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唐卡艺术在察哈尔地区的传承和影响

2017-02-04 15:17冯旭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唐卡彩绘蒙古族

冯旭东

一、蒙古族唐卡的起源

蒙古族唐卡,其蒙语译音为“布斯吉如格”,藏语即“唐卡”或“唐嘎”。唐卡的汉语意思为卷轴画,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唐卡这种以藏族画工为主体的绘画艺术,在明代之后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传入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随着寺院的建立和兴起,为广大蒙古族民众所接受。

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草原民族之后,首先为王室贵族所推崇,然后逐渐推而广之。在此期间,许多蒙古族画工、僧人参与寺院绘制壁画、唐卡等。久而久之,许多蒙古族元素相继在这些绘画中得以体现,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民族的画风,通过长期的积淀与发展,自成一体,形成了蒙古族唐卡这一独特的唐卡画派。但是,由于这些画作所绘内容绝大多数为佛教题材,画工不可能落款题记,从而使这些蒙古族画工绘制的蒙古族唐卡被误以为传统的藏族画工绘制。

二、蒙古族唐卡与西藏唐卡的渊源和区别

唐卡首先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传统壁画中大量运用,然后与中原地区的国画艺术相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藏区的唐卡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此时,唐卡艺术已经在西藏地区有了自己的画种,其表现手法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两种,工笔尤以重彩多为常见。如果追溯唐卡形成的初期,应起源于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时至今日,唐卡的表现形式也在传承中发扬,发展中不断创新。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手绘唐卡、刺绣唐卡、堆绣唐卡、革丝唐卡、掐丝珐琅唐卡、皮雕唐卡等,其中制作工艺最为讲究的当属刺绣唐卡。

蒙古族唐卡在构图上基本上延续了藏族唐卡的框架,但在色彩搭配上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西藏唐卡分勉唐和钦则两派,在颜色上没有什么区别。这两派师出同门,其主要区别在于:一派绘画的内容多为善面像为主,而另一派多为怒神像和金刚一类,其颜色稍暗,色彩稳定,有仿古的感觉。而四川甘孜喀玛派的唐卡在构图上比较随意,没有过多严格的要求,但绘制本尊人物较为严格,而周围的配饰构图与国画无异。云南的香格里拉和日喀则地区的唐卡和西藏拉萨的勉唐风格属同类。蒙古族唐卡在构图上比较随意,只是绘制中心人物比较严格,面部表情比藏族唐卡还要丰富,其颜色纯度高但不刺眼,天空均以佛青色调为主。

蒙古族唐卡的主要特点是,构图在绘制佛像或成吉思汗像时是比较严格规范的,而其他内容的唐卡构图就比较豪放了。在色彩搭配上,蒙古族唐卡的颜色鲜艳明亮,纯度高而不刺眼,多以蓝色调为主,其所用蓝色在美术术语中称其为“群青”,在民间有很多种叫法,如宝蓝、宝石蓝、珠宝蓝、佛青、亚麻苏蓝等。不同类型的蒙古族唐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在颜色上,蒙古族唐卡大部分都是以佛青色调为主;在构图上,蒙古族唐卡随意而豪放;在内容上,蒙古族唐卡都以佛教故事、《江格尔》等蒙古族的历史人物、蒙医蒙药等故事为创作题材。唐卡传到内蒙古地区可以追溯到元朝,在内蒙古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融合,到明中期(1602年)形成了成熟的蒙古族唐卡。除去最具代表性的彩绘唐卡(“止唐”彩绘唐卡的统称)以外,还有刺绣唐卡、堆绣唐卡、革丝唐卡、掐丝珐琅唐卡、皮雕唐卡等(这些唐卡工艺均比较复杂,有的几近失传)。如果按派别分的话,还可分为勉唐、钦则、甘孜嘎玛、热贡、蒙古、宫廷等几派。我们这里所说的唐卡主要是指蒙古族彩绘唐卡。

三、蒙古族唐卡的颜料和绘制工艺

彩绘唐卡的原料绝大多数都是价值昂贵的真金白银和稀缺珍贵的矿物质、珠宝、名贵中草药等,主要包括黄金、白银、珊瑚、珍珠、绿松石、孔雀石、砗磲、佛首青、青金石、丹黄、雄黄、大黄、朱砂、雪莲花、藏红花、茜草、鹿角灰、牛胶等(如:珊瑚现在市场价为2300元/克;黄金230元/克;孔雀石700元/克;砗磲1200元/克;佛首青5400元/克;鹿角灰4200元/克。以上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稀有矿产市价发行表)。在这些名目中,真金白银属于最廉价的用料之一。

