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我心花怒放》的艺术演唱分析

2017-02-05 13:03赵楠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赵楠

【摘 要】《参孙与达丽拉》(Samson et Dalila)这部歌剧作品中有几首女中音的演唱部分,这部歌剧也是为数不多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作品之一。《我心花怒放》(Mon coeur s'ouvre a ta voix)在歌剧的第二幕中出现,带有抒情浪漫的音乐风格,同时采用离调的表现手法预示着爱情的背后酝酿着阴谋。

【关键词】《我心花怒放》;圣-桑斯;《参孙与达丽拉》

中图分类号:J8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5-01

一、作者简介

圣-桑斯(1835-1921)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风琴家。童年已显示出堪与神童莫扎特相比的音乐才能。圣-桑斯一生共写了十三部歌剧作品,其中以《参孙与达丽拉》(Samson et Dalila)最为成功。圣-桑斯在法国常被视为瓦格纳的信徒,但《参孙与达丽拉》却具有典型的法国音乐特征,旋律柔和动听,结构平衡合理,合唱构思尤其巧妙。

二、剧情介绍

三幕歌剧,脚本是圣-桑斯的堂兄弟费迪南·勒梅尔根据圣经旧约故事改编。故事剧情:以色列的百姓遭到异教徒腓力斯人长期的蹂躏,深受暴政之苦。这时,以色列青年参孙出现,他勇敢、充满神力。以色列的百姓在参孙的帮助下,打败了腓力斯人。腓力斯人深知无法抵御他的神力,就使用美人计,让美女达丽拉去诱惑参孙,打探他神力的秘密所在并最终打败他。达丽拉靠美色彻底迷住了参孙,并知道了参孙之所以拥有神力的原因是由于上帝在他出生时赐给他一头很硬的黑发,这一头黑发从来没有剪过。于是,达丽拉趁参孙睡觉的时候剪了他的头发。参孙由于被剪掉了头发失去了神力,腓力斯人打败了他并且将其俘虏。他们拿参孙当玩物,折磨他,挖掉了他的双眼。不久,在祭奠腓力斯的神达贡时,参孙被拉进神殿,对他进行嘲弄。参孙向上帝祈求最后的奇迹,终于重新获得神力。他推倒了神殿的柱子,庞大的神殿轰然坍塌。最后,参孙与三千多敌人同归于尽。

三、《我心花怒放》演唱分析

这部作品中有几首女中音的演唱部分,这部歌剧也是为数不多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作品之一。《我心花怒放》(Mon coeur s'ouvre a ta voix)在歌剧的第二幕,达丽拉色诱参孙,让参孙说出自己的神力时所演唱的一首咏叹调。歌词大意是:“你的话像拂晓开放的花朵一样,请你发誓说:我永远不离开达丽拉……啊!回答我吧!说为了爱情,为了我的爱情,在我的怀抱中陶醉吧”!此曲在结构上分为复二部曲式即AB+AB。这首咏叹调在整体的风格上带有异国情调的旋律特征,整体音乐线条优美连贯,采用临时的离调预示着悲剧的色彩。

乐曲的开头是2小节的前奏,随后进入悠扬的旋律且极富歌唱性,需要演唱者用稳定的气息支撑来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A段是bD大调,旋律虽然平稳但达丽拉的内心是涌动不安的,声音要平稳地表现,但情绪上要体现一种不安感。这首咏叹调可以是女中音音色,也可以是次女高音色。

B段为这首咏叹调情绪抒发的高潮部分。演唱时须注意开始处U n poco piu lento和dolce的标记。开始两句半音阶下行的旋律,是在A段结尾的长音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在B段演唱时,有很多下行的半音阶,暗示着在爱情的背后酝酿着一个阴谋。

B段刚开始时的速度要比A段结尾部分稍微慢一些,声音要柔和情绪要温柔,表现出达丽拉渐渐地把参孙控制在自己的爱河之中。B段的最后那个乐句是连续的大调音,要求演唱者除了情绪上要把握到位以外,考验演唱者的气息控制和声音统一的控制能力。

咏叹调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A段与A段旋律相似,但伴奏织体已经由柱式和弦变成六连音的下行半音阶形式。这种伴奏音型更加体现了达丽拉不安的心情。A的速度要比前面稍微快一些,B段的旋律与B段大致相同,但情绪上不同。区别在于 :B四个小七度连续模进的情绪要比B段更加强烈,尤其是在标记有“cresc”的地方,一定要将达丽拉所谓的陶醉在爱情中的虚情假意渲染到极致。

此处也是整首咏叹调的最高潮,因此演唱者在处理这段音乐的时候,情绪和技巧的平衡一定要把握好,做到控制好声音的同时还要表现出达丽拉内心的不安,只有这样才能将剧情与角色诠释到位。在乐曲的最后以声音的弱控制,达丽拉叫着参孙的名字结束。

四、结论

这部歌剧中,达丽拉的另外两首有名的咏叹调还有《春天来到人间》、《爱情帮我克服柔弱》。加上《我心花怒放》,达丽拉的这三首咏叹调成为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女中音咏叹调中的经典曲目,是女中音们在歌唱比赛和音乐会中经常演唱的曲目。

参考文献:

[1]刘杰君.歌剧选段《我心花怒放》咏叹调演唱探析[J].四川戏剧,2015(4).

[2]周枫,朱小强.外国女中音咏叹调[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25.

[3]贺锡德.365首古今名曲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赵 楠(1981-),女,辽宁省海城市人,讲师,音乐学硕士,声乐、音乐美学教师,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