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2017-02-05 14:53王琼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追风筝的人引路人

王琼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少爷“犯罪”并最终获得心灵救赎的过程。本文从阿米尔的父亲、拉辛汗、索拉雅等影响阿米尔成长的关键人物入手,分析阿米尔的成长轨迹和认知发展,获得关于环境因素对人自我认知的重要作用的启示。

【关键词】成长;自我认知;引路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67-01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国内专注研究美国成长小说和青少年文学的芮渝萍教授认为,阿米尔对待朋友哈桑的方式再次证明了他的懦弱,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阿米尔童年的选择和成年后救出哈桑儿子的选择,以探究在懦弱的表面背后,隐藏着的成长之路。

一、友谊的背叛

阿米尔背叛哈桑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得到风筝继而赢回父亲对他的爱和自豪;二是对哈扎拉人的潜意识里的歧视。

首先,关于风筝和父爱。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对父亲是敬畏的,但是父亲对他却常常失望又嫌弃。所以,阿米尔的心灵在父亲对哈桑和其他孩子的偏袒中被扭曲。父亲对阿米尔的冷漠和不理解,正是推他走向背叛的一只“黑手”。

其次,种族认知。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是没有将哈桑和自己放在同一等级上的,来自血统的歧视,让两人的隔阂已经产生,只是哈桑还没有意识到。

二、贵人的相助

在该小说中,另一个对阿米尔至关重要的事物就是写作。阿米尔的写作生涯从一开始就被父亲打压,幸运的是,阿米尔遇到了一位启蒙老师——拉辛汗。正是拉辛汗给了阿米尔对待写作的正确认知。拉辛汗给阿米尔带去的不仅是鼓励,更是对其创作的认可,这份认可与哈桑的鼓励不同。

认识索拉雅后,阿米尔的创作又开始了新的认知之旅。在同索拉雅金子般的内心对比下,阿米尔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也潜移默化地开始走向灵魂忏悔的道路。

三、重返好人的路

这一次阿米尔之所以没有选择逃跑,一是因为这个罪恶与他父亲有关;二是因为哈桑身份的变化。救出索拉博后,“我体无完肤——我当时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来才知道——但心病已痊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正如毛跃祖在《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中所写:“‘追风筝既是阿米尔实现救赎的途径,也是获得成长必经的仪式。”而芮渝萍也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写道:“所有这类仪式都有象征意义,它们让年轻人与童年永别,那种处处受到成年人关照的童年生活,在象征性的仪式中死去,经历考验仪式之后的年轻人又在成年人的社会中复活,并变得更加强大、坚韧。”

四、结语

《追风筝的人》完整勾勒了阿米尔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一个背负秘密和愧疚的人,最终卸下包袱获得心灵的救赎。芮渝萍在《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写道:“在许多成长小说中,那些给予年轻主人公重要引导和启发的成年人被美化成为智者和引路人。”在《追风筝的人》中,父亲的冷漠和种族歧视的毒瘤使阿米尔自私地背叛了朋友,但拉辛汗和索拉雅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阿米尔的作家梦和重返好人的路才得以坚持走下来并成功。由此可以看出,智者或者引路人对年轻主人公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德)荷西特.德语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毛跃祖.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芮渝萍,范谊.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王 琼(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追风筝的人引路人
心里装着引路人
李勃:扶贫路上的引路人
服中成药,有时需要“引路人”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读写算》,我的写作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