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能主义视角下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2017-02-04 01:31田,王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译者译文

张 田,王 婷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外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500)

浅谈功能主义视角下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张 田,王 婷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外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500)

功能主义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译者应当关注原文的内容与功能,而非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更改,以体现原文的思想和功能。本文首先讨论了功能主义的概念与原则,而后对我国茶文化翻译领域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释,最后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茶文化相关文本的翻译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后续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功能主义;茶文化;翻译;问题;策略

茶文化是指人们在饮茶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茶道、茶德、茶礼、茶艺、茶学、茶具、茶诗、茶词、茶画等,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据记载,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茶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晨起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反映,而茶文化中的丰富处世哲学也成为了中华儿女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在重大外交场合,我国“以茶代酒”、“以茶代礼”的做法十分多见,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十七世纪,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我国的茶叶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相应的文化信息也一并进入西方世界。然而,由于中西方在自然地理、人文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当时翻译路径不畅通,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极为有限,最终留下的基本都是关于休闲和养生的内容。同时,西方人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把牛奶、蜂蜜、咖啡、肉桂等搅拌至茶水中进行“混饮”,以达到营养均衡、饱腹舒缓的作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早茶、上午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等以时间节点为标记的西方茶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进一步接轨,茶叶贸易进一步扩大,茶文化传播渠道也逐步畅通,茶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和地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窗口。因此,打破语言差异的藩篱,通过合理有效的翻译方法,实现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1 功能主义概述

功能主义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语言学与行为交际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应当从单纯地注重形式及内容转换为注重功能,它应当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所关注的是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也就是说,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所达到的效果,应当等同于原文在源语群体中所产生的效果。所以说,功能主义是一种基于特定目的的翻译学说。它更加注重原文的内涵与价值,而不拘泥于形式。功能主义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目标导向原则、忠于原文原则、翻译连贯性原则。所谓目标导向原则,是指整个翻译过程都要以特定目标为核心,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忠于原文原则是翻译的根本原则,是指译者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或手段,在基本内涵方面必须与原文的意图一致,不能随意更改作者的观点和说法,当某个词汇缺乏英文对应词时,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与之意义接近的词汇予以表达;翻译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的各项内容之间应当相互连贯,译者不能机械地翻译原文的表面信息,而应当对其深层内容进行挖掘,通过系统研究和逻辑分析,把各个内容板块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原文内容与译文内容的最大程度对等,促进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在目的语语境下的充分交流。

功能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翻译理论界在形式和内容上“一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模式,把文本功能放在了翻译活动的第一位,而不是一字一句地与原文对照,指出不同的翻译文本拥有不同的性质属性,比如文学文本注重审美和意蕴、科技文本注重信息传达等等,针对不同的文本,根据不同的语境、受众和功能,译者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翻译理论,突出翻译的实用性和目的性特征。换句话说,译文应当在全面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为根本方向,综合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功能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既要遵循原文的内容,又要紧扣原文的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要义,理清原文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情绪,以这些信息为中心“画圆”,使之在译文中有所体现,同时译者应当明确原文的功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地翻译,在不破坏原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依据需要对原文进行增减。

2 当前茶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茶叶作为我国的特色民族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茶叶已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近三十年来,我国各大茶叶产区纷纷开展茶文化专题活动,比如茶道展示、茶词展览、茶区旅游、茶学赏析等,茶叶商品越来越多地附带一些能够烘托茶叶属性及功效的文化信息,相应的翻译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由于我国茶文化翻译起步较晚,与茶文化及茶产业相关的资本运作、品牌运作、创意运作等机制尚未完善,导致翻译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全盘直译,破坏了原文的美感

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性质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尽管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势,具备了文化消费的特质,但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翻译无论如何都不能拘泥于表面“死抠字眼”。茶文化在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理念,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茶名、茶诗、茶词中都蕴藏着历史故事和相关典故,这是字面含义所体现不出来的,一味直译会导致原文文化内涵缺失,相应的美感也消失殆尽。例如,“龙井茶”在翻译时一些译者会字字对应翻译为“Dragon Well Tea”,然而,“Dragon”一词在英语中多为贬义,带有贪婪、邪恶的意味,会让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影响茶叶的营销。众所周知,龙井茶以其产地为龙井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在国外也早已享有盛誉。因此,在外宣翻译时,考虑到地名因其唯一性而多采用音译的方式,译者也可以用音译来诠释龙井茶的内涵。不过,并非所有的茶名都要通过音译的方式来展现,比如同样位列中国十大名茶的铁观音。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清香押韵,冲泡后自带天然的兰花香气,滋味醇厚,香气馥郁,享有“七泡之后仍有余香”的美誉,独具观音神韵。在翻译时应当突出这一韵味,采用“Tea Buddha”的译法,既能说明这是一种茶叶的名称,又能够展现出这种茶叶所独具的禅学意蕴。由此可见,尽管直译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翻译方法,但由于它过于强调原文的表层信息而未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故而在茶文化翻译领域并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

