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四个维度

2017-02-09 15:38钟义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活动课堂教学

钟义民

后课改时代的课堂,课堂教学实践已渐多元化,不断将课改精神引到实处,打造有效课堂。但是,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即课堂的雷同化现象明显,导致“少慢差费”的低效仍然存在,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如何破解一线教学的困境,让语文课堂真正从低效走向高效呢?笔者经过实践与反思认为,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四个维度用心用力,打磨课堂,从而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语言本位

语言本位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形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悟、揣摩言语的形式及其意义,充分领会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与效果,正确、合理借鉴语言艺术并加以积累,为我所用。概而言之,语文课应该是语文课,而不是其它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历史课及生物课。比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介绍如果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品味文字的环节势必成为从属。《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如果大量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介绍生物学知识,那么语文课堂的味道也就尽相丢失了。这些都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做法,没有真正意识到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属性。当然,背景知识、实践活动也是有利于语文课程学习的,但不过是一种辅助、铺垫和延展,它们代替不了对言语本身的咀嚼和感知。所以,理应强化学科意识,丰富语文元素。如何牢牢抓住语言本位的特质而不背离呢?词句教学法是一种屡试不爽、常用常新的办法。在庞大的言语框架内选择重复的、同中有异的、前后对照的词语和长短交错、语气不同的句子为切入点,以主代次,以简驭繁,带动对整段整篇的研习,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执教《雷雨》,话剧人物的台词看似简洁,却在不经意间展露人物的微妙心理。如果抓住一个叹词“哦”和两个短句(怎么?什么?)来认知周朴园,自然而然地牵引出对周朴园复杂人性的理解,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台词中蕴藏潜台词的艺术。

二、文体特征

语文学科的选文横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版块,还包括演讲稿、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应用文。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陷入一种认知误区;既然都是文学作品,这些选文的共性应该大于个性,甚至是基本相同。教散文的步骤可以适用于小说,教古诗的策略也可以运用于古文,于是总结出一套模式,一路照搬,大量复制,稍加改动,不顾及文体的细微差异,不去仔细甄别和取舍,最后导致文体特征不彰显,文体意识被泯灭,个体定位不准确,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有偏差的理解,也间接带来课堂的盲目重复和低效推进。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例,它作为演讲稿区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地方在于:针对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翻看多数教学设计,多是在介绍演讲背景之后,指导学生采用提要钩玄之法,提炼出课文的主体构架(三项要点和两点打算),然后依次解读,归纳论证层次。这是典型的议论文的教学法,没有紧扣演讲稿独特之处,未能切中肯綮。

其实,不同体裁的选文特长是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的。一般而言,诗歌重意象意境,所以应强化诵读和涵咏;文言文重词汇,所以应重视积累整合;小说重情节,所以要强化对情节的梳理和探究;散文重形象,所以应重视鉴赏和品味;演讲稿重针对性、感染力、说理力,故重在探究论说的艺术。据此,我们重新打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不妨设计出四个环节:1.明确观点,了解对象;2.理清结构,感受严谨;3.品读论述,体会充实;4.推敲词句,体现诚挚。又如,同样是一类文学作品,也要及时关注文体的个性化言说方式,认识到“这一篇”区别于“那一篇”的独特价值,从而针对性地施教。如,同样是真情文章,《陈情表》以严密的陈情艺术取胜,而《项脊轩志》则以疏放平淡的写人叙事艺术见长。因此,适用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的教学步骤就不可硬搬到《谈中国诗》一课中。《谈中国诗》既是演讲稿也是文艺随笔,大量引用文史素材加以佐证是钱钟书随笔的一大特征,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是理解引用、比喻的精巧,于是在主体教学中可设计三个环节:1.感受引用之丰富;2.感受引用之巧妙;3.感受引用之贴切,以此加深对作者学养渊博的体悟。所以说,文体的差异性,是选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也是设计者个性化教学的着力点。

