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也妮·葛朗台》延伸出的法律视角

2017-02-08 12:21华墨涵
文学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葛朗台犯罪法治

华墨涵

从《欧也妮·葛朗台》延伸出的法律视角

华墨涵

“现在我知道,谁智力强,谁就是统治者。谁胆大包天、蔑视万物,谁就是立法者……权力只给予敢弯腰去取的人。”

世界真是这样的吗?

世界不是这样的吗?

老葛朗台和克罗旭庭长是最懂法律的人,犹以老葛朗台最擅长利用法律的漏洞。他“悄悄地把400个金路易塞给了当时监管拍卖国有地产的共和党官员,从而以一块面包的价格买下了当地最好的葡萄园,这种交易虽然不合理,在当时却是合法的”。

小说第一章便揭示了老葛朗台的卑劣面目。应该说,在这方面,他是敏锐的、优秀的,且“优秀的事迹”可以细细枚举。政权交替,法律难行,他见缝插针,从而获利颇丰。毫无疑问,利益的天平倒向了他这一方。

此后,他利用遗产法和婚姻法,强占了妻子过世的长辈的遗产;利用清盘、期票,白赚了弟弟的财富和一个好名声;利用女儿的天真,使她放弃继承母亲遗产……

他是一个卑劣的天才,有与生俱来的法律直觉,空手套白狼屡试不爽。书中未曾说明他为什么如此“聪明”。不,他聪明吗?我看也就一般,他连过分“节俭”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不知道。老葛朗台能成功利用法律漏洞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而是因为别人过于愚蠢、在法律的世界里过于天真无邪。

贱价买下葡萄园,明眼人都知道有猫腻,索漠居民非但不举报,还以为老葛朗台是“敢作敢为的共和党人、思想先进的爱国者”,对他获得财富的一切手段都相当尊崇。占有妻女赢得的遗产,她们非但不反抗,还百依百顺,不以为意。清盘时许下了字据不偿还,债务人本应起诉,葛朗台却以“时间的威力”和一句“侄儿在印度发了财已经表示要亲自偿还亡父的全部债款,因此他不能擅自越权替他还债,他要等侄儿的回音”,这些完美的借口,既成了一种控诉性的语言,又俨然同时在宣布——葛朗台个人无辜,只是他人在犯罪!

这个老葛朗台,别人谈感情时他“晓之以理”,别人谈法律时他“动之以情”,他总是获胜者。但是,凭什么他是规则的制定者?爱默生说,“每一种制度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些伟人影子的延伸”,难道葛朗台已经伟大到了如此地步?他殷实的基业从何而来,明眼人一望即知。真正享受大地丰饶与辽阔的人啊,你们又隐身在何方?

索漠居民,不要以为法律离你们很遥远,你们也可以为后世撑起盛大的荫凉。可是如果不学习法律,即使有成文完善之法在你们的面前,你们也仍会被欺压!欧也妮母女,该讲法律时就讲法律,不要因为对方是你们的丈夫或父亲就通融,坚持依法办事!债务人,你们有权起诉,那就得起诉!对待恶势力,不反抗即是为虎作伥!

十九世纪的法国,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但法律若不深入人心就无法发挥它真正的功能。普通百姓没有法律意识,认为富人一定是正确的,穿衣打扮、行为准则一律向富人看齐,在这种极端的拜金主义影响下,稍稍有些诡计的人就肆意曲解滥用法律而不受惩罚。

孟德鸠斯说,“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葛朗台就像一粒尖锐的沙粒折磨着我们的神经,迟钝的法兰西被硌疼了,敏感的中国也被硌疼了。他们纷纷从公平正义中醒来,国家让国人感到安全和骄傲,不正是它该有的承诺和保障吗?

然而,这世上确实存在“平凡”和“特殊”两类犯罪——大人物和小人物的犯罪;历史涵义的犯罪和生计层面的犯罪;波澜壮阔的集体犯罪和狗苟蝇营的个人犯罪——葛朗台们虽基础不同、自我感受不同,但假装道义的评价相同、行为的实质支撑相同。

说到底,葛朗台们虽是小人物,但沉溺的心理角色却是拿破仑。他们需要树立三个观念:

一.爱财,取之有道。希望获得财富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必须注意用合法的手段,不能被世上的喧嚣所迷惑。凭借非法手段获利的人,怎么可能清清白白,所以绝对不要跟从。唯有摒弃强烈的权力戾气和支配欲望,唯有不忘底层的苦难体验和悲悯之心,才能寻回良知本身。

二.法者,治之端也。只有国家有了完善且执行到位的法律文件,公民树立了法律观念,社会才能正常运行。任何一种“主义”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尤其是政治的“主义”暴力,会制造冷酷的荒诞与虚妄。拜金主义会杀死情感人生,庞大的物质信仰会毁灭社会的进步。

三.权势,衡之思源。在《无权势者的力量》中,哈维尔指出:“在这个制度下,生活中渗透着虚伪和谎言,官僚统治的政府叫人民政府,剥夺人的知情权叫政令公开……”权势,该思之、念之。政权,应是战胜谎言的俘虏,战胜一切作伪,从而赢得将来。

现代文明的要义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任何蔑视、践踏法律尊严和个体尊严的行为,都是犯罪,都是对法律精神的背叛,也是对生命的背叛。可以说,任何国家都将有一场重要的战役要打。

今日之中国,法律当然比十九世纪的法国完善,依法治国也已经写入党章。法治也渐渐深入人心,政府在各种场合也一直在强调法治的光芒。但仅仅是遵法、守法还不够,还必须知法、懂法,敢于用法!排除不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然后积极参与法治,才能避免老葛朗台们的再次出现。

伦理和法理的悖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由与秩序的抵牾、程序正义与终极正义的冲突,仍然是折磨现代社会的一组精神难题。像哈姆雷特“活着,还是死去”,像无数葛朗台面临的“挺住,还是倒下”,这一痛苦和矛盾,是政治和精神相互结成的一道铁丝网。

路漫漫何其修远,葛朗台在,曼德拉在、圣雄甘地在、史怀泽医生在、特蕾莎修女在、无数人道主义的生命支持者也在、我们都在。相信“蚍蜉撼大树”,紧咬法治理念,相信在法治的理解与维护上,现代中国将会矗起一座里程碑。那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穿越短暂的黑暗,等待恒久的光明。

(作者介绍:华墨涵,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3)班学生)

猜你喜欢
葛朗台犯罪法治
公园里的犯罪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Televisions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我的“葛朗台”同桌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环境犯罪的崛起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