格,文学上兼唐、宋诸家风格,讲究阴阳刚柔,艺术为政治服务,表现的都是典雅醇正、清淡秀润、温润平和的“中和”之美,四王的典雅精致、清淡温润的山水画和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一拍即合,王原祁一生供奉内廷,曾为康熙皇帝绘制《万寿盛典图》,并被康熙帝题字“图画留与后人看”,名声大振。

二、儒学和理学思想的相互交织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强调尊卑等级的理论体系,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要求人们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朱熹认为天理是构成人的本质,体现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朱熹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与孔子的“尽善尽美”哲学思想如出一辙。

程朱理学与封建宗法制度、封建道德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系统的哲学信仰体系,使其逻辑化、抽象化、真理化,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精致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理论指导,符合上层专制需要,在南宋时期成为官方哲学,强化了三纲五常,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影响至深。

三、王原祁绘画思想分析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清初画家,一生供奉内廷,思想上偏重于儒家思想,著有绘画理论《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绘画主推元人意气,继承黄子久兼诸家笔墨,强调“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认为要得“元气”须透宋法,在他的画论中有很多表现他在学习过程中虚心求学、尊敬谦卑的心态,王原祁“眷眷下问”,并认为自己“钝拙”,不敢居高位,弱冠时极力揣摩绘画之道至年老时才觉“功力稍进”,如“沛翁以政事钜公……每见必眷眷下问,余虽钝拙,不敢自匿,竭其薄枝技,幸有以教之。《麓台题画稿》”。王原祁还主张山水画有“龙脉开合”“正斜宾主”之势,如“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雨窗漫笔》”,这与宋代郭熙的“君臣上下”思想不谋而合。

在王原祁看来,绘画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它同圣人经典一样, “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宋元诸家,俱有源委,其所投赠,无不寄托深远,仿其意者,旷然有遐思焉,而后可以从事。《麓台题画稿》”,圣人之道在山水中,君子通过山水画可以寄托意蕴,表达在朝的“林泉之志”。他在强调“摹古”的同时也兼法自然,追求平淡天真的境界,为山水画唯有理趣兼到,神逸相俱,才是上品,反对“窃取气机,刻意模仿”,追求理趣兼得,三昧其中,只有在不断的磨练中才能达到神韵之致,无论是摹古还是师法自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王原祁的诸多理论中可以看出,王原祁对于只知笔墨而不解其意的画家嗤之以鼻,切须戒之,王原祁“学古创新”,希望恢复古人提出的山水画当有“效异版图”“得圣人之道”“抒发林泉之志”的价值。

四、“宋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两朝文化思想背景中可以看出,宋清两代所崇尚的“法”在文化思想上就是崇儒重道,讲求严格的尊卑制度,而艺术上讲求平和中正,也符合统治阶层审美趣味的风格。王原祁注重摹古,以元代黄公望笔墨为宗,再集诸家笔墨之长,达到前人的气韵,然而他在这一追求上并没有自满,相反总是以谦虚的态度,对前辈怀着谦卑敬让的心态虚心学习。“宋法”也为中国文人绘画提供了一条线索,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提出之后,苏轼首次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他提出的文人画思想确定了文人画的地位,其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为中国文人画强调“气韵”而非形体作了更鲜明的注释。

山水画发展到清代各家画派繁多,以清初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也延续了文人画传统。王原祁的画论多次提到绘画要“意在笔先”,山水画要表现画家的主体情感和意识,如他在《麓台题画稿》中说:“古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妙处在藏锋不露……”他说绘画的要诀在于“意在笔先”,并说古人用笔“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即前人说的“写山水之神”“气韵生动”,其实还是在说山水画首先应该区别于地理版图,把君子的“林泉之志”寄托于山水,才能得圣人之道;王原祁认为山水画的境界应该和诗文是相通的,他在《麓台题画稿》中谈道:“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左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宋以来悉宗之……其中可以通性情、释忧郁,画者不自知,观画者得从而知之,非巨眼卓识,不能会及此矣。”指出后世的画家都应遵从唐代王维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论,但是观画者和作画者都要有“巨眼卓识”,才能体会到山水画像诗文一样也可以通性情释忧郁,这里也强调画家和观画者的修养和学识。

“宋法”深刻影响着王原祁的绘画,王原祁师法各家,期望山水画可以恢复古人的气韵神态而集中国传统文人画特点于一身。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四王的山水画曾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而逐渐衰落,但他的山水画价值不可否认,为发扬中国传统绘画做了巨大贡献。如今只要提到中国山水画,必然就提到水墨,联想到古人高远的韵味,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浇灌出的具有中国味道的艺术审美趣味。试观中国山水画史,和西方的风景画大异其趣,正是因为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国艺术风格,儒家思想提倡柔和、温雅的审美趣味,孔子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美不同于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宋法”影响深远,元代赵孟頫、黄公望、倪瓒,明朝沈周、吴门四家,后世画家如吴昌硕、黄宾虹等都延续着文人画的思想传承发展中国山水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王原祁绘画思想中的摹古“宋法”其实就是遵照一定的理法,从而真正实现山水画的价值。王原祁的画论思想所尊崇的“宋法”,归结起来一共有三点:一是孔孟的儒家正统思想;二是文人画思想;三是学古创新。王原祁的画论思想本身蕴涵着深刻的传统人文精神,平中求奇。他苦学黄公望五十余载,但从未自满,他作画讲究理趣兼到,意在笔先,诗画相通,注重笔墨,但更强调画家自身的灵气与修养。他仿古人,但大多加以己意,取用古法,反泥其迹,借古开今。

总而言之,王原祁的画论思想传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之大成,受历史发展影响,现在给予四王画风评价最多的是 “甜、俗、软、赖”,但我们要给予他们最客观的评价就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复古、平淡、柔和的画风与清初的社会环境相符,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柔、静的思想,文化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文化,明末“马一角、夏半边”激进、张扬的画风显然无法长久立足。王原祁的绘画思想对后人学习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古人之所以把山水画提升到同圣人经典一样的地位,说明中国山水画不是徒有笔墨,它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好好理解、必然会流于甜俗软赖。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修养,如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图画见闻志[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2][宋]郭熙.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明]董其昌.周远斌点校纂注.画禅室随笔[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清]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杨亮,何琪,点校纂注.清初四王山水画论[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5][清]张庚,刘瑗.祈晨越点校纂注国朝征画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