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17-02-05 13:47张文霞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成因小学生

张文霞

摘 要:逆反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正常健康发展中的心理现象,其指向性既包括正确方向,也包括错误方向。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2.125

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和学校的教育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引导其心理正常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他们引导到正确方向。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求新、求异以及逆反心理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完全正常健康发展中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的指向性既包括正确方向,也包括错误方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他们开始注重自身形象,尝试自我体验,并且自我评价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心理上又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心理下降,独立意识逐步增强,极易出现盲目反抗的现象。另外,过度的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小学生感情失控,与家长和教师的感情日渐疏远,关系逐步僵化,出现学生与教师、家长对着干的现象,很多时候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甚至因一时的冲动而酿成大错。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从当代基因科学来看,遗传因素是影响一切生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性格遗传的差异是导致小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从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来看,若家长的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且急躁冲动,则其孩子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

(二)家庭因素

心理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受到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家庭因素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等。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结构变化剧烈,家庭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但受家庭结构失衡、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性格急躁、教育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反而加剧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三)学校因素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喜爱差异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比如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小矛盾或是批评违反纪律学生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一些偏差,对所偏爱学生的批评大多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对不太关注的学生则往往态度生硬,十分严厉,导致这些学生对老师有意见,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不当位置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在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个人的观点大多得不到其他同学的重视,在所在班级中可谓“人微言轻”。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四)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包括总体社会环境及社区环境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主体的主观努力。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来分析,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体与个性。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更因为其思维、情感上的“冲动”“偏激”特性,非常易于形成逆反心理。

三、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科学研判分析

从逆反心理的实质来讲,它是学生要求“独立”的思想表现,是学生成长的必然经过。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积极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表现出的不满等,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学生对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表现出的抵触情绪,教师应讲清道理,以正视听;对于学生正确合理与错误不良因素兼有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学生对社会上过激的正义行为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要肯定其正确的一面,也要批判其错误的成分,坚决防止出现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

(二)强化教育管理

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在教学中应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断增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尽可能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应善于管理班级,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班级氛围,逐步改善学生的攻击性心理及行为。再次,要强化制度约束。在制定班级各项制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普遍接受认同。只有面向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品格,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只有将校规、校纪变成学生内心认可、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三)家校联动

家庭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因势利导,消除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方面,引导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独立思考能力正在逐步提高,自尊、自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和尊重。教师要引导家长切实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妥善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及时肯定孩子。及时恰当的表扬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进一步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教师要引导家长悉心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认真分析孩子的优缺点,特别是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享受到每一次进步的喜悦,逐步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四)改革考试制度

从当前教育体制看,小学生的压力根本上来源于考试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顺应高考制度改革形势,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改革以“考”为法定、“率”为标准、“分”为导向的评价评估机制,严格限制加班加点,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建立平时考评与学期考试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和公正公平的评价模式,切实把教师、家长、学生从繁重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教得更加自如,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家长管得更加舒心,让孩子在更加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成因小学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