2.2 茶文化翻译中大量存在中式思维逻辑,在目的语语境下阅读不顺畅、不易懂

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上都存在显著区别,一些译者缺乏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语感比较薄弱,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把中式思维方式带入到英语文本之中,导致翻译不地道、难理解。比如,汉语在表达时通常会省略主语,而英语作为一门结构缜密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主谓宾定状补”都要完整,但是一些译文却没有摆脱中式英语思维的局限,使译文读者感觉不知所云。再如,茶文化文本多采用四字排比结构,很多文字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是为了营造氛围或增强气势,英语则强调主次分明、结构清晰、简单明了,倘若译者依照中式表达习惯,以一系列意义相似的无主语小短句进行拼接,会对读者构成较大的理解难题。当前,我国茶文化翻译中就广泛存在这一问题。

2.3 茶文化翻译往往忽略了翻译的本质目的

当前,我国的茶文化翻译是随着茶叶贸易、茶文化旅游等兴起的,所以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务交际、市场营销和整合传播行为,其目的在于吸引人们进一步对相关的茶叶商品萌生兴趣,继而做出购买和宣传的行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译者把茶文化翻译视为单纯的语言文化行为,追求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字不够浅显易懂,不足以引起人们继续了解的兴趣,也就不利于相应的商务活动和传播工作的开展,违背了功能主义应对于翻译目的性的基本要求。

3 功能主义视角下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基于功能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更正和避免上述问题。

3.1 深挖原文内涵和作者意图,跳出原文形式的藩篱,采取意译的方法,并注意对原文进行补充、删减和更改

在对茶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应当综合考虑两种文化环境、两种思维模式以及两种语言表达之间的差异,在不破坏原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增减和更改内容,改善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问题,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以“红茶”的翻译为例,单从形式上来看,它是由一个颜色形容词和一个指代商品属性的名词构成,字面直译为“Red Tea”。然而,中国人将之成为红茶所看的是茶汤的颜色,而西方人则并非如此,他们所关注的是茶叶本身的颜色,且“红茶”在西方国家极受欢迎,数百年前就已拥有固定叫法,所以将“Black Tea”作为译文更加贴切。红茶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工夫红茶和碎型红茶等,其翻译均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调整,译本为“Unshredded Black Tea”和“Shredded Black Tea”,从形式上来看与原文并不一致,但从其基本内涵意义上来说却是完全相符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基于原文的功能要求和内涵意义对形式进行调整,增减、删除或者改变部分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3.2 培养英语语感,确保语句畅通、语法正确、逻辑合理

茶文化译者应当是汉语和英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专家,能够准确判断出两种语言和思维模式的根本差异及其来源,在语句的运用上必须确保通顺流畅,能够契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跨语言转化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两个阅读群体之间在阅读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若要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译者就必须要从中西双方人们的语言习惯入手,保证译文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符。所以,译者应当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特别是要提升在中西文化对比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够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对翻译方式进行思考和完善,使之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3.3 要明确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的文化功能

茶文化文本比较常见的有文学类文本如茶诗、茶词、茶典籍等;信息类文本如茶叶说明书、茶叶包装、茶名等,艺术类文本如茶歌、茶画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明确这几类文本对于翻译功能的不同要求,即文学类文本强调要突出原文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翻译所要突出的功能在于其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信息类文本强调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茶叶的基本信息,翻译所要突出的功能在于告知功能呢和营销功能;艺术类文本则重点突出文本的结构布局和文字美感,翻译所要实现的功能在于其熏陶功能和渲染功能。所以,译者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方式,而应当综合运用、有效融合,体现出每一个文本的功能和目的所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数千载的风雨洗礼之中塑造出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价值理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如今,随着茶叶贸易和茶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都在大幅度提升,尽快生成优质的茶文化翻译迫在眉睫。因此,译者应当基于原文的基本内涵与作者的根本意图,秉承着翻译的功能主义,对原文形式进行打散和重组,使之既符合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能力,又能够维持原文的功能性和目的性,促进茶文化和茶产业在国际社会的全面推广。

[1]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3-9.

[2]胡芳毅.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1-175.

[3]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问题翻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10-112.

张 田(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王 婷(1983-),女,甘肃兰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