三、有效活动

从外在看,活动是课堂的呈现方式,从本质上看,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活动将讲堂变学堂,追求教学过程的展开及交互影响,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单向传递信息,而是学生自主、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而有效活动则是直指三维目标的活动,而不是表面热闹的表演和毫无目的的作秀。为此,教师应明确自身定位,即平等中的首席,依据教材和学情设计活动,并指导活动,营造氛围,引导思考。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语言能力的习得,语言能力的迁移运用,进而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着眼于语文学科特色,针对不同的选文,主要可以采取读、写、改等活动形式,以外在的活动默化为内在的言语参悟。先说读,读即创设情境,指导诵读。诵读是语文本色活动,具体可分成:①配乐朗读。特别适合于诗词,以配乐来营造情境,将师生带入文本,唤起情感体验,与文本碰撞,生发共鸣。②反复读。诗歌和散文中有一些寄意深远的词汇,对此要求反复读,进而琢磨深意。如《秋天的怀念》有三处“悄悄的”,通过反复读来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③想象读。诗文中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暗藏动作、情态和情感,应通过发挥想象,进入文本的语境和情境。比如《再别康桥》里的“荡漾”,《雨霖铃》里的“无语凝噎”,都是涉及文本语境的关键词,应作为想象读的对象。再说写,写是对读的深化和提升,可以安排在课堂的收尾环节作为后续理解,也可以安排在预习任务中,作为初始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加以利用和引导。它往往以精短的写作展示阅读成效,有助于将读写有机结合,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写海报,为马丁·路德·金写墓志铭,为刘和珍写小传,为《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写劝慰语导。改就是变幻语言形式,在对此中咀嚼发现不同形式的优劣,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辨别力,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借助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如《念奴桥·赤壁怀古》里对赤壁雄奇景象的描写有两个版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让学生自己结合语境比对,自己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适合词作?以激活学生思维;二是前人或师者对语言句式进行有匠心的修改。比如《听听那冷雨》是散文,设计一个“转文为诗”的活动,让学生以诗的节奏来读:“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散文所具有的诗性之美。

四、教学逻辑

高效课堂,从教师的预设角度看,应遵循教材特点和教学自身规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从学生的接受角度看,应是渐次深入,有梯度地理解和吸收。简言之,师者所教正是学生想学,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设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面貌,恰如行云流水,衔接转换自如。而中间的推进过程,正体现教学的逻辑诉求。常见的教学逻辑有:整体感知→细节推敲,品读→探究,理解→评价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预设时力求做到合理取舍并清晰立序,大胆整合教学节点,加以串联,使之连成教学流程。比如教《边城》,以“一个节日,一条鱼,一座城”来把握环境,了解情节,评价人物;教《听听那冷雨》,以“听—嗅—观”三个动词理清基本文脉,以“叠字—对称结构—错综句式”来赏析余氏语言风格,让人印象深刻。

可在实际授课中,往往出现教学逻辑中断的情况,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指引,最后课堂推进全被打乱,活动无法展开,只好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自说自话。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上下环节之间缺少衔接点,学生费劲地找也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硬拽出答案。例如《定风波》有一课例,教者以初读词作为开关,然后让学生找出最有感触的词句,学生大多回答:“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而教师想要让学生读出苏轼的“不惊”“不惧”“坦然”“释然”,可学生感受不到,无所适从;其二是教师在定位教学内容时一味追求新颖和高深,将过于超前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的朴素理解则被抛在后头,使得课堂教学明显脱节。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在预设中抓好衔接点,注意牵线搭桥。对于前述《定风波》课例中教学逻辑中断的问题,建议给学生一个抓手,即提示学生开篇一个“莫”字,理解“莫”字含义,再慢慢牵出词人“不惊不惧”的心态;再将苏轼刚来黄州的愤懑失意作对照,共同领略苏轼在时间推移后的顿悟,“通达乐观”的情绪认知便水到渠成。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利用一课时给学生预习,并了解学情,反馈意见,合理设问,一定让学生从浅层的理解出发,渐渐进入更高层的理解。同时要降低教学定位,教学目标以难度适中为宜。再以《定风波》为例,词作精短,学生能观其大意,词人的心态也不难把握,若以此定位教学目标则浅显,若是引导学生体会儒释道三家对词人的影响,则又显得过高,对学生的认知是一次考验。于是,反复斟酌可取其中,让学生明白苦难对一个人的影响,启示学生:苦难也是财富,不妨笑对人生,选择最好的姿态去面对。

综述,教学预设中应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旨归,以文本特征为起点,以有效活动为途径,以教学逻辑为结构,组织并引导课堂互动,让学生与文本充分交流,并以积极评价和良性反思为语文课注入活力,成就高效教学。

猜你喜欢
活动课堂教学
“活动随手拍”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