唐卡的制作工艺与要求极其严苛而严谨,它的制作过程共分为12步骤:第一步,制作木质画框;第二步,选择棉布作为底布;第三步,制作底子浆;第四步,打磨画布;第五步,打定位线;第六步,打底稿;第七步,制作和加工矿植物颜料;第八步,平涂底色;第九步,晕染。第十步,勾线、描金;第十一步,开眉眼;第十二步,装裱。

四、蒙古族唐卡艺术在察哈尔地区的传播交流

要说察哈尔,就不得不说凉城和大同,说起凉城和大同,近在咫尺的两地话题又很多。对两地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北魏。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就出生于凉城的参合陂(现凉城榆树坡村),之后他乘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时机,重兴代国,在盛乐即王位,之后建立北魏,成为北魏开国皇帝,不久将都城迁到大同。大同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封建政权的都城,历时近百年,在这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光华璀璨,有着“一都三京华”的重要历史地位。现今大同着力打造的魏都文化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除此之外,凉城和大同还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紧密联系13世纪中叶以来,广大藏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而在文化上,蒙古人则完全接受了藏传佛教文化,此后几百年,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逐渐东来,促进了佛学、各种文化典籍、藏医藏药、文学艺术等藏文化的传播,其中彩绘艺术——唐卡,也是如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胜地华严寺,寺内的壁画艺术就是在明朝隆庆和议之后,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僧人画工帮助修缮华严寺而绘制的。后来,位于凉城的藏传佛教宝刹汇祥寺,康熙题匾,香火鼎盛。可惜民国期间毁于军阀之手,僧侣被杀,寺庙被焚,大量佛像、彩绘惨遭破坏。1995年,在其遗址基础上修建了龙华三会寺,主体的五佛殿就是仿造大同华严寺修建的,其中的很多彩绘,佛像都是从华严寺借鉴而来。由此可见,两地在佛教艺术方面的交流从古至今都没有断绝。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有很多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去挖掘和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明末清初,蒙古族唐卡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此刻,已不仅仅只限于卷轴画(即“唐卡”),它从寺院的墙壁上的壁画一直发展到了民间的炕围画和日用家居彩绘上。到现在,在很多农村和牧区我们还能看到老房子里的炕围彩绘和家具彩绘。这些分布于内蒙地区的炕围彩绘多为与山西接壤的旗县,绘画内容和题材已经具备了晋文化与草原蒙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从而以蒙汉结合的手法予以表现。炕围彩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蒙古族的传统花纹和边饰来做外观的,而中心绘制的内容就比较丰富了,有蒙古族的传统民间故事,也有山西的晋剧和其他剧种以及历史故事等,此外还有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等国画方面的内容。这也需要我们加以细致的研究。

五、蒙古族唐卡艺术的现况及困境

经过繁多工序和要求严格的制作过程而绘就的一幅幅蒙古族唐卡,画面高贵而典雅,色泽鲜艳而富有民族特色。蒙古族唐卡的制作工艺从构图、加工配制颜料、上色、晕染、勾线、描金等均由师徒、父子之间口授心传,加上我国固有的一种“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传授思想。使得真正掌握蒙古族唐卡核心制作工艺内涵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造成蒙古族唐卡难以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学习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花费资金大、缺少资金投入等,通常绘制一幅2开大小的唐卡,仅原料成本就就一万多元,耗时达2-3个月,可见,唐卡艺术的条件局限是何等地苛刻!所有这些都给蒙古族唐卡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增加了重重困难,使得蒙古族唐卡这一精湛的制作工艺客观上造成难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局面。

考究蒙古族唐卡,无论是它自身的价值,还是它的文化价值,抑或它的历史价值;无论是它的工艺特色,还是它的宗教特色,抑或是它的民族特色,都不愧是我国蒙元文化的一大亮点。加上现在唐卡原料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匮乏,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使得唐卡的本身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路攀升,对服务地方经济和繁荣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些,均值得我们去积极地探寻并保护蒙古族唐卡,传承蒙古族唐卡艺术。

参考文献:

[1]凉城县志(汉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2]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凉城县文物志(汉文)[M].凉城县印刷厂,1992.

[3]朱喧.绥远通志稿(汉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乔吉.蒙古佛教史(汉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5]青海隆务寺研究委员会.隆务寺大记(汉文)[M].黄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隆务寺佛经印刷厂,1982.

[6]满文老挡(满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清光绪十九年直录归绥道.蒙古族唐卡度量如意经(满文、汉文)[M].大经堂布斯图印经处特制,康熙四十二年复抄本.

作者单位:

集宁师范学院美术系

猜你喜欢
唐卡彩绘蒙古族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快门风景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彩绘生活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